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湿地研究的目的
湿地是地球上巨大的“生物超市”,是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屏障。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它是一类水、陆两大界面交互延伸、内部长期为水所控制的生态系统,面积广阔,类型多样,资源丰富,环境效应巨大。它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Ecotone),因而结合了陆、水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湿地既不像陆生系统那样干,也不像水生系统那样有永久性深水层,而是经常处于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浅水层覆盖。湿地与陆生系统的分界在土壤水分饱和范围的边缘,水的来源(如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潮汐和泛滥河流)、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水成土(湿地土壤),支持了独特的适应此条件的生物系统。湿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植被往往是湿地辨识的重要标志。作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和湖泊是流域来水的“汇”和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维持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旅游资源等作用,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Ramsar conservation)的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提供了多种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好中国的湿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中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捞、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泥沙淤积等等,使中国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亿m3,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亿m3;沿岸湿地围垦近1/2;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已有300万hm2湿地变为农田,目前仅有沼泽104万hm2,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沼泽湿地将丧失殆尽。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我国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碱荒漠,水污染更加重了湿地的破坏,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在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受到污染,鱼虾绝迹的河道长达5322 km,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已占50%,不仅加重水资源紧张,而且对渔业、农业及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危害。
因此,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强湿地保护作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研究。2008年1月24日,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主持召开了“全国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强化湿地保护,在开展科学技术支撑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湿地保护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2008年7月,在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实施“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科学发展的新亮点,列举为全市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首,其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Ramsar公约)规定:“如缔约国境内的以及列入名录的任何湿地的生态特征由于技术发展、污染和其他人类干扰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或将可能改变,各缔约国应尽早相互通报。”这就说明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相继将“中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确定为优先建设项目领域。《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重点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是国家林业局项目《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的优先工作和确保湿地保护工程科学推进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展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意义深远。
1.1.2 湿地研究的意义(www.xing528.com)
黑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该区域的湿地资源对维持黑河流域乃至甘肃河西地区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流域中游湿地,其功能效益更为突出。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基本贯穿张掖市,是自然形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地区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价值极高。其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黑河流域中游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植被、绿洲、草原、荒漠植被镶嵌其中,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具典型性的植被类型分布,在全世界也具有独特性,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虽然湿地所占据的面积较小,但发挥的作用却非常巨大。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对防止黑河流域绿洲土地荒漠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系绿洲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保护黑河流域绿洲、防治荒漠化意义重大。
据史料记载,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水多湖广,湖中皆芦苇,春天碧波雍翠,夏天青绿蔽眼,秋天荻花翻浪,冬天琉璃一片,四时景色各异。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加之上游植被遭到破坏,黑河的产水量不断减少。而中游地区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湿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开垦与改造、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污染和泥沙淤积仍然严重。过度的开发利用,致使黑河流域中游湿地已呈现出退化和逐步丧失迹象,进而加剧了生态、生存、发展用水矛盾。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的退化,使许多自然湿地作为“天然水库”的功能已经消失,进而直接减少了地下水补充,加剧了水资源危机;中游湿地严重的生态问题造成下游地区河道断流频繁,湖泊干涸,西居延海、东居延海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流域内十分突出的用水矛盾更加尖锐,沙漠化面积迅速增加,荒漠化进程加快,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黑河流域内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生态的恶化,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麋鹿、马麝等为代表的一批生物种群已灭绝或濒临灭绝,藏雪鸡、蓝马鸡、猎隼等一大批国家保护动物及珍稀物种种群数量锐减,荒漠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针对当前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的严峻形势,为遏制湿地生态退化、物种资源减少的趋势,适应国家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张掖市已初步开展了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及科学研究。为尽快实施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建设,在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结合张掖发展实际,把实施“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科学发展的新亮点,列举为全市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首,其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