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上古史导论:四有夏解

中国上古史导论:四有夏解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后”之所降所有者即为下土。两者文义全同,惟一称“禹绩”,一称“下国。”姜亮夫则举为周亦夏民族之证。谓其“冒夏之名”,谓其亦夏民族,亦甚觉迂回。实则“有夏”本周人惯用之词,即“下土”之义耳。“下土”“有夏”本为周人成语,且初为自称之辞,则夏史传说之由周人展转演变造成,盖亦可见矣。“禹”神话之初相,实为一受命于上帝之“下后”,所降所有者为“下土”“下国”,亦称“九有”。

中国上古史导论:四有夏解

古籍中“夏后”得称“夏后氏”,而“有夏”未见作“有夏氏”者,盖“夏后”指人,“有夏”指国土也。古“有”“或”音转义通(详王引之《经传释词》),“或”“域”“国”古本同字,有夏即夏国,实即下国耳。

“下后”之所降所有者即为下土。《商颂·长发》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楚辞·天问》云:“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是禹之所降所治者固为“下土”也。

又按秦公,云:

秦公曰:不(丕)显v(朕)皇且(祖)受天命,?宅禹1(绩),十又二公,才(在)帝之坯,严w(恭)夤天命保x?秦,鑔y(使)z(蛮)夏……

而秦公钟则云:

秦公曰:不(丕)显v(朕)皇且(祖)受天命,灶又(有)下国,十又二公,不{才(在)下,严w(恭)夤天命,保x?秦,鑔y(使)z(蛮)夏。

两者文义全同,惟一称“禹绩”,一称“下国。”盖禹绩即下国也。(www.xing528.com)

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銲,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为“因夏民以代夏政”之人,而其所扶所恤者亦固为“下国”“下地”也。

《周书》中周人亦自称“有夏”,旧释为“有此诸夏”“有华夏”,固属牵强。童书业氏云:“盖周本西方夷族,冒夏之名,逮为中原宗主后,始渐以夏为中原民族之通称。”姜亮夫则举为周亦夏民族之证。谓其“冒夏之名”,谓其亦夏民族,亦甚觉迂回。实则“有夏”本周人惯用之词,即“下土”之义耳。

案《书·君》云:“公曰:君!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下土”本为与“上天”对待之辞;此“有夏”亦与“上帝”对待。《立政》云:“帝钦罚之,乃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诗·周颂·思文》云:“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古“时”“是”通用,“时夏”即“是夏”,“时夏”亦与天帝相对待。《书·康诰》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此“我区夏”与“我西土”为互文,亦皆与上帝相对也。

“下土”“下国”本亦周人之成语,如《鲁颂·G宫》云:“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瞤,衺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纒,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后稷缵禹之绪而奄有“下国”“下土”,故周人亦自称“夏后”与“有夏”也。《大雅·下武》云:“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又如“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墨子·天志中》引《天明不解》曰:“明誓维天,临君下土。”是周人亦自称其所居者曰下土也。“下土”之辞通行于西东周战国以后乃惯用“天下”一词,“有夏”一语遂不为通名矣。然《论语》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左僖二十一年传》云:“……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盖中原人自以为天之下民,其地乃天之下土也。

又《墨子·天志下》引《大雅· 皇矣篇》,《大雅》作《大夏》。按“夏”“雅”声同,《荀子·儒效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又《荣辱篇》云:“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可知“夏”固可称“雅”。《诗》中十五《国风》三《颂》皆以地域称,大、小《雅》当亦地域之称谓。周诗而称雅,《荀子》称君子居雅者,程憬谓:“盖所以明周地乃夏之旧,或周之霸业乃继承夏之旧统”,说亦牵强。实则“雅”“夏”皆“下土”之义,盖亦周人自谓宅天之下土耳。

“下土”“有夏”本为周人成语,且初为自称之辞,则夏史传说之由周人展转演变造成,盖亦可见矣。“禹”神话之初相,实为一受命于上帝之“下后”,所降所有者为“下土”“下国”,亦称“九有”。“平九有”亦即“敷下土”,又展转而成治水之传说。而禹为尧舜臣等传说,亦上帝命下后神话之推演耳。二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杨宽记于上海市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