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方外僧,梦粱录:揭秘宋代僧录司与方外僧的故事

历代方外僧,梦粱录:揭秘宋代僧录司与方外僧的故事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历代高僧,自宋武帝朝为始。宋代管理僧尼名籍、僧官补任等事宜的机构叫“左右街僧录司”,又叫“两街僧录司”。师生时,左肩有肉起如袈裟条,至八十一日方消,师之入灭,实八十一岁矣。惟尚,本姓曹,幼岁为僧,遍参丛林,得法于英普照。号“临济”,中兴时,与张九成为方外①交,后因秦桧谓张九成诽谤朝政,疑宗杲和之,遂编海外。

历代方外僧,梦粱录:揭秘宋代僧录司与方外僧的故事

原文

历代高僧,自宋武帝朝为始。僧慧静、慧基、慧集、法匮、净度、僧瑜、僧翼、僧诠、道琳、僧旻、明彻、法开、惠明、昙超。真观,字圣远,号“南天竺岳师”“道钦”“国一”“澄悟禅师”。圆修,“号鸟窠道林禅师”。会通,号“招贤禅师”。齐安,号“悟空禅师”。道标,号“西岭和尚”。慧琳字抱玉,交游前后刺史学士,如杜陟、裴常棣、陆则、杨凭、卢元辅、白居易、李幼、崔鄯、路异,俱造室讲论心要。灵照,名龙华禅师,号“真觉大师”。

行修,生有异相,两耳垂肩,称长耳相禅师,赐号“崇慧大师”。延寿,号“抱一子”,幼在俗诵经,感群羊跪听,后舍业为僧,聚徒讲道。传播高丽,遣使尽弟子礼,奉金线织袈裟紫水晶数珠、金藻罐为献。宋开宝入灭,号“智觉大师”。崇宁岁,追谥“宗照禅师”。

志逢,号“普觉大师”。遇安,号“善智禅师”。庆祥,九曲禅师。行明,开化禅师,太宗朝赐紫衣师号。善升,天禧年诏注释御制《法音集》,赐号曰“日观大师”,又深于琴律。法照,不妄交游,与和靖先生同时僧智圆为友,宰臣王钦若、王随、王化基深敬之,崇宁岁赐号法照大师。道诚,慧悟大师,余弼《题上方寺》诗曰:“孤峰牢落几何年,台殿于今插半天。已是精蓝夸绝侥,更将宝塔在危巅。烟霞色任阴晴变,钟磬声随上下传。珍重老僧无幻境,一生幽趣只山川。”

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姓李,赐号“明教大师”。熙宁岁季夏入灭,以释氏法荼毗,而五根不坏,名其塔曰“五根不坏之塔”。赞宁,太平兴国奉阿育王舍利朝太宗,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召对赐坐,以右阶升左阶僧录,赐号“通慧圆明大师”。宝达,号“刹利法师”。智圆,孤山法师,自号“中庸子”。遵式,姓叶字知白,崇宁岁,赐号“慧通大师”,掌天台教观,绍兴间高宗降旨,赐号曰“忏慧禅主大法师”,塔号“瑞光思悟”,每诵咒,身出舍利。元照,姓唐字湛如,号“安忍子”,赐号“灵芝大智律师”。宗本,字无诘,姓管,号“静慈圆照禅师”,神宗召对,赐茶,入福宁殿说法,诏赐肩舆入内。

