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地保护工程的背景、必要性及目标

湿地保护工程的背景、必要性及目标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国来看,张掖对湿地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认真对待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湿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已将湿地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湿地保护工程的背景、必要性及目标

1.1.1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背景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人类的所有文明是由水系发育的,无论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中国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河流湿地。历史上几乎所有城市的衰亡都是因为水源枯竭或水环境被污染,导致整个城市甚至民族的衰败。联合国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因为到世纪中叶,世界上将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类正式迎来了城市的世纪。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城市都诞生于水滨,凡是城市,无论大小,都依水而建,水系又是现代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城市运输、贸易、防灾、生态等生产、生活诸方面的不可取代的载体。城市又是因水而秀,城市景观最美的部分就是水景。从改善人居环境来看,人类的天性,一是追求景观的多样性;二是天生具有亲水性。凡是有水景观的城市,就是有魅力的城市。独特、优良的水景观是城市经济发展、旅游振兴的王牌,是吸引外部投资台阶,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抓手。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是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但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把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只是把它当作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限地开发利用,致使大量的湿地资源遭到破坏,致使世界范围内的湿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抑制湿地萎缩已成为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的核心,一些国家也正在尝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和经济手段解决湿地面积锐减的问题,并在控制湿地面积总量减少的基础上,通过恢复、重建、迁移等方式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

如今,随着对湿地作用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湿地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湿地的消失速度超过了任何其他生态系统,保护湿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湿地公约》已将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生物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已开始对湿地保护付诸以实际行动,或是从管理制度上予以完善,或是给予资金倾斜、支持。

从我国来看,张掖对湿地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认真对待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湿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加强湿地保护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已将湿地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从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到2001年湿地保护被列为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到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把湿地保护纳入了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及2005年国务院又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等,都标志着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为张掖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我省深处祖国大陆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全省人民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由于湿地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现仅有的122万hm2湿地即已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于上20纪90年代起,省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一批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11月28日颁布了《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从法律上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保障。

张掖是一个绿洲城市,有其城市所具有的一般属性,更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属性。正是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张掖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把握其特殊,发挥其特色,打破城市发展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一般性,这是符合张掖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历史悠久,现状落后。张掖位处“张国臂掖”,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商贾重镇、丝路名城。东西文化在此交流,南北民族在此交融。沉积了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是有“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时代变迁、区位变异,今天的张掖与过去商贾重镇的辉煌相比,早已被边缘化了。

——农业条件好,工业“短腿”。张掖农业耕种条件优越,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比重大、特色浓,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有“金张掖”之美称。但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有限,矿产品开发受历史沿革、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难成主导产业,效益亦有限,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不足,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独特,地位特殊重要。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处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过渡处河西走廊的中部,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一座坐落在荒漠戈壁之中典型的绿洲城市。又由于水资源的有限和相对恒定,其生态又是极其脆弱的,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矛盾异常突出。张掖生态安全与否,不仅是事关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于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巩固国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交通条件日臻完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军民合用机场开工建设,打破了张掖过去东西单向瓶颈的交通格局,成为航空、铁路、公路交错的立体交通枢纽,在新的时空布局中,张掖在河西走廊居中而承继于南北两大高原的区位优势就更加突出。

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昨天的“优势”在今天可能会变为“劣势”,今天的“劣势”到明天可能会转化为“优势”。历史悠久,现状落后——为张掖顺应消费需求,保护历史遗迹,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之魅力,发展现代旅游创造了人文环境;农业条件好,工业短腿——为张掖大力发展高效、绿色、节水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生态环境独特,地位特殊重要——为张掖借助于国家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之力,建设“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高原生态特色城市提供了条件,进而为张掖发展生态经济,跨越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交通条件日臻完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为张掖借助于立体交通枢纽支撑下的经济通道,发展通道经济提供了可能。总之,历史文化名城同生态特色城市有机融合,既再现了张掖“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又展示出其“宜居宜游”的特色;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的形成,使这座城市“宜商宜业”的特色得以凸现,又使沙漠、阳光、冰雪融水下的绿色农产品走向都市成为可能,使张掖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成为必然。所有这些,使得张掖发展生态经济的条件独特而充分、要素系统而和谐,宜居宜游、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和明确,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比较优势则会更强,后发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从张掖自然属性、历史属性和现状特征的认识出发,基于对生态基础性、脆弱性和特殊性的感知,对时代潮流和科学发展大环境、大背景的把握,明确提出张掖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在此定位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要求张掖改变参照系、调整坐标,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选准符合自身特点特色的发展路径和主攻方向。从张掖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了的发展方式,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这是张掖遵循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张掖实际相结合,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也是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前景光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将为张掖绿洲赢得更多发展机遇、更大发展空间。

