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生活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互动。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受程度。如果一个人拥有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幸福。而积极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依赖于一个因素——人际吸引。没有人际吸引,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更谈不上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1.能力
一个人越有能力,越会受到人们的喜欢。人们往往喜欢有能力的人,高智商、灵活应变的社交技巧、完美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不是能力越突出、越完美就越受欢迎,有时过于完美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在问题解决小组中,被认为最有思想最有能力的被试,往往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也许因为能力超群会令身边的人相形见绌,感到不安。而如果不那么完美,能力超强又会犯些小错误的人可能更受欢迎,因为他让人觉得真实,没有距离感。心理学有一种效应,叫“出丑效应”。尽管能力超群会让我们显得更具吸引力,但一些失误也会让我们的吸引力更胜一筹。[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
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2.外表吸引力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心灵美”远远比“外表美”更重要,使得我们似乎不愿意承认外表美对“人际吸引”的作用。可是研究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诸多影响人们之间相互喜欢的因素中,决定人们之间是否相互喜欢并继续建立关系的唯一因素是外表吸引,而不是智力、气质、真诚等特征。
3.相似与吸引(www.xing528.com)
我们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相似的爱好、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经历、相似的价值观……归根结底,主要就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和态度的相似性。我们对于与我们相似的人的喜欢,其实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的喜欢和认可。这种喜欢和悦纳提供了一种社会印证。比如,和我们拥有相似价值观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们有吸引力,因为这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正确的。从强化理论来看,他人的相似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认知论解释为类似的东西被作为同一体而感知,相似的对方更符合主体的“镜中我”,人们都有自恋倾向,从爱自己推广到爱与自己相似的人。
4.互补与吸引
互补的差异也会产生吸引力,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互补,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会增加。包括性格互补,如支配—服从、自信武断—优柔寡断,也反映在需要互补。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往往出现在感情深厚的朋友、恋人夫妻之间。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因补偿作用而发生: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
5.接近性
空间上的接近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曝光现象”(mere exposure effect)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熟悉性导致喜欢。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则没有这种效应。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作熟悉定律,也就是熟悉产生好感。
6.人格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力比较稳定和持久。安德森的研究发现,真诚和热情是最重要的两个影响人际吸引的人格品质因素。积极心理学总结出人的二十四项优势与美德,有的人勇敢、热情,有的人善于思考、有好奇心,有的感恩、充满希望、乐观,有的人坚韧、宽容……只是每个人身上最突出的人格品质有所不同,这些优势与美德都是能够吸引他人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