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彧荒淫好色,却一直没有儿子。王皇后曾经给他生下两个公主,但他始终没得龙种,这成为他最大的心病。登基两年后,他好不容易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刘昱。
关于他的这个宝贵儿子的来历,史书上记载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史书上说有一次,宋孝武帝刘骏出巡,发现街道旁边有三间非常破旧的茅草屋,顿时大发慈悲,出钱让这家人盖新房。送钱的官员进屋后,发现家里只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这位官员看到女孩长得很不错,是一个美女胚子,于是回来在刘骏面前大赞女孩子容貌秀丽,刘骏不由心动,便派人将女孩接入宫中,由于她年龄太小,她被暂时安置在路太后那里做侍女。这个女孩就是刘昱的生母陈妙登。
后来,宋孝武帝刘骏独宠殷淑仪,对其他女人不感兴趣。当时还是湘东王的刘彧喜欢上了陈妙登,路太后便请刘骏将陈妙登赐给了刘彧。刘彧起初非常宠爱陈妙登,但激情期很快就过了便又把陈妙登送给了湘东王师李道儿,过了不久不知为何,刘彧又把陈妙登要了回来。据说陈妙登回来时已经有了身孕,后来便在宫中生下了刘昱。所以,坊间纷纷传说刘昱的生父是李道儿,更有甚者,《宋书》里说:“以乞李道儿。”“乞”是向他人请求的意思,言外之意,刘昱不仅不是刘彧的儿子,还是刘彧向李道儿“借的种”。
这件事听上去虽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少史书记载说这是真实情况。刘彧为了生个皇子,想了很多办法,不停地往后宫增加美女,而且不辞辛苦一一临幸,但始终没有哪个妃子怀龙种,别说龙种,就连女儿都没有人再怀过。后来经太医诊断,确定刘彧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他便想起了“借种”,李道儿和自己关系密切,基因很好,要文采有文采,要相貌有相貌,于是成为了刘彧选定的对象。
还有更雷人的说法:刘彧的十二个儿子,没有一个是他亲生的。刘彧担心只有刘昱一个皇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岂不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他密切关注各亲王的妻妾们,一旦发现有怀孕的王妃,便想方设法将她召入宫中,产下男婴后当作自己的皇子。
沈约所著的《宋书》是如此记载的,《南史》与《资治通鉴》则沿用沈约的说法。不过,史家吕思勉认为这是《宋书》作者沈约为了迎合当时南齐皇帝所捏造的诬蔑之词,不足采信,他认为宋明帝生前因为猜忌诸弟而狠心杀弟、流放诸侄,不可能杀其父而养其子、流其兄而立其弟。
真也罢假也罢,反正有了儿子,刘彧的一块心病算是消除了。接着,有个更大的忧虑犯上他的心头,那便是如何才能保证刘昱将来能顺利接位。
在刘彧看来,最大的威胁是他的四个弟弟:刘休仁、刘休佑,刘休范、刘休若。四人中刘休仁和他关系最好,毕竟曾经是“难兄难弟”,如果不是刘休仁多次忽悠刘子业,想必刘彧已经死好几回了。刘子勋起兵叛乱后,刘休仁作为讨逆大军的最高统帅,为平叛立下了大功,刘彧论功行赏,加封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几个弟弟中,刘休仁的能力最强,实力最强,也是最为刘彧所忌惮的。
跟他关系最差的是刘休佑,这位王爷身上有不少毛病。史书上说他“ 素无才能,强梁自用”,而且“至是贪淫,好财色”,更关键的是,他不听话,刘休佑有个手下叫范景达的,是一个围棋高手,酷爱下围棋的刘彧下令将此人送往京师。但刘休佑竟然抗旨不遵,找了个由头不放范景达走,这让刘彧很恼火,皇帝的话都不听,刘休佑到底想干啥,因此刘彧对他的猜忌更深了。
刘彧最放心的是刘休范,因为他实在太平庸了。刘彧曾经指着左右随从对宰相王彧说:“刘休范的才能还不如这些人,但因为是我弟弟的缘故,生下来便享受荣华富贵。佛家都说愿生在帝王之家,不是没有道理啊!”