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张掖的生态建设集中表现为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中部绿洲的优化保护和北部荒漠戈壁的防护治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自然系统,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绝不可超越这个系统的承载阈值。张掖积极顺应国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要求,把国家利益与张掖的特色、“三农”工作的特点紧密结合,坚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生态城市”,以此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推动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天然绿色水库,是河西500万人民的生命线。张掖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加强冰川、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探索和运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特色商品,加快缓冲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北部,巴丹吉林沙漠是河西绿洲的最大威胁。张掖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阻挡风沙南侵,保护绿洲安全。

中部绿洲,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张掖绿洲。这是一道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古丝绸之路的生命保障线,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生态最为敏感的脆弱区。在这里,生态无疑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生态又是为人之活动而服务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湿地)的关系,是这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为了发展,发展依赖于保护。有产业、有田园城市,产业融入田园环境之中,环境催生产业,让环境优美伴随于幸福生活,这是张掖为之努力的梦想家园。因此,张掖首先申请建立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整个长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纳入了保护区,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性的生态公益项目,得到了国家支持,全市六个县(区)也因此全部成为国家生态补偿县区。张掖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使黑河流域两岸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的城市建设别具一格,宜居宜游的田园般生态城市正在应运而生。特别是市府所在地的甘州区,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1+5”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全面形成。老城区,保护古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大佛寺文化广场为中心的文化传承中心,拆除了张掖宾馆归还于大佛寺,搬迁区委区政府让位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凸现了文化名城的风韵。在老城区以北,设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发展通道经济中的资源转化、建设循环工业加工项目提供宜商宜业平台。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老城区之间,恢复了将近1800 hm2的天然湿地,建设了中国离城市最近、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依托国家级湿地公园,借黑河治理项目,治理乱坟岗、采砂场,建设了20 km2水天一色的滨河新区。在老城区南部,建设了20 km2的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紧靠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张掖将原有20 km2的沙漠沙丘正努力建设为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沙漠地质公园。如此,张掖着力彰显着“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使新老城区和谐共生,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西有滨河新区,北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南有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和沙漠地质公园,中间有国家湿地公园为屏障的5个新型功能区集成的“1+5”的生态城市框架,从而把城市的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代、人与自然、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有机统筹起来,构成了宜居宜游宜商、更宜人的生态城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项目若能顺利实施,是顺应自然、顺应时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保护好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并以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孕育生态产业,就能提高在生态背景下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当前与长远的能力,使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

1.1.2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是保障荒漠绿洲生态安全、实现流域和谐发展的需要

黑河流域中游年均降雨量只有100 mm,而蒸发量却高达1400—2700 mm,且绿洲处在大沙漠、大戈壁的包围之中,生态条件相当严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是整个绿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绿洲的生命线。项目区所在的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承东启西,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枢纽,历来就是河西重镇,是黑河孕育千年的“荒漠明珠”。

近年来,黑河流域中游区域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更为突出,产自该地区的沙尘暴影响范围涉及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甚至华东地区,所影响的总面积约200万km2,成为我国重要的沙源之一。对于整个流域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有效恢复治理黑河流域中游荒漠湿地,必将步入产生绿洲生态灾难、甚至导致绿洲文明的消亡的边缘。

对项目区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与恢复建设,充分发挥湿地在黑河流域绿洲的水源涵养、防治沙漠化、减少风沙危害、调节气候,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和效益,对于增强黑河流域中上游的蓄水能力,缓解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矛盾,保障荒漠绿洲生态安全、实现流域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对实现张掖绿洲及整个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

2.是顺利实施流域分水方案,维护国防安全需要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黑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日欧亚大陆桥之要地,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享有“金张掖”之美誉;下游地处居延三角洲地带的额济纳绿洲,边境线长507 km,区内有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因此,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

