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大学生幸福观:悲观的源头在哪里?

青年大学生幸福观:悲观的源头在哪里?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缺乏悲观意识,可能会时刻陷入危险中,失去生命,基因也无法遗传下去。所以,其实我们的基因里有着“悲观”这个延续了许久的基因。也就是说,乐观者和悲观者是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的。父母在批评或自我批评时,如果不够客观,不能以事实为依据,夸大灾难或是强调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因素,则会习得这样的归因方式,变得悲观。

青年大学生幸福观:悲观的源头在哪里?

1.基因

《理性乐观派》一书中提出,人天生在基因中就带着悲观的思维模式,悲观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要在茹毛饮血的时代生存下来,必须能够充分地想象危险和危机、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悲观的人的特点。

悲观的人,在漫长、充满危险的原始社会中生存下来,并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试想,如果我们的祖先缺乏悲观意识,可能会时刻陷入危险中,失去生命,基因也无法遗传下去。所以,其实我们的基因里有着“悲观”这个延续了许久的基因。

2.父母的悲观

从生理上说,父母的悲观,是父母的基因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基因有关的变化肯定导致了人们对积极和消极事物注意力的偏爱。基因的组合影响了神经细胞节中血清素的含量。血清素含量更高的人选择性关注积极方面,血清素含量更低的人选择性关注消极方面。也就是说,乐观者和悲观者是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的。

从社会行为上说,父母的悲观是孩子观察学习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意大利伟大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并且模仿。父母悲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会使得孩子消极看待事情,从小就带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美国著名的学者史蒂芬·列维特说,如果父母越乐观,孩子也越乐观,相反,孩子也越悲观。(www.xing528.com)

3.悲观性批评

父母批评孩子或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会在无形中塑造孩子的解释风格,是自责的解释风格还是乐观的解释风格。父母在批评或自我批评时,如果不够客观,不能以事实为依据,夸大灾难或是强调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的因素,则会习得这样的归因方式,变得悲观。

4.无助感

悲观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无助感”。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助开始,然后脱离无助获得个人控制,最后在生命的尽头再次回到无助的状态。初生的婴儿是无助的,除吮吸外不能自己做任何事。随着年龄增长,婴儿开始掌握社会技能,逐渐获得自我控制感。到中年的时候,这种控制感达到顶峰。随着顶峰的到来,接下来个体生理上开始走下坡路,某些方面的控制感又将开始下降、丧失,比如行走的能力、控制大小便的能力。以上提到的无助感和控制感更多依赖身体功能,而现实生活中“无助感”“控制感”更多是心理上的无助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它源于个体的经历,个体对待困难、挫折、不幸的认知。

悲观的态度和行为看起来似乎已是个人的一个特质,但悲观还是可以改变的,悲观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乐观的人。这种学习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的学习,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中发现并验证为确实有效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