至于刘休若,和宋明帝刘彧的关系算是不好不坏。不过,有件事他把皇帝哥哥惹火了: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时,与典签夏宝期不和,便将夏宝期直接打入大牢,然后上书请求将夏宝期处死,但又害怕刘彧不同意,于是在圣旨到来前,便将夏宝期处死,来了个先斩后奏。圣旨上要求将夏宝期押往京师处置,但人死不能复生。刘彧得知此事后大怒,将刘休若贬了官。
在结束与北魏的战事后,刘彧便开始琢磨如何消除几位弟弟对太子的威胁,他先拿四人之外的八哥刘 袆开了刀,以刘袆涉嫌参与谋逆削去其官职,后逼其自杀。刘休仁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于是他向刘彧请辞扬州刺史,想以此换得刘彧的安心。这正是刘彧求之不得的,毫不犹豫答应了。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刘彧将才智平平的刘休范提拔为扬州刺史,将刘休佑调任为南徐州刺史。不过,刘休佑途经建康拜谢刘彧后,刘彧便没让他到南徐州上任,让这位不听指挥的“危险人物”留在眼皮底下似乎更让他放心。他又任命刘休若为荆州刺史,这样,四个弟弟,能力最强的两个留在他身边,能力稍差的两个,一个去当扬州刺史,另一个去当荆州刺史。
暂时摆平了家里事后,有一个外人引发了刘彧的担心,此人便是萧道成。
平定“义嘉之难”后,萧道成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他素有大志,到任后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势力。但这难逃过生性多疑的刘彧的法眼。他下诏让萧道成进京,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越骑校尉,想的是“调虎离山”。
这对萧道成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他寝食难安。如果遵命返朝,恐怕凶多吉少;如果不从,那便是大逆不道。就在他坐立不安之际,参军荀伯玉给他出了个主意,建议他派一些骑兵进入北魏境内,到处安插标志,做出要发动进攻的样子,北魏必然会往边境上增兵,可以以此为由请求留任。结局果然如荀伯玉所料,北魏派出大量骑兵在边境上游弋,萧道成向刘彧报告军情紧急,刚刚被魏军打怕的刘彧只好同意萧道成继续留任,做好御敌准备。
宋泰始七年(471年)二月二十六日,刘彧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当时刘彧生了一场大病,这不由得让他想到了身后事,觉得为太子刘昱铲除威胁必须提上议程,而被他滞留在建康的刘休佑成为了第一个“倒霉蛋”。
这一天,刘彧邀请刘休佑一起去打猎,刘彧以胖著称,这种娱乐活动他并不擅长。不过,这只是刘彧精心设下的一个“局”,他们一直打到天色渐晚,围场中有一只野鸡没有捕到,刘彧便下令让刘休 佑必须猎取那只野鸡,否则不可回城,他自己则带着亲随回宫了。
刘彧走之前密令将刘休佑的随从驱散,又派寿寂之带人去追赶刘休佑,寿寂之就是在竹林堂手刃刘子业的那位。黄昏时分,他们追上了刘休佑,并将他从马上掀了下来。此时,刘休佑心里清楚,这是刘彧要对自己下毒手了。他不肯就范,左突右挡,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杀。
寿寂之得手后,迅速派人告知刘彧,使者边跑边喊:“骠骑将军落马了!”心中暗喜的刘彧故意装出惊讶状:“骠骑体大,落马殊不易。”就是说,“骠骑将军身材魁梧,落下马来,可不是小事!”然后命太医赶紧医治他,死人怎么可能医活呢。刘休佑的随从赶到围场,发现自己的主子已经断气多时,只好将他的尸体运回家中。
刘彧导演的这场戏还没有落幕,他便立即修书一封给身在江陵的巴陵王刘休若,告知他:“我与骠骑将军在南山打猎,没想到骠骑将军的马失控,与直阁将军夏文秀的马相撞,骠骑将军的马更难控制,直奔围场中的一颗老松而去。马撞树后,骠骑将军摔下马来,头撞到了石头上,顿时昏迷,后医治无效身亡,特此告知弟弟。”
不得不服刘彧,这位宋明帝实在太能编,不仅凭空整出一个直阁将军夏文秀,而且情节设计得跌宕起伏,先是刘休佑的马失控,然后撞上了松树,最终头碰石头而亡。至于他为何写信告知刘休若,这大概是他的一个习惯,每次杀掉重要人物后,他总是修书一封掩盖真相,想的是“既做失足女又立贞洁牌坊”。
刘休佑的死,显然是杀鸡给猴看,刘彧在给刘休若的信中表示,近来京城有谣言说刘休若有大贵之相。这让刘休若惊恐不已,说明刘彧对他也起了疑心。他很快便接到刘彧的任命文件,让他离开荆州去接替死去的刘休佑出任南徐州刺史。
