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子勋带起义冷热,十四州倒向义嘉

刘子勋带起义冷热,十四州倒向义嘉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刘子勋的起事像是在水中丢进了一块巨石,引发了强烈的连锁反应,郢州刺史王子绥、荆州刺史王子顼、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萧惠开、广州刺史袁昙远、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豫州刺史殷琰、会稽太守王子房、湘州行事何慧文、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等纷纷倒向刘子勋,由于各地几乎都使用刘子勋的年号义嘉,这场内乱史称为“义嘉之难”。

刘子勋带起义冷热,十四州倒向义嘉

昇明三年(479年)四月,建康城南郊,一场禅让大戏如期上演,让出皇位的是宋顺帝刘准,取而代之的是相国、齐王萧道成,这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此之前,萧道成完全控制了朝政大权,搞这样一个仪式,不过是装装样子,走个过场而已。但没想到,在这中间还出了一个插曲,那便是本来应该出现在百官面前的宋顺帝刘准不见了踪影。

不是因为这位废帝不甘心让位,而是因为他没有胆量出来,深怕遭到什么不测。萧道成眼见仪式快要进行不下去了,便派亲信辅国将军王敬则带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入宫去“请”刘准,可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一个佛盖下找到浑身发抖的宋顺帝。刘准惊恐地问王敬则:“我今日要被杀了吧。”王敬则答道:“不杀你,是让你移居别宫,你们刘家当年取代司马家时也是如此。”

刘准方才觉得敢情是一个轮回啊,但他迅速回想了一下当年的情景: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后,随即便将这位废帝杀掉了。他由此想到自己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于是便“泣而弹指曰:‘唯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就是说,刘准一边弹指,一边哭泣道:“希望在我死后轮回时,生生世世,再不要投胎于帝王之家。”

刘准并非第一个发出如此感慨的刘宋皇室成员。当年宋孝武帝刘骏最宠爱的儿子刘子鸾被哥哥刘子业所杀时,他也感叹道:“愿身不复生王家。”这两位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并非他们历经沧桑,事实上,刘子鸾只有十岁,而刘准也不过十二岁,这样的悲叹,从一个侧面揭示刘宋王朝皇族自相残杀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刘宋王朝一共有九位皇帝,除宋武帝刘裕、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得以善终外,其他六位全都死于非命。刘裕七个儿子中,死于非命的居然有六人。宋文帝刘义隆有十九个皇子,死于非命的达十一人。宋孝武帝刘骏的二十八个皇子中,死于非命的有十八个。宋明帝刘彧,十二个皇子中,死于非命的有六人。这样看来,刘宋王朝皇室的非正常死亡率都在一半以上。

除了死亡率高,皇室残杀的形态多种多样,几乎做到了全覆盖。儿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叔杀侄子,侄子杀叔叔……由此看来,在刘宋王朝,生在帝王家,确实不是什么幸事,灾祸比富贵的几率更大,所以他们发出这样的感慨也不足为怪。

萧道成能成功上位,自身的努力大概只能占两成,他要严重感谢刘宋王朝的内部倾轧,翻开萧道成的履历,他的发迹正是从宋明帝刘彧和他侄子刘子勋的内战中开始的。

刘彧在除掉刘子业前,刘子勋已经起兵讨伐刘子业。不过,形势变化很快,还没等他杀入建康,刘子业已灰飞烟灭。刘彧登基后,为了安稳人心,下令封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刘子勋接到刘彧的任命文件后满心欢喜,他的大部分手下觉得应该就此罢兵。他们说道:“暴君已被除,殿下又成为开府,于公于私都是件大好事啊!”但掌握江州实权的长史邓琬却不这样看,他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觉得刘子勋和宋孝武帝刘骏一样都排行老三,而且都是在浔阳起兵,宋孝武帝能成功,刘子勋也一定能成功,这是上天的安排。

邓琬将宋明帝刘彧的诏书扔到地上,说道:“殿下当开端门,开黄门是我等之事。”就是说,刘子勋应该去打开皇宫的端门,开府之类的应该是属下的事情。

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这里,邓琬这样一句话引发了刘宋王朝最大的一场内乱。

只有十岁的刘子勋在邓琬的鼓动下重披铠甲,决心将造反进行到底。首先响应的是雍州刺史袁,他与咨议参军刘胡商议后,诈称接受了太皇太后的命令,起兵勤王,推举刘子勋登基即位,改元义嘉。