注释

①入灭:佛教僧侣死亡。

②释氏:指佛教徒。荼毗(tú pí):指僧人死后火葬。

③五根:佛教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

④以右阶升左阶僧录:指由右街僧录升为左街僧录。宋代管理僧尼名籍、僧官补任等事宜的机构叫“左右街僧录司”,又叫“两街僧录司”。僧录乃僧职。

⑤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译文

略。

原文

善本,赐“法涌大师”号,哲宗遣中使抚问,降旨宣赐高丽磨衲衣,敕赐“大通禅师”。大观入灭,追谥“圆定”之号,塔号“定光之塔”。元净,字无象,姓徐,赐紫衣、“辨才法师”号。师生时,左肩有肉起如袈裟条,至八十一日方消,师之入灭,实八十一岁矣。延寿兴教小寿禅师修广,字叔徽,自京师至于四方,凡公卿至于学士大夫,知其名,皆乐从之。景祐岁赐紫衣,诏赐“宝月大师”之号。文益,于周显德时谥封“大法眼禅师”,塔名“无相”。

道潜字参寥,尝与苏东坡、秦少游两先生为密友,曾咏《临平绝句》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蜒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东坡守杭时,因道潜入智果精舍,赋诗云:“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又作《参寥泉铭》记之岁月。东坡爱其诗,尝称“无一点蔬笋气味,体制绝似储光羲,非近世诗僧比。”崇宁末老于江湖,既示寂,有诗行于世,句句清绝可爱,法号曰“妙总大师”。

怀显,西湖持净大师,尝撰《钱塘胜迹记》。慧勤,有欧阳文忠公赋诗送之曰:“越俗僭宫室,倾资事雕墙。佛屋尤其侈,耽耽拟侯王。文彩莹丹漆,四壁金焜煌。上垂百宝盖,宴坐以方床。胡为弃不居,栖身居京坊。辛勤营一室,有类燕巢梁。南方精饭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羹,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晨兴未饭僧,日昃不敢尝。乃兹随北客,枯粟充饥肠。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烟霏四面起,云雾杂芬芳,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三者孰苦乐,子奚勤四方?乃云慕仁义,奔走不自遑。始知仁义力,可以治膏肓。有志诚可嘉,及时宜自强。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夜枕闻北雁,归心逐南樯。归方能来否,送子以短章。”同时有惠思师。惠思曾于于潜西普明寺为《浴堂记》,宰臣王安石赋诗赠之曰:“绿净堂前湖水渌,归时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姥,为道仙人忆酒家。”

惟尚,本姓曹,幼岁为僧,遍参丛林,得法于英普照。尝住寿圣本雪峰结庵,故地有荆榛蛇虺,人莫敢居,师住八年,创立殿庑,为之一新。谢归故庐,后住荐福,以疾还庐入灭。守璋,姓王,天姿介特,凛不可犯,戒行精洁,尤工于诗,号“文慧禅师”,有《柿园集》行于世。高庙于绍兴二年幸圆觉寺,因睹其集,宸翰亲洒《晚春》一绝赐之,见圆觉寺刻石于亭曰:“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德明,姓顾字澹堂,入径山讲论禅教。四年,因观竹溜以杵通节有声,豁然开悟,遂号为“竹筒和尚”。绍兴年两尝宣入慈宁殿,升座讲《般若经》法,高庙奇之,赐号及法衣。清润,字怡然。可久,字逸老,所居皆湖山胜景,而清约介静,不妄与人交,无故不入城。士大夫多往见之,就馈米。日以一二合食,虽蔬茹亦未尝有,故人尤重之。同时有思聪师,亦似之,而诗差优

注释

①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②蔬笋气味:指僧人在作诗时,由于受到特有生活环境、习惯所限制和影响,过分执着于物相,而缺乏超然自得之气。也指僧人之诗意境过于清寒,题材过于狭窄,语言拘谨而少变化。

③储光羲: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④示寂: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

⑤耽耽:庄严貌。(www.xing528.com)

