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张掖市严重的生态问题
张掖市水资源十分短缺,自2000年开展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中游生态用水,生态公益林无水灌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全市境内地下水位整体显著下降,泉水急剧减少,导致天然植被严重缺水退化,大面积生态林濒临枯死,流域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1.生态用水矛盾突出,造成生态林大面积枯死。2000年黑河治理工程实施前,全市灌区的生态林面积为8.76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5万hm2,占到灌区林地总面积的70%以上,年灌水总量达到1.81亿m3。到2006年,灌区的生态林面积增加到10.27万hm2,由于黑河调水,生态用水未纳入水资源配置计划,生态林利用农闲水灌溉的实际面积仅为3.08万hm2,只占灌区林地总面积的30%左右,年灌水总量为0.96亿m3,灌水总量减少0.85亿m3,大面积生态林无水灌溉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黑河节水工程实施后,一方面,林区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列入工程建设计划,有限的水量无法灌入林地。另一方面,灌区内各级渠系衬砌硬化,侧向渗漏水大幅度减少,加之林内地表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大量开采,近七、八年时间,水位年均降幅在0.25—1.5 m。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林木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状态,导致局部林分成片死亡,林地面积锐减,防护功能减退。据调查统计,全市生态林成片死亡面积0.62万hm2,濒临死亡面积1.15万hm2,还有近2.67万hm2存在潜在死亡危机。这些林区大多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营建的杨树、沙枣乔木林和柽柳、梭梭、花棒等灌木林,重点分布在川区风沙沿线的国有和村社集体林场。高台县黑河北岸沿合黎的五二、八坝等8个村社的生态防护林,均修建有提灌设施,但因无配水计划而闲置破损多年,林地无法灌水;黑泉乡九坝、十坝、胭脂堡村的生态防护林,在调水前每年有50%的林地均能灌溉3次以上,每次每公顷灌溉量达到2400m3。调水后只有20%的林地能利用渠道余水勉强灌溉1次,每公顷灌水量不足1500m3。特别是高台县境内的“双丰渠”在衬砌改造中,将原干渠24个斗口减少到12个,引水量受到限制,致使防风固沙林地灌水无保障。类似的情况致使黑河北岸沿线2000多hm2防风固沙林干旱死亡,生态防护林面临生存危机。
2.林网树木破坏严重,更新恢复进展缓慢。黑河治理一期工程实施中,林业部门积极支持工程建设,在不突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前提下,优先审批影响黑河节水工程渠道改造树木的采伐,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但对农田防护林体系却造成了严重破坏。据初步统计,自节水工程实施6年来,全市共采伐林带1542条、1655.2公里,采伐树木面积2380 hm2、764.8万株,木材材积13.16万m3。同时,由于渠系改建衬砌,地表水渗漏减少,林网树木长期干旱缺水,导致树体生长不良、抗性降低,由枝梢干枯到最后整株死亡。2001—2006年间,全市农田林网死亡89 km,面积380 hm2,濒临死亡90 km,面积473.33 hm2。林网树木大量采伐或衰退死亡,对全市已基本形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林网破坏严重,缺株断行,残缺不全,防护效能显著下降。甘州区盈科干渠党寨段、小满段和小龙公路古浪段的农田林网干枯死亡现象非常典型。类似的林带死亡情况全市到处都有分布。
针对农田林网破坏严重、功能减退的不良局面,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林网的综合防护功能,2001年以来,依托“三北”四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林网更新恢复力度,全市新植和更新恢复林带1079条,长1156.6 km,面积853.33 hm2,占采伐、死亡林带总数的31%,农田林网更新恢复进展缓慢。一是黑河节水工程没有将林网更新恢复列入项目实施内容,缺乏专项经费扶持,更新改造力度不大。二是黑节工程实施后,绝大部分渠道因衬砌硬化,渠道两旁林带灌水困难,渗漏水减少,栽树不易成活,造林保存率降低,更新恢复速度慢。三是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本增加。为保证新植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渠道衬砌后更新造林的灌水次数由原来的2-3次增加为4-5次,灌水方式由原来的渠道灌水改变为人工提水浇灌,林带补植用苗量相应增加,林网树木每公顷造林成本由3750元增加为现在的6750元以上。四是由于渠道硬化衬砌,树木更新只能栽植在渠道两侧的农田埂边,占用部分耕地,需征地造林,难度增加,加之农林用水、争水矛盾突出,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林网恢复相当困难。
3.湿地面积持续萎缩,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张掖市在地理区划上位于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分布区,属于自我调节功能脆弱的内陆湿地类型,湿地资源弥足珍贵。2000年底,湿地总面积22.71万公顷(天然湿地21.44万公顷,人工湿地1.27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42%。2001年以来,由于黑河长时间集中闭口调水,地表水灌溉次数大幅减少,导致回归水和侧向渗流急剧减少,加上大量开采地下水,水源得不到及时补充,湿地区域水位持续下降,逐步发生逆向演替。直接导致境内湿地面积持续萎缩,功能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到2006年,湿地总面积缩减到21.04万公顷(天然湿地19.96万公顷、人工湿地1.08万公顷),累计减少面积1.67万公顷。甘州区1995年湿地面积为0.81万公顷,到2000年减少为0.796万公顷,减幅为0.01436万公顷,基本保持稳定。到2005年已退缩到0.514万公顷,五年减少了0.282万公顷。曾经是“半城芦苇半城庙”写照的芦苇湿地,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0.0798万公顷,减少到了目前的0.0522万公顷,芦苇生长高度也由4 m下降到2~3 m,苇径缩小了40%,芦苇丛密度下降了20%以上。临泽县1990年湿地面积为1.56万公顷,到2000年仍保持在1.45万公顷,到2006年底已下降为1.082万公顷,现存湿地退化趋势明显,年均退化0.065万公顷。分布于黑河两岸平川、蓼泉、沙河、小屯乡的大片草本沼泽消失,面积萎缩约0.267万公顷,原来的沼泽湿地已演变为盐化荒漠。高台县1999年湿地面积1.756万公顷,到2006面积虽然基本保持稳定,但湿地退化速度加快,退化面积1.05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0%。分布在黑河河岸黑泉、宣化、巷道和小海子库区外围的0.858万公顷积水湿地退化为草本沼泽湿地,0.193万公顷草本沼泽湿地退化为灌丛湿地。肃南明化海子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湖泊面积有253.33多公顷,常年积水深度0.5 m左右,目前水面面积已干涸到大约1.67公顷,湖泊湿地已退化为草本沼泽。