有了袁的支持,邓琬顿时觉得底气更足了,他向建康发出檄文,说刘彧假传太皇太后的诏命,窃取皇位,宋孝武帝刘骏尚有十三个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刘彧继承大统。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刘子勋的起事像是在水中丢进了一块巨石,引发了强烈的连锁反应,郢州刺史王子绥、荆州刺史王子顼、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萧惠开、广州刺史袁昙远、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豫州刺史殷琰、会稽太守王子房、湘州行事何慧文、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等纷纷倒向刘子勋,由于各地几乎都使用刘子勋的年号义嘉,这场内乱史称为“义嘉之难”。

刘宋王朝共有十八个方镇,响应刘子勋的居然有十三个。只有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兖州、交州没有倒戈,南徐州的刺史是刘彧的弟弟刘休范,南豫州则由他的另外一个弟弟刘休佑掌控,他们是利益共同体,所以他对这两个州还算放心。南兖州的刺史是刘彧刚刚任命的刘诋,兖州刺史是殷孝祖,他们暂时没有响应,是想看看形势的发展,如果刘彧支撑不住,他们定会反戈一击。南兖州的治所扬州与建康仅一江之隔,如果也反了,后果不堪设想。至于交州,由于距离太远,无关大局。

如此多的方镇树起反旗,是因为他们认为刘彧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益州刺史萧惠开的一席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他对左右说:“湘东王刘彧是宋文帝的儿子,而晋安王刘子勋是宋孝武帝的儿子。废帝虽然是个昏君,可他终究是宋孝武帝的嫡嗣,即使不配当皇帝,他的弟弟有很多,我深受宋孝武帝的眷顾,理当推奉晋安王刘子勋。”

形势对刘彧而言,已经不能用“不利”来概括,准确地说是糟糕到了极点。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刘子勋会反,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地方大员支持刘子勋,当下是四面楚歌,他能控制的只有建康和周边一些地区,而就在这有限的区域内,竟也有一些县也倒向了刘子勋。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投靠刘子勋的官吏和将领的家属都在京城,禁卫军中也有叛军的亲戚朋友,如果他们再闹起来,里应外合,局势就更难以控制。

面对如此危局,该怎么办呢?刘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蔡兴宗站出来说:“如今,天下都发起叛乱,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参与叛乱的那些人的亲戚,不少都在宫廷任职。如果将他们都绳之以法,势必面临土崩瓦解的结果。当务之急应该发布诏书说父子兄弟之间的罪相互不株连。这样一来,人心就会安定,将士们就会有斗志。朝廷的军队都是精兵,武器也很精良,去对付那些乌合之众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蔡兴宗的话,让刘彧暂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www.xing528.com)

宽心的话好说,要扭转时局却困难重重。刘彧命司徒、建安王刘休仁为都督征讨诸军事,作为讨伐叛军的主帅;以车骑将军王玄谟为副统帅,以沈攸之为陆军先锋。沈攸之便是杀掉叔叔沈庆之那位。他心狠手辣,反复无常,刘彧上台后,他又出卖了宗越、谭金等小伙伴,沈攸之告密有一套,带兵打仗也有一套。他迅速赶往前线,将十支临时拼凑的部队整合成一支号令统一且军容严整的队伍。

刘彧的另一个工作重心是争夺人心,十三个州都反了,剩下的五个州绝对不能再出状况,为此他派出兖州刺史殷孝祖的外甥葛僧韶去说服摇摆不定的舅舅,让他要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

葛僧韶不辱使命,见到自己的舅舅后慷慨陈词道:“刘子业凶暴残忍,朝廷人人朝不保夕,皇上威武,片刻之间,剪除凶顽。如今国家混乱,应册立年长之君,本来平定安稳的局面很快就会出现,但不料一些无知之徒为了各自私利,贪图册立年幼之主。假使他们得逞,君主幼弱,世事艰难,权柄不一,内讧迭起。届时,哪里有你我的容身之地。舅舅从小就立下了大志,年长后又以有气节而闻名天下,如果您能够拥戴朝廷,不但可以帮助主上平定大乱,而且能流芳百世。”

葛僧韶这番话极具煽动性,殷孝祖被深深打动。不过,冷静下来,他首要要考虑的是朝廷实力如何,能否打得过叛军。对此,葛僧韶拍胸脯说朝廷兵精甲强,而且还会将前敌总指挥的职位留给殷孝祖。

殷孝祖就此下了决心,他留下妻子儿女,亲率两千精锐和葛僧韶南下建康。当时,叛军已经进抵延陵(今江苏丹阳),建康城里人心惶惶,殷孝祖的到来给刘彧打了一针“强心剂”,当即任命殷孝祖为冠军将军、假节、都督先锋诸军事,刘彧兑现了承诺,只是沈攸之由正印先锋变成了副手。