然而,项目区气候干旱,特别是甘肃黑河流域湿地的严重退化,直接减少了地下水补充,加剧了水资源危机;使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造成了相当突出的水事矛盾。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等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省际水事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遏止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趋势,今天的额济纳必将变成第二个古楼兰、第二个罗布泊。接下来,张掖、酒泉绿洲也将步其后尘,直接暴露在万里风沙线上,历史悠久的河西走廊势必沦为风沙走廊。

黑河的危机,牵动着中南海的目光。世纪之交,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治理的重大决策。1999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为合理利用黑河水资源和协调用水矛盾,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将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有效遏止流域生态系统恶化,采取多种措施分阶段恢复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黑河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之一。

进行甘肃黑河流域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建设,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对保证持续向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分水,维护流域重要战略地位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

3.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我国党和政府站在时代高度,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做出的重大决策。张掖市地处干旱荒漠区,是古丝绸之路和今日欧亚大陆桥之要地。黑河水养育了张掖人民,使张掖环境优越,物阜民丰,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黑河之水孕育了“金张掖”,并给了张掖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黑河湿地生态系统是主要水资源来源,是维持着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对于张掖市而言,湿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www.xing528.com)

黑河流域地区长期以来对湿地不能科学认识,大量盲目开垦湿地,湿地景观被道路、排水沟、农地等分割,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使得湿地遭到严重污染,生境日益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湿地生态功能严重下降,已制约了当地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施本项目,切实做好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工作,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经济投资环境,才能够更有效的吸引技术、资金和人才,全面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4.是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候鸟迁徙通道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需要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其物种组成复杂多样,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区系总体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区系过渡性。项目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旱生、超旱生植被类型不仅是广袤的西部荒漠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珍稀群落结构模型,而且是严酷环境中保留下来的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是我国珍贵的基因资源库。依据张掖市林业局全市湿地资源普查报告统计,湿地物种资源相当丰富,是河西走廊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北方鸟类和全部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偏高值区”,对中国北方生物多样性保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展黑河流域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依赖湿地栖息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实施有效保护,使其免遭灭绝的威胁,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基因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对于保护珍稀濒危湿地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此,保护和恢复好黑河流域这块“沙漠明珠”刻不容缓。项目的实施,将对人类回归大自然、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和张掖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3 湿地保护工程的前期工作及近期规划

2008年,张掖市委、市政府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召开了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和“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工作要求,结合张掖发展实际,提出了带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工程”,并把实施“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科学发展的新亮点,列为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首。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是张掖市委、市政府科学分析了当前张掖所处的方位和发展阶段,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高度,从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角度,深刻而精辟地分析张掖的内涵和实质、特色和禀赋、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来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张掖的实际,更符合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塑张掖“金”字招牌,再现“金”色辉煌,福泽子孙后代,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决策。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成湿地资源调查。由甘州区政府和市林业局组织力量,开展了城市北郊湿地资源详查工作。编制完成了《张掖城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和《张掖城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绘制《张掖市北郊湿地资源分布图》《张掖市北郊湿地土地利用现状图》等11张相关图纸,为工程的规划及实施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张掖市委、市政府要求,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工作大纲》和《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工作方案》,分别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编制完善的《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2009年、2010年、2011工作方案》即已印发实施。

三是编制工程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编制完善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过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郊湿地水源涵养工程规划》《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规划》《补充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甘州区土地利用调整规划》《北郊湿地周边土地利用方案》《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滨河新区水源涵养工程规划》《滨河新区一、二期绿化工程规划》《滨河新区一、二期绿化灌溉管网工程规划》《滨河新区道路、供排水、燃气等专项工程规划》《张掖国家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景观规划》《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河设计》《润泉湖公园四期绿化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方案。

四是完成“三个申报”工作。已申报且得到国家批复的“三个申报”分别是:“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北城市湿地公园”。

五是加强舆论宣传。为湿地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我们主要办了一个湿地网站、刊登各类文章及信息200余篇,在张掖日报、张掖电视台、张掖广播电台开办了宣传专栏,印发宣传手册2000余册,刊印工作动态60期、10000多份,编印2009年《张掖湿地风光》挂历1000余份,举办了一场“金秋湿地行”艺术采风活动,制作了相关专题片3部。

