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龙兴重地”,清政府从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又修筑了南自开原之威远堡,北到今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的一条单边,长690里,由于其晚于盛京边墙,故称“新边”或“吉林新边”。《盛京通志》云:“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六百九十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名新边。”沿线依次设立了半拉山门(又称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赫尔苏门(又称克尔素边门)、伊通边门(又称伊屯边门)和法特哈边门(又称巴延鄂佛罗边门)等4座边门。
修筑新边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和蒙古科尔沁诸部牧区划分界线,防止蒙古人向东进入长白山的一条封禁线。新边东部称“边里”,西部称“边外”。《奉天通志》谓“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载“癸亥(康熙二十二年,1683)道经柳条边,插柳结绳,以界蒙古”。
《中国东北史》对柳条边门的介绍说:“于交通要冲之处,柳条边开有边门,各边门建筑不尽一致,早期的(指老边)比较简陋。”“北部吉林境内新边各边门的建筑却相当讲究。如今四平境内的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筑于山脚之下,青砖垒砌,白灰勾缝,青瓦,硬山式建筑,通高约6米,宽约5米,进深6米。木制红漆大门两扇,门洞悬有兼书满汉文之匾。门外通壕,设有吊桥。门洞两侧,为青砖青瓦硬山式建筑守军住房3间,以及防御衙门、官员府邸、库房等等。”(www.xing528.com)
边门建有门楼一座,以青砖、红松木及灰色鱼鳞瓦等构筑而成。门楼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高6米,房脊的东西两端及房檐四角均饰有鸱吻。门洞宽、高各2米,门洞过木上方正中悬长方立挂匾额,匾额的右上方小字写的是“宁××将军所属”,正中为竖版的“××边门”大字。门楼的山墙与柳条边土堤相接,土堤很高,边壕很深,常存积水。边壕与门洞间架榆木板桥一座,中间是过道门洞,仅可容大车一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