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传说之来源,近人多谓本于邹衍之五德终始说,其说殊不然。《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云:“《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史记·封禅书》云:“驺子之徒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又云:“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錌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中水德之瑞。’”终始五德之说,秦帝而齐人奏之,始皇采用之,则所谓“或曰”云云,当即齐人所奏之说。案《吕氏春秋·应同篇》云: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錌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此与《史记·封禅书》齐人奏始皇者甚合,故马国翰等皆谓此即《邹子》文,抄入《吕氏春秋》者。据此是邹衍之帝王系统为:
黄帝→禹→汤→文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亦称邹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而《淮南子·齐俗训》“虞社用土,夏社用松,殷社用石,周社用栗”,高注引《邹子》曰:“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据此邹衍之朝代系统又为:
虞→夏→商→周
是其所谓五德转移,包三王而言,且仅四代,尚不及五数,邹衍之朝代系统既由虞而夏而商而周,其帝王系统又由黄帝而禹而汤而文王,禹汤文王为夏商周之始王,则邹衍盖以黄帝为虞之始帝,以尧舜等帝皆纳入虞代中;是五帝之传说初不与邹衍相涉,此其明证!而蒙文通必以五帝说与邹衍五运相关,谓:“驺子并黄帝夏殷周以言五运,知驺子据三王以言五帝;……先五帝而以夏商周三王属于后;外三王而言五帝,后起之讹说也。”(《古史甄微》)其说甚非。考《荀子·非相篇》云:“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不若周之察也。”是古人之所谓五帝外三王而言,《荀子》之说又为明证!
五帝说之有组织者,莫若《吕氏春秋·十二纪》及《礼记·月令》与《淮南子·天文训》等所载。而《驺子》除《终始》五十六篇外,《史记·驺衍传》尚称其有《主运》其书,《集解》引如淳云:“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钱穆谓如淳之所云,即为《吕览》、《十二纪》及《月令》所载之五帝说,但无明证,或如淳所云,亦指五德转移之终始说耳。抑邹子之五德转移说,尚与所谓“方面”有关也。又《周礼·夏官·司》郑注云:
郑司农说以《鄹(同“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是《邹子》固有关于《月令》之说也。《论语·阳货篇》何晏《集解》所载马融所引《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与邹说绝类;岂“周”“邹”以音近而误耶?考邹衍之五德终始,以“土、木、金、火、水”为次,用相胜说;而《月令》以“木、火、土、金、水”为次,又为相生说;两说绝然不同。
即此可知《月令》之五行与五帝,绝不与邹衍相关也(五行相生之说董仲舒已采用之。《淮南子·坠形训》亦云:“位有五材,是故炼土生木,炼木生火,炼火生云,炼云生水,炼水反土。”此亦近相生说。可证《月令》非伪)。
五帝之说当起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近人或谓殷卜辞中“方帝”“帝方”之文即指五方帝之祀。例如:
今丁酉夕,3豕方帝。(《殷契佚存》五八版)
方帝,勿方帝。(《龟甲兽骨文字》一,一一)
□申,帝方。(《殷契佚存》二三六版)
甲寅卜,其帝方,一羊,一牛,九犬。(燕京大学《殷虚卜辞》七一八版)
卜辞中又有称:于东或西、北者,如:
己巳卜,王3于东。(《殷契书契前编》四,一五)
贞3于东。(《殷契佚存》四九五版)
贞3于西。(《殷虚书契后编》上,二四)
乙巳卜, 西。(《后编》下,二六)
乙巳卜, 北。(《后编》下,二六)
贞于北。(《殷契佚存》五七五版)(www.xing528.com)
曰“贞方帝卯一牛之南□”,曰“贞3于东”,曰“己巳卜王3于东”,曰“3于西”,曰“贞癸酉卜中贞三牛”;曰“方帝”,曰“东”,曰“西”,曰“中”,疑即五方帝之祀矣。(下六)
余曩亦颇是认此说,然细审实依稀豛i之论也。卜辞多假帝为?,“贞方帝”者贞方?也。又卜辞云“卜□贞”之例至多,卜贞间之一字或为宾,或为旅,或为j,或为k,或为,或为,义均不明;此“卜中贞”,亦其一例;中字非必即中央土德王之黄帝也。(《金文丛考》)
其说甚辨!卜辞中有否五方帝之祀,今犹无实证也。是五方帝远源殷商之说,尚不足信!