殷孝祖的到来是一个重大利好,但坏消息更多,特别是眼皮下的三吴地区全部归顺了刘子勋,刘彧面临着三线作战的局面,但以朝廷兵力,不可能四处出击,只能有所侧重,刘彧经过权衡,决定对西线豫州方向和南线江州方向采取守势,对威胁最大的东线,即三吴和浙江地区采取攻势。

宋泰始二年(466年)一月二十三日,宋明帝刘彧命令巴陵王刘休若带着建威将军沈怀明、尚书张永、辅国将军萧道成等各路兵马出兵讨伐孔觊。孔觊是寻阳王、会稽太守刘子房的长史,正是他力劝刘子房倒向刘子勋的。

在这场东征中,出尽风头的不是后来禅代称帝的萧道成,而是一个名叫“吴喜”的将军。

吴喜并非行伍出身,他出身贫寒,却非常爱好读书记忆力尤其出众,领军将军沈演之让他写起居注,吴喜写完篇章后都能背诵上口。沈演之曾写过一个辞让职务的奏表,还没有上奏就丢失了,吴喜在只看过一次沈演之先前的奏表的情况下,竟然能够立即补写丢失了的奏本,将沈演之所作的奏本一字不漏地背写出来。沈演之从此对他甚是佩服和赏识。

吴喜后为宋孝武帝刘骏赏识,经常派他作为朝廷使者巡视地方。他这个人很接地气,性格宽厚,体恤民情,所到之处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三吴地区也是他多次巡视过的地方。

见到朝廷陷入危局,担任殿中侍御史的吴喜主动请缨,请求率领带兵平息三吴之乱。正愁着没有合适人选的刘彧见到吴喜挺身而出,非常高兴,封他为建武将军,并选拔禁军中的一些精锐给他。但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吴喜只是一个文官,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所以不应让他带兵出征。中书舍人巢尚之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吴喜跟随沈庆之多次出征,性格勇敢果断,并熟悉阵法,如果能任命他,一定会立下战功。”宋明帝刘彧听后彻底放心,正式下令让吴喜带兵出征。

吴喜没有让刘彧失望,他率军出征后不久,便收到平西司马庾业及义兴太守刘延熙的书信,并附有寻阳王刘子房的檄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吴喜倒戈,对此吴喜的态度很坚决,表现出对宋明帝刘彧和中央朝廷的绝对忠心。

吴喜的群众基础很好,当年他巡视三吴地区给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听说吴喜来了,都纷纷选择归顺他。所以吴喜进展很顺利,一路报捷。唯一的考验是在距离义兴(今江苏宜兴)十五华里的吴城。义兴太守刘延熙派了杨宏、孙矫之、沈灵秀、黄泰带领四支队伍前来迎战,双方人数虽对比悬殊,笑到最后的却是吴喜,他率军临阵斩杀了杨宏、孙矫之、黄泰三将,一直打到了义兴城下。为了早日结束东线战事,宋明帝刘彧抽调部队增援吴喜。不久后,吴喜率军向义兴发动总攻,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义兴城顺利被攻克,树起反旗的义兴太守刘延熙投水自杀。朝廷军队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这场胜仗稳定住了军心,让刘彧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极大振奋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与此同时,萧道成率军对晋陵周边的叛军营垒发动了总攻,“一日破贼十二垒”。叛军前锋孙昙瓘、程捍宗败退,晋陵太守袁标见状弃城而逃。

吴喜攻占义兴后,又率军南下,攻占吴兴(今浙江湖州),三天之内,朝廷军队连克义兴、晋陵、吴兴三郡。吴郡太守顾琛大为惊恐,也选择弃城而跑。三吴地区的局势暂时平定下来,但其他几条战线形势非常吃紧,宋明帝刘彧于是命吴喜统领沈怀明、寿寂之等继续进攻会稽,肃清残敌,同时调回萧道成、张永等增援其他三线作战。

吴喜一发不可收拾,连战连捷,用了不长时间,便使得东线战事宣告结束。孔觊被杀,顾琛、王昙生、袁标等人投降,刘子房被临阵倒戈的上虞县令王宴囚禁,并送往建康。

吴喜出征时曾向宋明帝刘彧保证,如果俘获刘子房和其他重要战犯,他会将他们一律斩杀,但他并没有兑现承诺,除了战场上被杀掉的外,俘虏和投诚的大多都被吴喜赦免。这或许是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想大开杀戒。但在刘彧看来,吴喜这样做是想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当时浔阳朝廷实力很强,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吴喜如果大行杀戮,万一刘彧被推翻,便会给自己带来大祸,所以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刘彧或许从此时起就对吴喜起了猜忌之心,这也注定了吴喜最终的结局。不过,猜忌归猜忌,吴喜扫平东线,立了大功,刘彧任命他为步军校尉,封为竟陵县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