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窖藏八个素面大银盒,分别盛放丹药﹑玉带﹑宝石等物。玉带唐代又称玉銙,何家村一共出土十副玉带,除了一副“白玉九环蹀躞带”另放外,其他九副玉带均是分藏在四个银盒内,是考古的一次大丰收。唐朝三品以上的官才可佩戴玉带,那是一种身份尊贵的荣耀。李白诗中“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的佩剑﹑珠袍﹑玉带,都是尊贵威武的象征。
四个大银盒均有墨书详述玉带玉色﹑质地及形制,而玉带又以玉﹑犀﹑金﹑银﹑瑜石﹑铜﹑铁等不同质地的玉代表不同社会等级。贵族腰带用金﹑犀﹑银﹑玉等装饰。《新唐书·车服志》内载:“腰带者……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为铁。”盒内放置的多副玉带具有白玉﹑斑玉﹑深斑玉﹑骨咄玉﹑碾文白玉﹑更白玉﹑白玛瑙等。这批所谓带銙的材料可能是来自于阗(今新疆于田)的美玉。由此可知,唐代玉器除以产地定名,还会以玉色分别呼为白﹑更白﹑斑﹑深斑等。碾文白玉是指有纹样的白玉。
斑玉带
深斑玉带
其中一银盒上书“碾文白玉带一具一十六事,失玦。更白玉一具”,就是说有两副玉带,一副用十六片狮纹白玉组成(碾文白玉带),但是缺扣玦,本来应是十七件组合的;另一副是更白玉的腰带。
“狮纹白玉带銙”由十六件四方玉銙加一件玉玦(即带扣)共十七件组成,均为和阗(今新疆和田)白玉,真是雪白温润,妙手雕琢。銙,是组成腰带的个别组件,白玉带銙就是用十六件方块白玉组成。唐人爱狮,狮子多自粟特及波斯入华。狮纹,就是在玉銙上面碾琢出狮子形象,如果组件是圆形,就叫作环。一条玉腰带除銙或环外,还有玉玦扣柄(前)及铊尾(后)腰带组合。1992年陕西长安县南里村窦皦墓出土的“金筐宝钿玉带”,就由一扣九圆环﹑四块方銙﹑一铊尾组成。环銙以玉为框,下衬金板,再镶以珍珠及红绿蓝三色宝石,真是珠光宝气,分外富丽。
“红光丹砂”“碾文白玉带一具十六事失玦”银盒
更白玉腰带
何家村出土狮纹白玉带銙
长安县南里村窦皦墓出土窦皦 墓金筐宝钿玉带
九环蹀躞带是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扣上小环的玉带,九环,便是有九个小钩环,“蹀躞”一词,本为小步疾走之意。蹀躞带本为胡制,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物适应骋骑需要。金蹀躞带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五品以上必佩之物,用以悬挂算袋(放置算筹)﹑刀子(小刀,像带筷箸刀叉的蒙古刀)﹑砺石(磨刀石)﹑契苾真(雕凿楔子)﹑哕厥(解绳结锥子)﹑针筒(即竹筒,放纸张﹑帛书)﹑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唐代一度非常流行配蹀躞带,妇女群起仿效,着男装,腰系蹀躞七事带。《新唐书·车服志》云:“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明显受胡风衣着影响。《洛阳伽蓝记·五》谓于阗国“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新唐书·五行志》内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错按:即蹀躞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鞋,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戴弓箭﹑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可见蹀躞带已渐渐由实用性转化为装饰性。
何家村出土白玉九环蹀躞带(部分)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出土唐代突厥贵族狩猎纹金蹀躞带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唐末·五代回鹘进香人”一章内,曾据高昌壁画,重绘出几个回鹘族进香贵族男子,腰系唐代初期官员服制所定的蹀躞七事及帛鱼,另外又据永泰公主墓刻韦项墓线刻,及敦煌壁画内具蹀躞七事的西夏进香贵族,指出《唐会要》卷三十一载景云二年(711)制,“令内外官依上元元年(674)勒,文武官咸带七事”。沈先生在举出“契苾真”及“哕厥”两事时,亦未深究,仅于括号内写“二物中或有解锥,即古代之觿”。但他又指出,开元二年(714)初已有敕令上朝有佩带制度,但平时是不使用的。所以一般中原图画及雕塑,除了乾陵前有一百一十个石刻西北诸族君长武将像,带制俱全,其他极少见穿圆领袍服﹑佩蹀躞七事带的。
