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析结果

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析结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湿地公园人工养殖的3种鱼均为引入种,不在区系分析的范围内;野生鱼15种,其中鳅科有6种,野生鲤科6种。湿地公园鱼类区系总的特点是外来的广布种、养殖种类占较大比例,土著种的中亚高原山区区系成分显著,这与西北其他内陆水系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一致。

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析结果

8.1.1 水生脊椎动物

1.物种多样性

湿地公园水生脊椎动物鱼类有3目、6科、19种(表3-18),占甘肃省鱼类种数的17.65%。人工养殖的有3种:花鲢(Aristichthys nobilis)、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另外鲤鱼(Cyprinus Carpio ematopterus)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也有野生的,也有引入养殖的。湿地公园鱼类以鲤形目的鲤科(Cyprinidae)和鳅科(Cobitidae)种类占绝对优势,分别有9种和6种。

2.区系分析

湿地公园虽然鱼类种类较少,但区系较为复杂。湿地公园人工养殖的3种鱼均为引入种,不在区系分析的范围内;野生鱼15种,其中鳅科有6种,野生鲤科6种。泥鳅、鲤鱼、鲫鱼、麦穗鱼4种在各区均有分布,为广布种。棒花鱼是我国北方鱼类区系的代表,向南分布到江淮亚区;中华细鲫、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于南方,现分布几遍全国;塘鰽科(Eltotridae)是华东区江淮亚区的代表鱼类,黄鱼幼鱼向北分布于北方区的黑龙江亚区;鰕虎鱼科都是典型的华南区代表鱼种,而波氏栉鰕虎鱼为华东区江淮亚区的代表;鳉形目以华南、华东、华中诸省最为常见,甘肃省境内只有青鳉一种;本地土著鱼种有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 mocroptera)的高原鳅(Triplophysa spp.)(3种)、大鳍鼓鳔鳅(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以及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n)均为中亚高原山区区系。湿地公园鱼类区系总的特点是外来的广布种、养殖种类占较大比例,土著种的中亚高原山区区系成分显著,这与西北其他内陆水系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一致。

湿地公园鱼类区系形成原因如下:(1)养鱼业的干扰。黑河中游绿洲农业渔业发展历史早,许多大的水库鱼塘在20世纪初就已建成。鰕虎鱼、青鳉和黄鱼幼鱼都是南方鱼类,并不是湿地公园本地种,这些小鱼是从外地引入鱼苗时引入到这一地区的。(2)湿地公园地理位置。湿地公园地处西北内陆,西北内陆水系特有的高原鳅、裸鲤等种类组成与黄河水系共有的成分很少,这可能与乌鞘岭升起于中新世陇山运动(冯绳武,1963),河西走廊与黄河隔离所致。三种土著种高原鳅与大鳍鼓鳔鳅都是在本地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种。(3)历史因素。可能在第三纪晚期或更新世冰期,西北内陆一些河流彼此曾相沟通,并与我国内蒙古、华中的一些河流有过联系,今天的内河水系可能是外流水系,所以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花斑裸鲤和北方区的棒花鱼等鱼种能分布在湿地公园。

表3-18 湿地公园鱼类及区系分布

续表

*人工养殖的种类

8.1.2 陆生脊椎动物

1.种类多样性

(1)两栖类

湿地公园两栖类种类很少,仅有1目2科2属2种,分别占甘肃全省两栖类2目9科19属35种的50.00%、22.22%、10.53%、5.71%;这两种为: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其中花背蟾蜍的分布较广,在湿地中的沟渠、草甸沼泽等生境中常见,数量较多;中国林蛙多分布于河滩湿地,数量较少。

(2)爬行类

湿地公园爬行类也较少,有2目6科6属9种,分别占甘肃全省爬行类3目10科33属58种的66.67%、60.00%、18.18%、15.52%;其中蜥蜴6种:隐耳林虎(Alsophylax pipiens)、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以及密点麻蜥(Ereimas multiocellata)、虫纹麻蜥(E.vermiculata)、荒漠麻蜥(E.przewalskii);蛇类3种:沙蟒(Eryx),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和中介蝮(Gloysdius intermedius)。爬行动物中,除花条蛇主要分布于农田绿洲外,其他种类都是对干旱环境有高度适应性的物种,主要分布于荒漠戈壁生境。隐耳林虎可见戈壁大石下、荒漠洞穴中;在湿地公园荒漠生境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变色沙蜥;荒漠固沙植被盖度较大的区域中,密点麻蜥为常见或优势种类;农田边的沙地草灌丛中,常分布有虫纹麻蜥。沙蟒、中介蝮因近食物链顶端,并且常受到人为捕捉和驱赶,数量不多。

