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却显得稍有滞后,体现在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能力有待提高”。这些感恩缺失不仅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还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3]2.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及差异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主要分为言语表达、资源配置、支持陪伴三种方式。调查研究发现,青年大学生在感恩表达中存在一些不当行为。

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1.部分青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都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名言。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却显得稍有滞后,体现在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能力有待提高”。这一现象,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溺爱,大包大干,让孩子从小养成理所当然享受父母给予的关爱,情感淡漠,不懂感恩。学校教育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氛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出现,引起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偏差。

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感恩意识的缺失,大学生责任意识下降,对父母之爱淡然处之;对老师之爱不屑一顾;对同学、朋友之爱不知回馈;对国家、社会之爱视为理所当然。这些感恩缺失不仅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还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知恩、感恩才能为他人着想,处理问题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反之,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无法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我中心,导致人际关系僵化。[3]

2.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及差异

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感恩行为主要分为言语表达、资源配置、支持陪伴三种方式。言语表达主要指通过口头或文字对对方表明感谢之意,是一种精神回馈,分即时言语表达和延时言语表达。资源配置则对给予帮助的人以物质性回馈。比如赠送小礼物、请客吃饭。支持陪伴是更深层次的感恩,指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予以帮助、安慰,关心关爱对方。三种方式都可以增进双方的信任,加深彼此的感情。调查研究发现,青年大学生在感恩表达中存在一些不当行为。有的是无表达、表达不足,比如对于表达感激,不知用什么语言。有的是表达过度、表达偏差。比如双方关系一般,却要请客吃饭,会让对方感到尴尬。表达感恩要注意方式方法,考虑双方的关系层次,避免不当行为出现。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并未对感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程度更高,社会表达能力更强,所以具有更好的感恩表达能力。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言语表达、物质表达方面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显示出显著差异。[4]

3.感恩与人际关系、幸福感

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个有关感恩的积极心理学效应的研究。他测试了参与过积极干预的411人的效应,标记那些写过“感恩之心”的人和那些只写过“自传”的人,研究他们之间的幸福指数的差异。结果发现,写过感恩之心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明显增加,而且这些指数可以一直持续一个月左右。[5]

曹欢、梁宏宇等学者认为感恩是将受惠者与施惠者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在人际关系中起到建立和巩固的作用。Algoe、Fredrickson 和Gable(2013)认为在表达感恩时,两人的关系会变得更进一步。Algoe和Way(2014)又从基因的角度研究感恩表达与亲密关系,发现感恩表达影响催产素分泌,而催产素对社交行为起着积极作用,它能减少焦虑、唤起爱心。

高感恩倾向的人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更多的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高感恩倾向者善于发现积极的事件,产生积极的情绪,能够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反之,低感恩者更关注消极事件,关注消极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心存怨言,对他人不能善意揣测,而是恶意揣测。

4.践行感恩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力军,把“感恩”放入自媒体,不仅激发自己的正能量,还能激发其他大学生群体的正能量。积极心理学提出践行感恩的“三件好事”,可以运用在自媒体上。把每天的三件好事用自媒体记录下来,一段温馨的文字,一段有温度的视频,在一点一滴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自媒体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能有效激发感恩的积极情绪。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赵昱鲲博士曾经在微博发起的感恩帮助圈活动,青年大学生也可以尝试。自己发起一个助人的活动,为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被帮助的人的要求只有一个:开启下一个助人行为。获得他人的帮助—感恩他人—然后把感恩传递下去—帮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一个传递下去,就是对感恩最好的践行。

感恩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情绪情感,是青年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拥有感恩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总有人在帮助我们,也许只是小小的善意,不足挂齿,但我们在收获了他人的帮助后,要能心存感激,感念对方,而不把对方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没有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让我们把他人的帮助、关怀当作理所当然,帮助我们、关心我们不是他人的义务。常怀感恩,一方面,让自己用善意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心怀感激的人才可能接受到更多人更多的善举。“谢谢”常常挂在嘴边,表达谢意。感谢感恩需要说出来,表达出来。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写一封表达感谢的信,或是亲自登门拜访,表达感谢,心怀感恩的人更能悦纳他人,幸福感也会提升。

5.感恩拜访与感恩求助

(1)感恩拜访。

在空闲的时候,拿出一张纸,仔细地回想在自己生命旅程中,曾经无私帮助过自己、关心过自己、让自己感受到温暖和爱的人。列出十个你一直怀有谢意但又一直没有表达过谢意的人。这些是对你有重要意义的人,回想与他们的交往过程,按照重要顺序或者感激的先后顺序,将十个人做一个排序,挑出最重要的人作为首要拜访的对象。回想这个人与你交往的过程,尤其是你特别感激他的地方,写一封诚恳的回忆往事和表达感激的信,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拜访的方式将这封信念给他听,一定要让他亲耳听到。坚持每月能做一次拜访,如果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身边的整个生活圈子和自己内心的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

(2)感恩求助——运用求助表达爱。

感恩求助技术是用来感恩那些曾经向我们求助的人,他们在困难时刻向我们发出求助信号,是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让我们拥有付出爱的机会,感谢他们让我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用同样的行为来向他们求助,感受作为求助者内心的波动,同时倾听对方情感变化,使我们在爱和被爱的空间中自由切换。我们常常觉得给予爱才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其实,我们除了有被爱的需要,还有给予爱的需要。付出爱同样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曾经帮助我们的人使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反馈我们的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善意,这也是一种快乐。[7](www.xing528.com)

把下面这段文字写在方便看到的地方,经常阅读并在生活中去践行它,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变化。[8]

言谈举止像你希望成为的人;

使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

心存感激;

赞美别人;

经常微笑;

帮助别人。

【注释】

[1]陈洪岩、谭顶良:《积极错觉:基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39卷第2期,第116页。

[2]陈洪岩、谭顶良:《积极错觉:基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39卷第2期,第116页。

[3]杜艳梅、陈志娟:《“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因素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陈实:《大学生感恩表达混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5]韦志中:《积极心理学:中国人的68堂幸福实践课》,台海出版社2020年版。

[6]韦志中:《积极心理学:中国人的68堂幸福实践课》,台海出版社2020年版。

[7]韦志中:《积极心理学:中国人的68堂幸福实践课》,台海出版社2020年版。

[8]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