然五方帝五色帝之祠,最迟当春秋时已有。《史记·封禅书》云:
自周幽王为犬戎所败,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之神,作西,祠白帝。
其后秦文公猎l渭之间,卜居之,吉!文公梦黄X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其后,秦宣公作密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栎阳而祀白帝。高祖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命曰北。
《封禅书》载秦襄公祀白帝;文公梦黄,又祀白帝;宣公作密祠祭青帝;灵公作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献公作畦,复祭白帝。计祠青帝黄帝炎帝各一而白帝凡三,终秦亡而五帝之祠未备,其所以三祠白帝少昊,当以白帝是其西方之帝;其所以不立黑帝祠,岂以黑与白相反之故耶?及汉高祖,乃立北而祀黑帝。
《封禅书》称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又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汉高祖知天有五帝,秦始皇岂不知之?岂真必待高祖而五?当别有原因在也。终秦之亡五帝之祠未备,而《吕览》、《十二纪》首章固备载之,亦足见五帝之说在秦本早有成说。
顾颉刚云:“自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祭黄帝,经过方士的鼓吹,于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顾氏谓五帝之说由于五色天帝之神话,实确当不可易。五色天帝五方天帝之神话,疑即由“皇帝”之字变为“黄帝”而起。“皇帝”既字变为“黄帝”,世人遂以为天帝由彩色方位而分,五色天帝五方天帝之说,乃因之而起矣。考五方本为神话界惯用之置配法,如《山海经》之《五藏山经》即以东南西北中分配也。
童书业氏亦力谓五帝之说起于五方帝,云:
《墨子·贵义篇》云:“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此必非后世所能伪造之语,则至迟战国初年已有五行说矣。《墨子》文中所谓青赤白黑四色之龙,疑即青赤白黑四色之帝,而《墨子》文中所谓帝疑即黄帝,帝杀四龙即所谓“黄帝胜四帝”(孙子)也。
此四帝与黄帝即五方帝,亦即最早之五帝说。(见《三皇考·附录》二《案语》)
其见甚卓!案《庄子·应帝王篇》云:
南海之帝为闞,北海之帝曰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闞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闞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此虽喻言,然战国时人以帝有地方性,于此亦可见。五方天帝之说,本为一横剖面之神话,言天上东南西北中并立有青炎白黑黄五帝,各主一隅也。影响所及,于是演于天上之故事,几又出演于地上,秦昭王竟自为西帝,致东帝于齐盡王;苏代又推秦为西帝,赵为中帝,而燕为北帝。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以为五帝系统与帝典文字,皆在此帝制运动下一一出现,疑不免倒果为因。《史记》称秦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奏秦始皇谓:“古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此与《吕氏春秋·务大篇》云:“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之语印合。是此时五帝虽已由上帝演变而为人王,尚非大一统之君也。惟《吕氏春秋·荡兵篇》云:
“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递废,胜者用事。”似五帝早已由横的排列变而为纵的系统矣!
五色天帝之神话,不仅见之于秦,亦见之于楚齐。如《晏子春秋》云:
楚巫见景公曰:“请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请巡国郊以观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国南,请斋而后登之。”《晏子》书虽假托,此事或不虚也。《汉书·郊祠志》又称“汉兴,晋巫祠五帝”,汉既兴而晋巫犹祠五帝者,或晋旧亦曾祠五帝耳。是秦之外,楚晋齐并已祠五帝矣!五帝之神话,疑不特秦晋楚齐东南西北四方所有,即中原亦有之。《墨子·贵义篇》帝杀青赤白黑四色龙之说,既即黄帝胜四帝之说;而《非攻下篇》又云:“高阳乃命禹于玄宫。”案《庄子·大宗师篇》云:“夫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其以高阳颛顼处玄宫,实即颛顼为玄帝(即黑帝)之说。《墨子》称高阳命禹于玄宫,以征有苗;天命汤于镳宫,以征有夏;天命周文王伐殷;而《管子·幼官篇》谓齐桓公“一会诸侯,令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殆亦以高阳为玄帝也。《国语·周语》云:“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盖亦由于颛顼处北方故云然,其说皆与《吕氏春秋·月令》之说同。
五色天帝神话之中心为黄帝,黄帝初见于《陈侯因"#终始五德》《国语》《左传》《田俅子》《庄子》《山海经》《世本》《韩非子》等书,而《庄子》《山海经》尤多关于黄帝之神话。盖黄帝之神话在中原已转变而为人帝,而偏方之所传尚具有神话性,故司马迁谓“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盖偏方文化较低于中原,中原不能存在之神话,在四裔转得而保存之;亦犹?瓠之传说久已不存在于中原,而彼苗民?民转能保存而信仰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