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上古史导论:一帝俊与帝喾,帝俊生后稷,帝俊即帝喾

中国上古史导论:一帝俊与帝喾,帝俊生后稷,帝俊即帝喾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季矨,故曰季矨之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案稷为喾子,《世本》及《大戴礼·帝系姓》俱有明文,合以《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帝俊之即帝喾固明甚。三占从二,知郭注以帝俊为帝舜,不如皇甫谧以2为喾名之当矣。帝喾所命下降之玄鸟即凤,而帝俊之下友亦凤,于此亦可见帝俊之即帝喾也。

中国上古史导论:一帝俊与帝喾,帝俊生后稷,帝俊即帝喾

山海经》中帝俊之传说至繁,凡十六见:

(一)大荒之中,……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二)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三)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四)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五)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有五采之

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以上见《大荒东经》)

(六)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七)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矨。帝俊生季矨,故曰季矨之国。

(八)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以上见《大荒南经》)

(九)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k,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十)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以上见《大荒西经》)

(十一)(卫于山)邱方员三百里,邱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以上见《大荒北经》)

(十二)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十三)帝俊赐羿彤弓素銲,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十四)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十五)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十六)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以上见《海内经》)据此以观,帝俊实在古史神话中占有至高之地位。郭璞于《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容”下注云:“‘俊’亦‘舜’字,假借音也。”而于《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下注云:“‘俊’宜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则主帝喾说,其证有三:

(一)《帝王世纪》云:“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2”,见《初学

记》。(按《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帝喾名2”,《太平御览》八引作“逡”,《史记正义》引作“岌”,“逡”为异文,“岌”则讹字)

(二)《帝王世纪》云:“帝喾次妃?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见《史记正义》;又合于此经“帝俊妻常仪”之说也。①

(三)《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郭氏亦曰:“俊疑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则帝俊是喾无疑。而曰“俊”亦“舜”字假借音,何所据矣!

案稷为喾子,《世本》及《大戴礼·帝系姓》俱有明文,合以《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帝俊之即帝喾固明甚。至于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则游离其辞而无定说。

章炳麟《检论》卷二《尊史》亦以《山海经》所称帝俊非一,其言曰:

“帝俊生中容,高阳也;帝俊生帝鸿,则少典也;帝俊生黑齿,姜姓,则神农也;帝俊妻娥皇,则虞舜也;帝俊生季矨后稷,则高辛也。”盖章氏见《左传》高阳氏八才子中亦有中容,遂断帝俊即高阳;又从贾逵、郑玄、杜预之说,以帝鸿即黄帝,遂断帝俊即少典;又见帝俊所生黑齿姜姓,遂断帝俊即神农耳。其说无当也。

考殷卜辞中有名“2”()者:

贞3于^。(《前编》,六,一八)

于^,3六牛。(罗振玉藏拓本)

又于^。(《后编》下,一四)

3于^六牛。(《前编》七,二)

贞:年于^,九牛。(罗振玉藏拓本)

癸巳,贞于高祖^。(罗振玉藏拓本)

甲子,卜□^,鬯……(《精华》一,一二)

丙戌卜贞不^。(《前编》六,一八,一)

贞3于^。(同上,二)

壬申贞,求禾于^。(《后编》一,二二,四)

□□又于^。(同上二,一四,五)

庚辰,至贞自^……(《戬寿》四二,二)

从……^……马……(《五凤》一三,三)

贞勿(《簋室》三,一,一)

甲子,卜贞3于^。(同上,二)

王国维于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尝证高祖2、帝俊与帝喾之为一,除毕沅所提证据外,并加举三证:

(四)又帝俊之子中容季矨,即《左氏传》之仲熊季?,所谓高辛(www.xing528.com)

氏之才子也。“有子八人”,又《左氏传》所谓“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也。

(五)曰羲和,曰娥皇,皆常羲一语之变。三占从二,知郭注以帝俊为帝舜,不如皇甫谧以2为喾名之当矣。

(六)喾为契父,乃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祀之。《鲁语》曰:

“殷人?舜(韦注:“舜当为喾字之误也”)而祖契”,《祭法》亦曰:“殷人?喾而郊冥。”后王氏又释为高祖夔(见《殷先公先王考附注》及《古史新证》),其《古史新证》云:

象人首手足之形。《说文》攵部“夔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已,止夂其手足。”毛公鼎“我弗作先王羞”之“羞”作“”,克鼎“柔远能_”之“柔”作“ ”,番生`作“ ”,《薛氏款识·紅和钟》之“柔燮百邦”,晋姜鼎之“用康柔绥怀远迩”,“柔”并作“ ”皆是字也。“夔”“羞”“柔”三字,古音同部,故互相通假。此称高祖夔,案卜辞惟王亥称高祖王亥(《后编上》,二二),或云高祖亥(《戬寿》,一),大乙称高祖乙(后编上,三),则夔必为殷先祖之最显赫者,以声类求之,盖即帝喾也。帝喾之名已见逸书,《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史记·殷本纪》“告”作“a”,《索隐》曰:“一作a”;案《史记·三代世表》《封禅书》《管子·侈靡篇》皆以“a”为“喾”。伪《孔传》亦云:“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邱迁亳,故曰从先王居。”若《书序》之说可信,则帝喾之名已见商初之书矣。诸书“喾”作“a”者,与“夔”字声相近;其或作“^”者,则又“夔”字之讹也。

王氏之改释为“夔”者,殆以“2”与“喾”声不类,而“夔”与“喾”音同部,遂释此字为“夔”,以为音变而为“喾”为“l”,形误而为“2”为“俊”为“逡”也。案帝俊与帝喾之传说既绝类,除毕沅、王国维所举者,吾人尚可得二证:

(七)《诗·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楚辞·天问》云:“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篲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是玄鸟即凤。而《大荒东经》云:“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五采之鸟亦即凤。《南山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可证。帝喾所命下降之玄鸟即凤,而帝俊之下友亦凤,于此亦可见帝俊之即帝喾也。

(八)《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銲”,而《说文》云“m,帝喾射官”,此又足证帝俊之即帝喾。

帝俊与帝喾之传说密合若是,其为一帝之分化无疑。卜辞之“”古音必读如“告”,后世或译写作“2”故或称为帝俊,或称为帝喾、帝l,未必本为“夔”字也。

吴其昌著《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燕京学报》第十四期),以为卜辞之“n”( )“o”( )“p”( )亦“2”字之变体,作“n”字者如:

贞b,雨。(《前编》六,一八,三)

贞cb,吕方。(同上,六,一八,五)

cb。(同上,六,一八,六)

贞:b于d。(同上,六,一九,三)

贞b,五牛。(《后编》一,二四,一)

e一牛,e二牛。(同上,一,二四,九)

贞之b,3,一□。(同上,二,一四,九)

作“o”者如:

壬子贞,隹f,不征,□月。(《前编》六,一九,二)

作“p”者如:

……隹g不征。(同上,六,一九,一)

吴氏据此,以为“喾”之从“q”,亦自甲骨文字中来,以为“其字本从‘q’而‘2’声,后‘2’声又转误作‘告’声;故甲骨文中从‘q’从‘2’作‘o’,而经典群籍则从‘q’从‘告’作‘喾’也”。

然其说徒据字形立论,犹无实证。吴氏又以卜辞之“ ”为鸟头人身之状,“ ”(《五凤》一三,三)其鸟喙形尤为显著,谓:“商既为2所生;而《诗·商颂·玄鸟篇》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诗》又以商为玄鸟所生,故郑笺云:‘天使蚦下而生商’,故玄鸟即2也。2为玄鸟,宜

2状为鸟喙人身矣。”说亦穿凿无据。案《楚辞·天问》云:“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篲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据此“玄鸟”“凤鸟”与帝喾高辛已为二物。

吕氏春秋·音初篇》云:

有篲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九成之台”即《天问》之“台”;《离骚》之“瑶台”;“帝令燕往视之”即《玄鸟》“天命玄鸟”;“燕遗二卵”即《天问》“玄鸟致贻”与《离骚》“凤皇既受贻”;“二女爱而争搏之”即《天问》“女何喜”;可知帝喾即天帝,非即玄鸟也。吴氏又以卜辞“n”字或作“”(《前编》,六,二九,三),“但存下半,则必有误释为‘立’者矣,《诗·商颂·长发》‘有篲方将,帝立子生商’,商即契也。契者帝2之子,是长发以帝2为帝立,其误点之症结,或即在此”。以帝立为帝名,益失之凿空矣!

近丁山于《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一文中,又以卜辞数见之“ ”为帝喾,以“ ”为契。盖卜辞中有“ ”字者,如:

癸酉卜贞,3于,三小牢,卯三牢。(《前编》七,二)

丙子卜贞,酒,三小牢,卯三牛。(同上)

甲子卜,h贞之于。(《铁云藏龟》二三四)

辛亥卜,又3于。(《戬寿》九)

贞:于。(《前编》一五,一)

丁氏之证“ ”即喾,其证有二:

(一)l、诰、喾皆谐告声,自当以书《序作》“告”者为得古意。

“告”卜辞所见者亦从牛从口,与篆文相同。“ ”字孙诒让《契文举例》释“岳”,云:“《说文》山部,岳古文作,象高形,此上从即象高形,下从,即象形山字。”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则疑为“羔”字。而之变也,有作(《前编》六,四九)者,有作(《前编》六,六七)者,以“牢”本从“牛”,卜辞或易以“羊”例,则与形既相近,亦可读为“告”。告羔一声之转,告岳古音同部,以声音论之,岳羔固皆可转为告,则可读告,谓卜辞:于告,r年于告,告即帝l,亦即帝喾,可无疑也。

(二)帝喾为夔父,亦可于卜辞征之:“庚午:于,有从,才雨。”

(《后编》上,二二)“壬申贞r年于”(同上版)庚日: ,壬日r ,先父而后子,夔为喾子,见于同一卜骨之上,消极的可证喾夔绝非一人,积极的则可证即帝喾。

此说殊谬:丁氏亦释“ ”为“2”,信2即舜之说,而不信2即帝喾,将何说于帝俊帝喾之传说相雷同耶?丁氏既以帝喾帝舜于卜辞中各为一人,又何解于帝喾帝舜之妻相混同耶?丁氏云:“由舜妃娥皇名同帝喾妃常羲,于是帝喾与舜混而无别。”娥皇与常羲,岂偶而名同耶?必不然也!

郭沫若以卜辞之“s”即娥皇,亦即羲和,而吴其昌以娥皇之说乃由卜辞之“n”“p”,后世见“我”在“2”旁,与甲骨文中先公先王名下旁加妣某同例,因误认以为祖2之妣为我,有篲亦即“娥”字之形讹。

其说虽不必皆允,惟吴氏以有篲与娥皇为一传说之分化,则至是。

《诗·长发》云:“有篲方将,帝立子生商”,有篲为帝喾之妃,娥皇为帝俊之妃,帝俊与帝喾为一帝之分化,则“篲”“娥”形近,有篲、娥皇亦为一妃之分化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