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他从小聪明伶俐,八岁的时候开始启蒙学习,过目成诵,记忆力超人,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他精通《礼记》《春秋》《尚书》《易经》等经典,善作文章诗赋,通晓天文历法,而且谦虚好学。
当时,刘焯是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孔颖达慕名去拜访他。起初,刘焯见孔颖达是一个孩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言谈举止十分傲慢。但是,当孔颖达正式提出一系列学术问题向刘焯请教时,刘焯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这个满腹经纶的年轻人。
隋朝大业初年,孔颖达顺利通过科举被录用为河内郡博士。隋炀帝将天下的饱学之士召集到东都洛阳,共同探讨儒家学问和礼仪。在这群人中,孔颖达虽然最年轻,但学问却最深,谈论得也最好。有些年纪大的官员、学者十分难堪。他们嫉妒孔颖达,甚至有人派遣刺客去刺杀孔颖达。孔颖达躲藏在杨玄感家里才免去一死。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孔颖达便跑到虎牢避乱。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文治成了当务之急。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众多儒家流派发展起来,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也很不统一。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应用和发扬光大。唐太宗让孔颖达主持国子监,希望他来统一儒家经典的解释,拿出一个权威版本,颁布天下。孔颖达接受任务以后,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等学者一起,参考各派学说,著成《五经义赞》。唐太宗看了大为高兴,只是对这个名字不太满意,下诏改为《五经正义》。(www.xing528.com)
孔颖达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等学者一起,参考各派学说,著成《五经义赞》。
《五经正义》作为官方的定本而被各界接受,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科举考试均以此书为依据。
孔颖达去世以后,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皇帝追封他为太常卿,谥号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