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2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中生代以来,受差异性构造升降运动影响,张掖盆地沉积的数百米乃至上千米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是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的天然场所,所构成第四系含水层呈连续的、统一的、相互迭置的,横向为盆地边界所限的含水层系综合体。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

3.1.1 区域地质

调查区为陡倾斜洪积戈壁平原和缓倾斜冲洪积细土平原,总的地势是自南西向北东倾斜。地形平坦开阔,地面坡降:西南部5~8‰,北部1~3‰,以黑河沿岸地势最低,海拔1425~1540 m。湿地保护区位于冲洪积缓倾斜细土平原,总的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以张靖公路为界,西侧由南西向北东倾斜,东侧由南向北倾斜。地形坡度4.0—4.5‰。

洪积戈壁平原:分布于调查区五里墩以西的黑河滩,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砾卵石、砂砾卵石组成,海拔1460~1500 m,地面坡降6~10‰,地势由南西向北东倾斜。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包气带岩性粗大,持水性极差,因此地表植被覆盖率小于5%。

冲洪积细土平原:分布于调查区大部,包括黑河及山丹河Ⅰ、Ⅱ、Ⅲ级阶地。其中,Ⅲ级阶地分布于城区南、西地带;Ⅰ、Ⅱ级阶地分布城区及以北广大地区。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冲洪积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局部为泥质粉细砂。海拔1425~1540 m,地面坡降:南部5~8‰,北部2~3‰。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表植被覆盖率大于40%。

调查区地表出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系地层,根据其所处的地貌位置,调查区出露第四系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冲—洪积物及洪积物,全新统冲-洪积物及冲积物

1.上更新统洪积物

分布于五里墩以西的黑河滩一带,表层岩性为泥质砂砾卵石,松散,泥质含量占15~20%,卵石占50~70%,砾石占20~30%。厚度80~100 m。

2.上更新统冲—洪积物

分布于城区以南地带,表层为灰黄色亚砂土或亚粘土,厚度1~3 m,其下为大厚度的砂砾卵石层,厚度一般大于100 m,在砂砾卵石层中夹有多层砂及亚粘土互层,砂层单层厚度多大于10 m。(www.xing528.com)

3.全新统冲—洪积物

全新统冲—洪积物是调查区出露面积最多的地层,分布于黑河大桥—城区以北、山丹河以南的冲—洪积细土平原区,以上部亚粘土、亚砂土,下部砂砾石的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厚度一般20~30 m,局部可达40 m,其厚度的变化特点是:城区以东及东北部的上秦—付家寨—火车站一带较厚,上部亚粘土厚度5~20 m,下伏砂砾石层厚度10~30 m;而在调查区西北部的泉水溢出带,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20 m;新河与山丹河间上部亚砂土厚度大致为8~10 m,而新河—黑河—夹河间上部亚砂土厚度一般不足2 m。

4.全新统冲积物

分布于调查区北部各河(沟)谷的现代河床、漫滩及Ⅰ级阶地,厚度小于10 m。Ⅰ级阶地一般为上部亚砂土、下部砂砾石、砂砾卵石的二元结构;漫滩岩性为粉细砂、砾卵石;河床则为砂砾卵石。

3.1.2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中生代以来,受差异性构造升降运动影响,张掖盆地沉积的数百米乃至上千米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是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的天然场所,所构成第四系含水层呈连续的、统一的、相互迭置的,横向为盆地边界所限的含水层系综合体。地下水遵循干旱区山前平原所特有的“径流与泉水、蒸发”相平衡的区域水均衡特点。盆地内第四系松散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受构造、地质及地貌的控制,地下水呈规律性地运动:自南部山前流向北部河床,随着深度的增加径流强度递减,水量、水质及动态变化呈明显的分带性。南部山前洪积扇顶部水位埋深大于200m,含水层由粗颗粒的砂砾卵石组成,至扇中地带,水位埋深150~50 m,含水层中含泥质渐多,及扇缘和细土平原南部,水位埋深50~10 m,含水层颗粒渐细,由单一的潜水层渐变为多层的潜水—承压水含水综合体。城区北部—黑河、山丹河沿岸地带水位埋深小于3 m,沟壑和洼地内,有成片泉水出露(图4-4)。

图4-4 张掖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

就调查区含水层埋藏特征及地下水水理性质而言,312国道—城区以南广大区域主要为潜水分布区,含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及砂砾卵石。以北为潜水—承压水区分布区,含水层为多层结构的砂、砂砾石,单层厚20~30 m,第一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20~30 m,最浅为5 m。,至流泉村—原市社会福利院一带小于1 m。承压水头一般高于潜水位1~2 m。地下水位埋深自南西而北东渐浅,长安—新墩以南埋深大于30 m,三闸—火车站—上秦镇以东大于5 m。城区一带埋深小于5 m,至312国道以北至山丹河沿岸,埋深小于3 m。地势低洼地带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常年性积水湿地以及盐碱湿地、草甸湿地。调查区内乌江贾寨村—市农药厂—梁家墩镇太和村以西单井出水量大于10000 m3/d(降深10 m,口径16″,下同),至瓦窑村—火车站—上秦镇一带单井出水量5000~10000 m3/d,以东地带单井涌水量小于5000 m3/d。地下水主要接受调查区以南的地下径流侧向补给、其次为黑河河道入渗补给及灌溉渠系、田间水入渗补给等。细土平原区表层潜水则主要受渠系、田间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受地形和补给源的控制,地下水径流方向在城区西侧,由南西向北东径流,城区东侧由南而北,山丹河以北,则由东向西径流。大致以山丹河为轴线,形成地下水汇流带。水力坡度一般为2.5—5‰。地下水径流至洪积扇缘及细土平原区,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成为调查区地下水主要的天然排泄方式,地下水的侧向流出和潜水的蒸发蒸腾亦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之一,开采是主要的人工排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