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疑陶唐即高辛高阳,而为高阳之音转。童书业亦尝疑陶唐、高辛、高阳之为一,惟谓高辛氏即高阳氏,高阳氏即陶唐氏,则失之倒果为因。今先论陶唐之即高辛,凡有二证:
(一)《左襄九年传》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而《昭元年传》云:“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据此,一谓阏伯为陶唐氏之火正而居商丘,而一又谓阏伯为高辛氏之子因高辛氏不臧而迁商丘,明陶唐之即高辛也。
(二)《晋语》及《左襄二十四年传》云:“昔J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左昭二十九年传》云:“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是夏之御龙商之豕韦皆陶唐之后,而《郑语》云:“夫黎为高辛氏火正,……故命之曰祝融,……祝融……其后八姓:……董姓?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黎者高阳之后,高阳即高辛(详下),豢龙疑即御龙,是御龙豕韦又为高辛之后,明陶唐之即高辛也。
陶唐既即高辛,高辛实亦即高阳。《世本》《大戴礼·帝系篇》皆谓颛顼为高阳氏;《墨子·非攻下篇》云:“高阳乃命禹于玄宫”,而《庄子·大宗师篇》云:“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墨子·非攻下篇》称高阳命禹征有苗,而《国语·楚语下》云:“九黎(即苗)乱德,……颛顼受之,……使复旧常。”是颛顼固为高阳氏。
颛顼既为高阳氏,亦即高辛氏,其证有二:
(一)《郑语》云:“黎为高辛氏火正”,而《楚语》云:“颛顼命火正黎司地。”是颛顼又为高辛也。
(二)《淮南子·原道训》云:“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
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而《天文训》又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触不周之山”,《兵略训》亦云:“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是颛顼又为高辛也。
颛顼既为高阳氏,又为高辛氏,而陶唐又即高辛,则陶唐之即高阳又明甚。(www.xing528.com)
陶唐之为高阳,又有二证:
(一)陶与高音近,唐与阳亦音近。汤,卜辞作唐,《说文》云:“?
古文唐,从口籣”;《春秋》高偃纳北燕伯于阳,《左传》作于唐,杜注云:
“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皆其证。
(二)旧说颛顼为高阳氏,尧为陶唐氏,尧之即颛顼前已证之,则陶唐亦即高阳也。
顾颉刚、童书业二氏以陶唐初不与尧有关,亦犹崔述之疑高阳颛顼为二。非是也。《左襄九年传》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而《左襄二十五年传》云:“昔虞阏父为周陶正”,阏父当即阏伯(书业,案此说甚有问题),《庄子·让王篇》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又称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俞樾《诸子平议》谓《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是其例证,父伯盖声同鱼类。陶唐氏之火正阏伯既即虞阏父,或陶唐氏亦有为虞帝之传说。尧本亦有为虞帝之说,童书业已明证之;尧为虞帝,而陶唐氏又或为虞帝,故二者固非绝不相关者。旧说以尧为陶唐氏,实非无端牵合也。即汉时刘为尧后之说,与《左传》陶唐氏之后有刘累之说,亦同出一源。晚清今文家必以此为出刘歆之伪造,实甚武断,别详《刘为尧后说探源》。
高阳、高辛之即上天天帝之义,前已论之,陶唐既即高阳之音转,是亦上天天帝之义耳。尧与颛顼之即上帝,前亦已论之,尧与颛顼既即上帝,而高阳高辛陶唐又即上天上帝之义,则颛顼之称高阳高辛,尧之称陶唐,固其所宜。夏史之演成,实由于殷周等民族之下后(即后土,社神)神话所组合,而有夏又即下国之音转,下文另章论之。下后本为上帝之对待名词,而有夏又本为高阳上天之对待名词。下后既相率为人王,有夏乃得为殷商前一代之名。此时殷周之天帝亦追踵而为人之古帝,高阳乃又音转为陶唐,演为古帝古国之名,又演而为有夏前一代之名。陶唐初为有夏前之一代,《左传》可为明证。
童书业氏《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从“新学伪经”之说,必以《左传》之陶唐氏为出刘歆辈之伪窜,非是也。《左传》以陶唐氏为夏前之一代,与后世以唐为虞前一代者不同,其非汉人之所伪,固彰彰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