何去何从呢?刘休若手下心腹劝说他不要赴任,否则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刘休佑。中兵参军王敬先更是苦劝道:“荆州地方辽阔,手下有十多万将士为你效命,进可以匡扶社稷,诛除奸臣;退可以保全地盘,救自己一命,这难道不比在府邸里被赐死,臣妾们忍气吞声,默默哭泣安葬您要好吗?”王敬先说得头头是道,但刘休若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胆量,不仅没有听从劝告,反而把王敬先杀掉,以此向刘彧表功。刘彧于是先放了他一马。
下一个倒霉的是大功臣刘休仁。(www.xing528.com)
刘彧选择对刘休仁下手,一方面是固有的疑心和猜忌作怪,更重要的是因为刘彧身边的人使坏。刘彧身边的近臣有阮佃夫、王道隆、杨运长等人,他们见刘彧的身体每况愈下,担心一旦皇帝驾崩,刘休仁、刘休若等会把持朝政,于是便劝刘彧除掉他们。不过,刘彧对杀掉刘休仁犹豫不决,毕竟他们是生死之交,而且正是刘休仁帮他平定了叛乱,让他坐稳了皇位。
不过,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宋泰始七年(471年)四月,宋明帝刘彧的病情突然加重,一度进入弥留状态,群臣们见状都开始为将来做准备,他们一致看好建安王刘休仁,于是不少人跑到刘休仁的府上联络感情。后来,刘彧病情好转,他了解到这样的状况,觉得必须得下定决心除掉刘休仁了。
刘彧下诏让刘休仁入宫,但并没有接见他,而是让他先在尚书下省休息。当天晚上,刘彧派人送来了毒酒逼迫他喝下。刘休仁没想到自己劳苦功高,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不由得大怒道:“陛下的江山是谁打下来的,孝武帝诛杀兄弟们,子孙灭绝,陛下如今又如此这般,这大宋的社稷岂能长久!”说完后,他将毒酒一饮而尽,结束了自己二十九岁的生命。
刘彧对顺利除掉刘休仁很不放心,毕竟这个弟弟在朝中很有实力,容易生变。刘彧撑着病体登上端门城楼,确认刘休仁死掉后,才返回寝宫,然后下诏称刘休仁图谋不轨,畏罪自杀。
对杀掉刘休仁,刘彧心中一直是矛盾的。后来,他对身边的人哭道:“我与建安王刘休仁年龄相仿,从小亲密无间,建安王确实功劳很大,事出无奈,不得不先将其除掉,我很悲哀很思念他,无法自拔。”刘彧这样说,不排除有作秀的成分,但应该是他内心不安和真情的一种流露。
刘休仁死后,下一个岌岌可危的是巴陵王刘休若。很快,他收到了刘彧的诏书,调任他为江州刺史,并邀请他参加七夕家宴。刘休若虽然有强烈的不祥预感,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建康。在家宴上,刘彧对他的态度很不错,看上去危险警报似乎已经解除,但谁知,这只是死亡的前兆,没过几日,刘彧派人到他的府邸,将其赐死。
至此,刘休范成为宋明帝唯一在世的兄弟。不过,由于他实在太平庸,刘彧对他还算放心,这让刘休范暂时没有掉脑袋之虞。
刘彧除掉几位弟弟后,又将屠刀挥向了其他功臣。吴喜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在此之前,他杀掉了寿寂之,这位诛杀了前废帝刘子业和刘休佑的刽子手,本来深得刘彧的信任,但他自恃有功,为所欲为。刘彧忍无可忍,下令将其流放到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半路上,寿寂之想逃跑,结果被杀。
寿寂之的死,给吴喜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信号,那便是宋明帝刘彧收拾完几位王爷后,要对功臣们动手了。于是,他主动请求刘彧解除自己的军职,只保留中散大夫的闲职,以求自保。但没想到适得其反,这反而引起了刘彧的猜疑,觉得吴喜心中有鬼,这时候,有人告发说,刘彧曾经派吴喜带着御酒去见萧道成,萧道成以为是毒酒死活不肯喝,吴喜却暗示这只是皇上对他的试探,并先饮了一杯,萧道成这才敢喝,回朝以后,吴喜还一个劲儿地替萧道成说好话。刘彧觉得吴喜生性狡诈,而且很会来事,朝野对他的反映都不错,他担心吴喜对将来的幼主不忠,便决定除掉他。
刘彧于是召吴喜入宫,两人有说有笑,气氛看上去极为融洽。吴喜彻底放松了警惕。他出宫后,刘彧又赏赐了他精美的食物,用金银器皿盛着送到吴喜的家中。其实,这些食物被下了毒,吴喜吃下它们后很快便命归西天,死时四十五岁。
刘彧继续着老一套,吴喜死后,他又向张兴世、刘勔、萧道成等各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了自己赐死吴喜的原因,把大功臣吴喜说得一无是处,最后的结论是“喜罪衅山积,志意难容,虽有功效,不足自补,交为国患,焉得不除。”就是说他的罪过远大于功劳,不得不杀掉他。
