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人际关系特点:幸福密码探究

中国人人际关系特点:幸福密码探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在用餐方式上也有所反映。中国人注重礼,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作用也体现在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人际关系注重“礼尚往来”,不计较个人利益,考虑对方,互相让步。杨国枢认为,与西方人人际关系的个人取向相比,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取向的。

中国人人际关系特点:幸福密码探究

(一)和合性

1.烹调术与合餐制

历史学家孙隆基曾提出,要谈论中国人“和合性”,要从中国人驰名天下的烹调术开始。中国的烹调术典型地反映出“和合性”。各种味道的和合,如酸与甜、酸与辣、苦与辣、咸与甜;各种食材的和合,如青椒与肉丝、番茄与鸡蛋、土豆牛肉,这与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相互渗透、不分彼此恰好一致。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在用餐方式上也有所反映。与西方的饮食习惯不同,中国人在用餐方式上也体现出文化的特点。西方人用餐是分餐制,先将食物放在自己的盘子中,然后从中取食。中国人的用餐方式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合餐制,一桌人围桌而坐,从共同食用的盘碟中取食,而且还不时给其他人(尤其是客人)夹菜,以显热情好客。

2.“和”为贵

中国人人际关系以保持和谐为最高目的。中国人注重礼,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作用也体现在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人际关系注重“礼尚往来”,不计较个人利益,考虑对方,互相让步。[1]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和为贵”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我们倡导“家和万事兴”,在人际交往中提倡“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并不是不讲原则,追求表面的和谐,“君子和而不同”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精髓。

(二)“自我”为中心,讲人情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描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以别人与自己的关系远近画同心圆,对圈内和圈外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讲究人情,因情感联系紧密程度而层层由内而外建立,像水波一样。关于格局,费孝通曾说过:“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2]

同心圆的圈还可以根据人们之间的交往程度和熟悉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陌生人、家人、熟人三类,不同类别的人际关系所适用的交往法则也不一样。陌生人指没有交往的人,适用人际关系中的公平法则;熟人(朋友)指有较多的交往,情感比较深厚,一般用人情法则;家人是指有血缘或亲缘关系的人,适用需求法则。

杨国枢认为,与西方人人际关系的个人取向相比,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取向的。这种取向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需求,这种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家族取向

家族取向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族观念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并且它的盛行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有关。

家族取向在家庭、家族关系纽带联系紧密的地区比较明显,比如农村地区,体现在家族中一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社会地位,会帮助家族的成员走出困境。电视剧《父母爱情》江司令帮助老家的亲戚们解决工作问题就是家族取向的一个缩影。

2.关系取向

关系角色化: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这种关系角色化在对方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影响力比较大时表现得更为明显。(www.xing528.com)

关系的互赖性:中国人与他人发展关系,也会利用互赖性所带来的回报。

关系的和谐性: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和谐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以“和”为贵,强调和谐,考虑他人的感受,给他人留面子。

关系决定论:在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作用却远远超出在其他社会中的影响。

3.权威取向

权威敏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非常警觉与敏感,在任何一个场合总是细心观察有没有权威的存在。权威敏感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有关,使得老百姓对权威人物总是特别小心翼翼。

权威崇拜:中国人很崇拜权威,不论权威是死是活,并且常有绝对化的倾向。

权威依赖:由于认为权威是可信的、全能的、永远的,所以在行为上会对权威产生依赖。

4.他人取向

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总是考虑到他人的反应,在乎他人的评价。主要表现在顾虑人意、顺从他人、关注规范、重视名誉四个方面。所以中国人的自我不是纯粹的自我,是包括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的自我,是充分考虑这些重要他人的自我。

顾虑人意:中国人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往往花很多时间打听别人的观点。

顺从他人:无论是在意见上还是在行为上,中国人的社会顺从倾向都比较高。

关注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社会规范是自己言行的主要依据。

重视名誉: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名誉,所以经常调整自我监控的方式与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