荒漠化程度逐年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为78.16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1107.72万公顷、水蚀面积0.072万公顷、盐渍化面积4.242万公顷),比2000年的72.12万公顷增加6.04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增加5.75万公顷,盐渍化面积增加0.29万公顷。在危害程度上也呈逐年加重之势。造成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张掖市地处西北内陆腹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植被稀疏单一,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属典型的沙漠(沙质荒漠)、戈壁(砾质荒漠)、盐漠等为主要类型的荒漠区,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张速度。二是由于长期受干旱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2001年黑河调水以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导致黑河部分支流断流时间长,河床畏缩,诸多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地表植被严重退化,大片天然灌木林、沙生植被衰退死亡,造成地表裸露,风蚀程度加剧,荒漠化不断扩展。三是绿洲内部由于黑河节水工程的实施,农田防护林网遭到大面积破坏,林网树木由于渠系衬砌,堵死了渠系渗漏,新植树木因缺水保存率低,同时,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质恶化,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展。临泽县的平川、蓼泉等沙区的天然植被芦苇、沙拐枣、白茨等大面积枯死,固定、半固定沙丘复活;平川、板桥与北部荒漠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植被盖度已不足10%。由于植被衰退,使沙质地表盖度下降,裸露疏松,风蚀加剧,荒漠化程度加快,面积不断扩展。肃南明化乡由于近年来上游地区打井、调水等原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原有的0.6万多公顷天然柽柳群落植被大面积退化,地表逐渐裸露,蒸发作用加剧,盐分聚集表层,已逐步向盐漠化荒漠类型演变。
2.2.2 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03年,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管理正式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范围,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甘州区林业主管部门也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摸清了项目区湿地资源现状、类型、分布数量。为当地湿地资源保护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理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护机制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尽的资料和科学依据。但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www.xing528.com)
1.湿地生态退化
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及城区污水排放,直接导致湿地植被生态体系退化,原来广为分布的沼泽及水生植被衰亡,代之而起的是旱生、盐生及沙生草甸。据不完全统计,张掖城区及外围原有水域17 km2,现状仅4.79 km2;20世纪60年代初仅张掖地区分布的沼泽及低湿草甸草场面积达l2万公顷以上,产草量1200 kg/hm2~1800 kg/hm2,20世纪80年代中期减少到约9万公顷,产草量510 kg/hm2~750 kg/hm2,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一步减少到6万公顷,产草量不足510 kg/hm2。
2.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害
沿排污沟出现树木枯死现象,阿薛干渠上游可见到直径30 cm~50 cm杨树受污水浸泡枯死。污染同样殃及水生生物,20世纪90年代研究区内许多泉沟、排阴沟能见到野生鱼类和水生浮游生物,而目前,即使纯泉水沟中已经很难发现野生鱼类及浮游生物。
3.湿地地下水位上升
张掖盆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下水位处于区域性持续下降过程。2001年9月以来,盆地中北部湿地及其周边地带地下水位停止下降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9月以来,地下水位突然大面积上升,至2009年8月地下水位仍处于上升状态或维持在高水位态势。地下水位的上升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但也引起了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城区内楼房地下室积水、平房损坏及倒塌;城区外围农村居民住房损毁、蔬菜大棚倒塌、部分耕地被淹;地下水位埋深小于季节冻土层深度,冻土层内饱水冻胀使湿地内民房基础变形。
分析认为,地下水位上升主要是补给量的增加所致,主要增加途径有两个:一是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转暖的影响,祁连山中西部的冰川融水和降水量明显增加,使祁连山区各河流出山径流量亦相应的增加,而出山河流作为盆地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的增加则意味着盆地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大;二是黑河河床过水时间增加,在流经盆地第四系粗颗粒相强导水的洪积扇地带,大量线状入渗,使地下水补给量增大,引发沿河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向黑河排泄的黑河以东地下水径流受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