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地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1]
相比较职业性格,我们对性格的了解更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中的“性”是指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指先天的气质,是稳定不可改变的,而不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后天的努力的影响,性格虽然与天赋有关,但主要在有机体环境的不断的互动当中形成,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既说明性格比较稳定,也说明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塑造的。
职业性格指人们在长期的特定的职业生活当中会形成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说幼儿园教师有爱心、耐心,喜欢与人打交道;医生严谨、一丝不苟,律师思维严密、喜欢动脑、善于逻辑分析……这是这些职业的职业性格,当从事这类职业一段时间就会带有这样的职业性格的烙印。同样,个体在没有从事某项职业之前,也会表现出这个职业所应该具备的一些性格特征,比如有的大学生天生爱与人交往,尤其喜欢小朋友,有爱心、善良、有耐心,从职业性格的角度讲,他/她就具备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职业性格,是合适做这类工作的。
由此看出,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现实的需要来改变性格,塑造性格及职业性格。比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一般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的工作,那么从职业类型上来说,匹配的职业类型是企业型。与此同时,根据霍兰德关于各类型职业人格间存在着相邻、相隔、相对关系的观点,与企业型相邻的是社会型和常规型,有相隔关系的是实际型和艺术型,有相对关系的是研究型,因此按照霍兰德的职业性格理论,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匹配度从高到低应该依次为企业型、社会型、常规型、实际性、艺术性,最后是研究型。青年大学生可以自己对照霍兰德职业性格六边形进行观察,如果与自己的职业性格不是非常匹配但又对这个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需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该职业相匹配的职业性格。(www.xing528.com)
“飞龙在天,潜龙在渊。”不同职业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职业性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成为大学生们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个人和岗位的合理匹配,既有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利于建立职业幸福感。不同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职业性格要求也有差异,销售工作要求从业者要热情开朗,积极乐观,抗压能力强;研究类的工作则需要沉稳、严谨、一丝不苟;事务类工作要求循规蹈矩,执行能力强;设计类工作的要求创新、开拓、大胆突破;表演艺术类要求要感情细腻、情绪体验深刻,有较强的感知力和表现力;工程技术类要求踏实实干、逻辑性强。[2]
如果个人的人格和岗位的匹配度较高,严谨、逻辑思维强的人从事科研的工作,权力动机高,敢于冒险的人从事企业领导工作,那么就会对工作比较投入,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如果匹配程度较低,比如乐于与人打交道的人从事工程类的工作,或者喜欢变化、善于创新的人从事事务类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会受到影响,普遍比较低,而且在工作当中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成就感降低。因此,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他的性格如果匹配,并且具备相对相应的能力,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心情愉悦;如果与性格不匹配,就会事倍功半,精神压力较大,情绪容易沮丧,也不容易获得成功。
职业选择是基于一个人能力的选择,也是性格的选择,个人的能力、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匹配是达成目标、实现自我事业成就感的基础。性格和职业有机地契合,对个人而言有利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工作热情,发挥才能。如果对于自身的性格类型的认识不足,加之知识技能经验的限制,会导致在职业选择时盲目从众,那么无法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另外,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强,为实现个人的生存,不得不将一些现实的问题作为首要因素,从而放弃性格和职业的匹配。另有一些可能受到社会和家庭亲友的鼓励和引导,盲目选择热门的行业,忽视职业性格的导向,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却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性格的工作。[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