今后工作打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推动城镇化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展的工程:⑴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实施湿地保护与建设、湿地野生动物救助与繁育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完善湿地微气象观测系统,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继续深入开展退耕还泽工作,加大湿地植被恢复保护力度,提高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生态平衡。⑵绿化景观工程。完成主入口广场、东入口广场、谢家湾观景平台和河流河、南湖、北湖堤岸等区域景观绿化任务。⑶水源涵养工程。完成区域内水系疏浚工作,打通北郊东、西水系,实现张掖滨河新区人工湖与湿地公园水源补给,扩大湿地水面,打造特色水景,提高北郊湿地水源涵养能力。⑷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北环线、南环线等5公里非机动车道、部分区域非机动车道改造和新增栈道、亲水平台、河流栈道管理用房、电瓶车站、马厩等建设并加强道路养护工作。⑸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流泉综合接待中心建设,规范旅游导览图和景区标识,配套完善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设施。

二是,认真做好招商融资和土地利用工作。坚持多措并举、多元投入、多点带动原则,创新城市经营理念,积极推行BT、BOT投融资模式,切实加大筹招商融资工作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⑴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加强与省市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和沟通,配合各部门跑部进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研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客商进入滨河新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业及旅游等项目,有效整合林业、水务、交通、城建、国土、环保、旅游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用于张掖滨河新区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⑵继续加强与亚行、省农发行、开发银行联系协调,保证贷款及早到位。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投资客商参与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完善张掖滨河新区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⑶扎实开展土地储备。按照职能划分和要求,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切实抓好滨河新区土地储备和国有土地恢复整理,重点对张掖滨河新区荒滩地进行储备,盘活土地资源,使“生地”变为“熟地”,依法出让给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开发商,为工程建设筹集资金。

三是,继续强化宣传造势工作。坚持把宣传造势作为促进工程建设和招商融资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平台等媒体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宣传湿地资源、招商项目、工程进展等情况,营造浓厚的湿地保护氛围,不断提高张掖滨河新区及湿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认真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大型文化活动和湿地保护专项宣传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国内大型交易会展,全面推介张掖滨河新区及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招商项目。结合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景观,彰显生态城市特色,不断扩大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塞上江南”的知名度,为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气、聚集商气、吸引项目、吸纳资金。

四是,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优化张掖滨河新区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与区项目建设管理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⑴深化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保护湿地生态、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和省、市、区关于湿地保护的法规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积极支持参与湿地保护和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自觉保护湿地的良好舆论氛围。⑵强化组织协调。坚持上下联动,加强与市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配合市上完成相关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土地储备等工作,定期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衔接相关事宜,共同做好项目及资金争取工作,确保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衔接有序、运转高效。整合各乡镇、部门、单位力量,坚持工程建设同建、招商项目同引、资金落实共筹,努力形成九牛爬坡、各个出力的工作局面。⑶细化日常管理。按照领导精力到位、责任分解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全面落实建设责任,加大督查监管力度,严把安全质量关口,确保建设优质、高效、精品工程。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群众安置就业、拆迁补偿等热点、难点问题,理顺群众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张掖滨河新区暨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职能,积极探索滨河新区及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运营新模式,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化、管理模式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本项目的工程建设内容是实现张掖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中长期工程实施计划的一部分,是必要的,并已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完全可行。

1.1.4 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目标

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甘肃黑河流域城市湿地严重退化污染严重区域,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控制湿地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鸟类栖息环境为重点实施退化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有计划的恢复自然湿地及其生态功能。力争用3年时间,通过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污染控制、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管理,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和治理,形成自然湿地保护体系,使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扭转。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进而缓解下游因缺水而出现的生态严重恶化局面,使整个黑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项目区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建设期末,努力使甘肃黑河流域城市湿地成为生态健全、物种安全、保护到位、利用合理、管理有序,具有自身特色和示范意义的西北荒漠湿地保护示范区。

具体目标:

张掖湿地保护与滨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主旨是以黑河湿地保护与恢复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是将湿地保护与恢复作为主旨的系统工程,通过对黑河湿地甘州段的保护与恢复以及滨河新区的开发,改善城市及周边生态环境,以科学保护实现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使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真正为人类造福。

1.实行湿地的综合治理,争取在不改变原生境的条件下,湿地的恢复初具规模,合理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遏止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之免遭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2.加大人工恢复治理措施,加强湿地生境污染防治,疏通引排水渠系堵塞,增加湿地生态补水。

3.创造有利于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良好栖息环境,做好野生种群的监测和抢救工作。

4.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为有效地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5.加快项目区机构建设和职工队伍能力建设步伐,尽快形成较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及素质较高的保护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

6.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的环境和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