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未来的职业世界更是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可以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3个层次。对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进行探索和实践,是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在现如今高压力就业的形势下,摸清未来职业世界对从业者的要求,优化自身习惯,是每一个大学生势在必行的。只有在明确这种不确定和双方需求的情况下,才能为自己在毕业后谋求稳定的工作、长期的发展创造机遇(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见表7.3)。
表7.3 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具有3种素质和5种能力
(一)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一般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在这诸多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责任心、质量意识、组织纪律性的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富有集体荣誉感及团体精神;富有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承受挫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学习能力,保持进取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开拓、创新等。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育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1.树立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难免存在偏颇,在升入大学之前,对所选专业未必有较全面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2.养成职业习惯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把职业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辅助学生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如谈吐文明、举止礼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卫生习惯等,并且贯穿始终。
3.开展职业实践
重视实践活动是职业素质的特点之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应把握实践性原则,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
(二)学会面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
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可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变化中得到更好的说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是美国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将这一术语引入管理领域,旨在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不但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且是剖析组织管理水平、洞察个体行为特征的重要变量。施恩指出:“心理契约的意思是说,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这是说这些期望微妙而含蓄,它虽然是非正式的,不具有书面的形式,但却具有契约的功能。如果其中一方未能如愿,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真诚将被打破,由此会带来员工的激励消退、流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会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的情感投入以及员工的流动率等产生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组织有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环境,组织结构基本稳定,因此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是:员工努力工作并对组织忠诚;组织为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及工作安定性、长久性保证。在这种“心理契约”之下,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如果他们加入了某个组织后,只要自己有能力并努力工作,对组织忠诚,不在工作中与上司和同事发生冲突,他们就能在组织中想待多久就待多久。组织则认为他们应该对员工的发展负责,承诺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弃员工于不顾,力图通过向员工提供长期和安全的雇佣来换取他们对组织的忠诚。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世界的变化使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维护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转换,以及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无边界职业生涯是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它不但标志着员工的流动跨越了组织、职业、部门等的界限,而且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从企业内部发展到超越企业的边界,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三)提高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不同。如从事医生职业的人要求乐于助人、耐心正直、责任心强、冷静自信、稳定性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敢于怀疑,有批评精神和创新意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爱心、亲和力、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而自我创业者则应具有敢于冒险、乐观、自信、有雄心、勇于创造等性格。(www.xing528.com)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但是纯粹属于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属于混合型,只是程度有差异。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的人由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表现为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乐于与人交往等特点,适合从事能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积极性、与外界有着广泛接触的职业。内向型性格的人比较适合从事有计划的、稳定的、不需要与人有过多交往的职业。
性格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从事的职业与他的个性相适应,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容易取得成功。相反,如果职业与性格不相适应,性格就会阻碍工作的顺利开展。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谨慎可能使人保守;进取心强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但也可能使人草率行事。一个社会心理学教授告诉他的学生:“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能勇往直前。但是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待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虽然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只能顺其自然,人们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避免或减少性格劣势对事业的影响。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或热情外向,或羞怯内向,或沉着冷静,或火爆急躁。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员,对企业而言,决定了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对个人而言,决定着自己的事业能否成功。近年来,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性格分为9种基本类型(表7.4)。
表7.4 职业性格的9种基本类型
绝大部分职业都同时与几种性格类型特点相吻合,而一个人也都同时具有几种职业性格类型的特点。在实际的吻合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的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四)提高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是指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时的心理准备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作出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欠缺,越有可能作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阻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成熟受到个体心理发展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个体身心发展到不同状态,以及成长过程中与职业有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个体职业成熟度会形成不同阶段。因此它是一个连贯的并具有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中都有各自的任务需要个体去完成。针对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关专家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更新就业观念,学会自我调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目标,给自己一个明晰的定位。大学生应在入学后就及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就业取向,加强在选择职业时的方向性、针对性,从而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另外,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视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要把挫折看作是磨砺意志、锻炼能力的好机会,要善于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成功的诀窍。毕业生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及时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就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2.不断增强个人能力,提升竞争意识
用人单位最为注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初步了解职场的特性、运营方式。还应充分利用实习,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总结和反思实习经验,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外,大学生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3.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职业成熟度的培养既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初就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明晰的总体把握。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以务实的态度去寻求就业机会;学校还应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介绍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招聘的程序、求职的技巧等知识,为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习机会,以增强学生的求职技巧与求职能力。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学校要积极排解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学校还要对那些职业成熟度较差或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