⑥焜煌:明亮,辉煌。

⑦日昃(zè):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

⑧介特:孤高,不随俗流。

⑨竹溜:解释为竹制的引水道。以杵通节:指以杵贯通竹节,使竹子成为一根管子

⑩差优:指更好一些。

译文

略。

原文

宗杲,字昙晦,姓奚,主径山,学徒一千七百众,来者犹未已,敞千僧阁以居之。号“临济”,中兴时,与张九成为方外交,后因秦桧谓张九成诽谤朝政,疑宗杲和之,遂编海外。四方衲子,忘躯皆往从之。续蒙宸恩放便,复僧伽梨,往阿育王山,复居旧山。孝庙为普安郡王,遣使入山谒之,以偈献之。后建邸,再遣内侍供五百应真,请讲法席,亲书“妙喜庵”三字,并制赞宠之。自后退居明月堂而示寂,孝庙闻而叹息,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谥号“普觉禅师”,赐塔额曰“宝光”。此僧虽林下人,而义笃君亲,谈及时事,忧形于色而垂涕,其时名公巨卿,皆称其才。有《正法眼藏》等集,淳熙初,诏随《大藏》流行。

盖杭之高僧散圣,弃儒成道,戒行精洁,学问孤高,博习教典,以训诸衲。著文翰修忏仪诸经法,注《宗镜》论心要纂法语,睹鬼神以礼问,止潮水而击西兴,感群羊而跪听,坠大星以陨灵鹫。列朝宣讲,慧号“锡顺”,至于入灭,瑞光显然。盖丛林中素有儒者之风,故与公卿大夫及学士气味相投,皆乐与之交,讲论道要,题词咏诗,靡不起敬。以《大藏经》《高僧传》《钱塘胜迹记》、临安新旧志,皆备其详矣,兹不复赘。

注释

①方外:世俗之外。

②衲子:出家人。

③僧伽梨:佛教徒“三衣”之一。此处代指僧籍。

④阿育王山:在今浙江宁波鄞县。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刘萨诃者,于此山得古塔一基以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尊崇之,此山遂称为阿育王山。

⑤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⑥应真:佛教语,指罗汉

⑦忏仪:即忏法,佛教徒忏悔罪业的仪则和修习止观的行法。

⑧《宗镜》:即《宗镜录》,五代、宋高僧释延寿的著作。心要:佛教语。指心性上精要的法义。

⑨坠大星以陨灵鹫:宋代高僧遵式法师,临终之时,炷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们看见大星在灵鹫峰陨落。

译文

宗杲,字昙晦,俗姓奚,主持径山法席,有学徒1700多人,慕名前来者仍络绎不绝,于是开放千僧阁以供学徒居住。号“临济”,中兴时,与张九成为方外之交,后因秦桧指责张九成诽谤朝政,怀疑宗杲与之相和,于是将宗杲编置海外。四方僧人都舍生忘死,前往追随。后承蒙皇恩放还,恢复僧籍,又奉旨前往阿育王山,一年后复居旧山。孝庙为普安郡王时,派遣使者入山拜谒宗杲,献上偈子。孝宗即位后,又派内侍供五百罗汉,请宗杲开法席宣讲佛法,亲书“妙喜庵”三字,并制赞文以示恩宠。后宗杲退居明月堂而示寂,孝宗听说后叹息不已,下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谥号“普觉禅师”,赐塔额曰“宝光”。宗杲虽是出家之人,但大义忠君,每谈及时事,忧形于色,垂涕伤怀,当时的名公巨卿,都称赞他的才华。著有《正法眼藏》等集,淳熙初年,下诏随《大藏经》流行。

杭州的高僧散圣,弃儒成道,戒行精洁,学问孤高,博习教典,以训示诸僧。他们著文翰、修忏仪、习经法,注《宗镜》、论心要、纂法语,见到鬼神以礼相问,止潮水而击西兴,感化群羊跪下听诵,使大星下坠与灵鹫陨落。他们在列朝宣讲,受赐法号慧号,直到圆寂,瑞光还在。因丛林之中向来有儒者之风,所以公卿大夫及学士与高僧们气味相投,都乐于与他们交往,讲论道要,题词咏诗,无不起敬。《大藏经》《高僧传》《钱塘胜迹记》以及新版旧版《临安志》,都详细记载了高僧们的事迹,这里就不赘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