何家村窖藏金银器盛放珍宝器物不限于大银盒,其中有两件制作精美的银质提梁罐,一为世所熟知的国宝级的“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另一为“银莲瓣提梁罐”。提梁罐本为盛放酒水器物,但两罐出土时均内置放丹砂玉器等物,足见当初为了节省空间,许多对象就置放在这些银盒银罐内,以便携带,并以墨书注明盛放何物何斤两等细节。许多著述都误会了,以为这些容器也可以用来置放丹药或珍宝,其实不然。譬如提梁罐,它是酒水的容器,一般不会拿来放丹药。把丹药或其他对象放在里面是权宜之计,一旦点收后就会改用作正常功能。不过金银大圆盒倒有可能用作放置丹砂﹑上奶之用。
唐人画塑中的蹀躞带(www.xing528.com)
西安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男装宫女身上所束钿镂带上悬挂有蹀躞带
“银莲瓣提梁罐”为一中型容器,高19厘米,直径17.5厘米,以莲瓣作为纹饰的唐代提梁罐目前只有何家村出土这一件,圆肩鼓腹,肩部以铆钉接连两片杏叶环耳,勾接一弯半月提梁。造型素雅大方,圆浑罐身饰以两组莲瓣,光滑洁亮。罐盖顶上焊接三只鎏金弯爪兽足,以便掀盖避热。
然而“银莲瓣提梁罐”之所以让人另眼相看,却是因为它内藏的珍贵器物。罐盖内底饰六块莲瓣,各瓣分别有唐人墨书记载盛物如下:1.琉璃杯﹑碗各一;2.马脑(玛瑙)杯二;3.玉杯一;4.玉臂环四;5.颇黎等十六段;6.珊瑚三段。出土时实际器物名称如下,数量一致:“水晶八曲长杯,凸圈纹玻璃杯,玛瑙杯两件,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白玉臂环四件,宝石十六块(蓝宝石﹑红宝石﹑绿玛瑙﹑黄晶),珊瑚三段。”
所谓“颇黎”,“颇”﹑“玻”通,颇黎即玻瓈,晶莹宝石也。现今粤语亦称琉璃为“玻瓈”,应就是唐音的转义。这些宝物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宝石均保留天然形块体状,晶莹亮丽。蓝宝石紫蓝深湛,如天穹无云;红宝石玫瑰血红,披心沥血;黄玉细腻润滑,有似凝脂;绿玛瑙碧翠如玉,亦称玉髓。
何家村出土银莲瓣提梁罐
何家村出土蓝宝石、红宝石、黄晶、绿玛瑙
白玉镶金手镯又名白玉臂环,更令人浮想联翩。手镯是用镶金虎头合页把三节弧形玉连接成环镯,再上下用金钉铆稳。虎头相接之间亦用铰链式合页轴相连,轴心销钉可自由插入抽出以开关,真是巧心妙手。洁白无瑕的白玉,晶莹如美人玉腕玉臂,想象轻纱内一只手臂伸出,金光闪闪,分不出人如玉,或玉如人。
唐代白玉饰物还有1980年在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块小型“错金白玉牌垂饰”,长仅4.9厘米,宽4.2厘米,通体雪白润泽,形似云彩冠盖,正面镶嵌以错金连枝云雷纹。白玉镶金,白里透金,素净高贵,其视觉效果亦似白玉镶金手镯。
1979年西安东郊唐兴庆宫遗址尚出土有六片“白玉簪花”,亦是唐白玉器的珍品。这六件薄片白玉簪花两面纹饰相同,不分正反。共三种图案,分别为海棠石榴﹑海棠凤凰﹑海棠鸳鸯,以浅浮雕勾琢出花叶形状。能在薄玉片上雕琢出如此细致的浮雕花卉,绝对的玉器高手的杰作。
何家村窖藏出土钱币39种,是钱币收藏史上一次大发现。出土钱币包括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钱,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珍”银币,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还一次出土了金“开元通宝”30枚,银“开元通宝”421枚。其他还有战国魏国“京一”铜平首布﹑6枚鎏金货布﹑唐代铸造以应节庆的鎏金铜“永安五男”。
何家村出土白玉镶金手镯一对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错金白玉牌垂饰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白玉簪花
传说唐玄宗常在承天门楼上设宴娱乐,筵席间兴致高昂时,便向楼下抛撒金钱作为赏赐。唐代诗人张祜《退宫人》一诗有“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的诗句。“金钱”指“金开元通宝”,它不用于流通而仅供赏玩。何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金开元通宝”30枚,是“金开元通宝”迄今唯一的一次发现,也就更增加了窖藏器物原为入供大内皇宫的可能性与可信度。
纯正黄金“开元通宝”金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