刘彧大开杀戒,说到底是为了让太子刘昱顺利接班,让刘宋社稷无忧。
只有三十多岁的他为何如此看重此事,这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相当差,几乎是疾病缠身,病的来源很大可能是“肥胖”。刘彧的胖是出了名的,他为此曾经备受前废帝刘子业的侮辱,称他为“猪王”,并让他像猪一样拱着吃剩饭剩菜。
不过,刘彧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大胖子。《宋书》里说他少年时代“风姿端雅”,应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个油腻的胖子,是因为他太能吃了。他到底有多能吃呢?史书上记载,刘彧“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以蜜渍鱁鮧,一食数升,啖腊肉尝至二百脔”。“蜜渍鱁鮧”,据后世考证可能是用河豚的鱼肠和鱼鳔用蜂蜜渍成的酱,他居然可以一顿吃数升,面对鲜美的腊肉,他有一次居然吃掉二百多块。有一次,刘彧问大臣王彧说:“这些是奇味,你吃得多吗?”王彧答道:“我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只是家里太穷,很难吃得到。”刘彧听后很得意,越吃越觉得美味,直到吃到肚胀,痛得要死,身边的人给他喝了几升酒,胃痛才得以缓解。
这样一位吃东西不要命的皇帝,年纪不大便病魔缠身实在正常,史书上没有说他具体得了什么病,但从现在医学的角度看,想必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集于一身,即便如此,他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在病中依然大口吃肉,一副吃不死不罢休的样子。
刘彧杀掉几个王爷和寿寂之、吴喜等人后,仍不罢休,还是四处寻找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物。很快,他重新锁定了萧道成,于是下诏让萧道成入朝,萧道成的属下都觉得此行凶险,劝他不要前往。萧道成这一次却显得异常从容,对心腹说:“主上诛杀三位王爷,是因为太子年幼,为死后考虑,与其他人无关。因此,我应速速出发到京,如不去必被怀疑,他们之间骨肉相残,就预示着国运不会长久,灾难就要出现了,我将与诸位一起努力。”
萧道成不带一兵一卒火速回到建康,刘彧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军,同时加封了他的长子萧赜。萧道成知道宋明帝刘彧这是在试探自己,以一门不能两封为由坚决推辞,刘彧这才放下心来。
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这里,刘彧对威胁皇权的兄弟和大臣格杀勿论,却惟独放过了刘宋王朝的掘墓人——萧道成。
刘彧生前杀的最后一位重臣是他的大舅哥王彧。在他生命的末期,他总是梦到刘休仁等人向他索命,天天做噩梦,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他又想到太子年幼,虽然杀掉了兄弟和功臣,但他觉得还有一个人可能会威胁到太子未来的皇权,那就是王彧。
刘彧照方抓药,依旧采用赐死的方法。他派使者到王彧的府邸,先传口谕道:“朕不会说爱卿你有什么罪过,然而,我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死,请你先走一步。”然后送上刘彧的亲笔诏书,上面写道,“与爱卿交往很久,为了保全你的全家,所以才这样。”这分明是一种威胁,言外之意是,你不死你的全家就要死。王彧对此似乎有预感,所以表现得很从容,当时他正在与友人下围棋,有一个生死劫相争,看完诏书后,他没有丝毫恐惧,继续进行劫争,直到打完劫,他才对友人说道:“刚才接到诏书,我要被赐死。”他随即写了一封回函,感谢自己被赐死而没有株连全家,写罢举起毒酒,颇为幽默地对友人说:“这杯酒无法劝你喝了。”然后一饮而尽。
杀掉了王彧,刘彧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死前,他为太子刘昱选了五个顾命大臣,分别是中书令褚渊、尚书右仆射刘 勔、征西将军蔡兴宗、安西将军沈攸之和尚书令袁 粲。
泰豫元年(472年)正月,吃够喝够也杀够了的宋明帝刘彧驾崩,时年三十四岁。讽刺的是,这个年号是他刚刚改的。刘彧原本希望身体就此能有好转,但没想到,改完年号没几天,他就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