(3)鸟类

鸟类是湿地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种类最多最主要的一个类群,共有17目36科155种,分别占甘肃省鸟类17目54科479种的100%、66.67%和32.43%,占湿地公园脊椎动物种数的74.52%。

17目中,种类最多的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达60种,占湿地公园鸟类的38.71%;其次是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雁形目(Anseriformes),分别是21种和20种,分别占13.55%和12.90%;猛禽隼形目(Falconiformes)的种类也较多,为13种(占8.39%);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鹃形目(Cuculiformes)、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和鴷形目(Piciformes)种类最少,都是1种,占0.65%。

36科中,种类最多的前4个科是鸭科(Anatidae)、鹟科(Muscicapidae)、鹬科(Scolopacidae)、鹰科(Accipitridae),分别有20种、19种、14种和11种,占湿地公园鸟类的12.90%、12.26%、9.03%和7.09%。其它科的种类都没有达到两位数。鸬鹚科(Placrocoracidae)、鹳科(Ciconiidae)、鹮科(Threskionithidae)、鸨科(Otididae)、鹤科(Gruidae)、沙鸡科(Pterocllidiae)、杜鹃科(Cuculidae)、夜鹰科(Caprimulgidae)、翠鸟科(Alcedinidae)、戴胜科(Upupidae)、啄木鸟科(Picidae)、岩鷚科(Prunellidae)12个科都只有1种。

湿地公园鸟类组成以水禽为主,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的水禽,包括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雁形目(Anseriformes)、鹤形目(Gruiformes)、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鸥形目(Lariformes)65种,占我国水禽种数的25.10%,占湿地公园鸟类种数的41.93%。而湿地水禽中鸻形目、雁形目和鹳形目种类占明显优势,分别有21种、20种和8种。

(4)哺乳类(www.xing528.com)

湿地公园有哺乳类6目11科24种,分别占甘肃省哺乳类8目27科163种的75.00%、40.74%和14.72%,占湿地公园脊椎动物种数的11.54%。湿地公园哺乳动物以啮齿目(Rodentia)为主,13种,占湿地公园哺乳动物种类的54.17%,其次是食肉目(Carnivova)5种,占20.83%,最少的是兔形目(Lagomorpha)只有1种,占4.17%。

2.陆生脊椎动物区系分析

区系分析依据在湿地公园繁殖的动物种类,鸟类只包括在这里繁殖的留鸟和夏候鸟。

在湿地公园繁殖的陆生脊椎动物有151种,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包括古北界、东洋界和广布种3大区系类型。湿地公园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位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河西走廊小区,因此陆生脊椎动物以古北界的种类占绝对优势,有109种,占72.19%;东洋界种类(含季风型)7种,占4.64%;广布种35种,占23.18%。古北界包括古北型39种(占25.83%);中亚型32种(21.19%);全北型17种(11.26%);东北型8种(5.30%);东北—华北型6种(3.97%),蒙古高原型、高地型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各两种,分别占1.32%;华北型1种(0.67%)。

湿地公园2种两栖动物的区系全为东北—华北型。9种爬行动物的区系组成有8种都是中亚型,荒漠沙蜥为蒙古高原型(也有中亚型的记录)。两栖类以北方类成分为多,爬行类以中亚型成分为多,两栖爬行动物的这种区系分布型组成与蒙新区特点相符(见表3-19)。

表3-19 陆生脊椎动物区系成分统计

C为全北型,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

U为古北型,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向南达于东洋界相邻地区。

M为东北型,我国东北地区或再包括附近地区。

B为华北型,主要分布于华北区。

X代表东北—华北型,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向北伸达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和蒙古等地。

E为季风型,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大多为东洋界的种类,沿季风向北部延伸分布,有的达到我国东北。

D为中亚型,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国外中亚干旱区、有的达北非。

G为蒙古高原型,延伸到我国与之相邻的地区。

P为高地型,主要分布与中亚地区的高山。

H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

W为东洋型,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有的达北温带。

O不易归类的分布,其中不少分布比较广泛的种。

在湿地公园繁殖的鸟类区系组成较为复杂,以广布种(33种)和古北型(32种)种类占优势,全北型(15种)和喜干旱的中亚型(13种)种类也较多。

湿地公园东洋界种类全部为鸟类,除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 decaocto)外,其余5种都是湿地水禽: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池鹭(Ardeola bacchus)、黄斑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黑鳽(Dupetor flavicollis)。湿地公园相当面积的湿地为它们提供了栖居环境。

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类似,以适应干旱环境的中亚型为主,如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跳鼠科(Dipodiae)鼠类、沙鼠(Meriones spp.)、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区系分析可以看出,湿地公园由于地处西部干旱荒漠区,适应干旱环境生存的中亚型种类区系特征明显,同时由于有大面积的湿地,使荒漠动物区系增加了东洋界等其他类型的动物区系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