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襄阳歌》有下面一段: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思饮心切,远看汉水碧绿颜色,以为是重酿而未过漉(酦醅)的葡萄酒。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九七〇载,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派侯君集发兵“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酿)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
宋朝钱易《南部新书》丙卷内亦提到八色中有碧绿颜色:“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乃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马乳蒲桃即葡萄果实形椭圆似马乳(mare’s teat)者。
葡萄乃是汉代张骞凿空行时,自西域连同苜蓿一起输回中国的,文献皆有载。但方豪在《中西交通史》一书内力排众议,认同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研究,认为二物皆是张骞死后,由无名使者输入。然张骞在汉初出使西域的四国,虽仅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及康居,其中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Fergana])出产葡萄及酒,传入中国,殆无疑问,亦不必深究是张骞还是其他汉使带进。司马迁即根据张骞报告资料,撰写《史记》内《大宛列传》云: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汉朝时代在公元前后二世纪间,希腊﹑罗马及西域诸国早有葡萄美酒,而中国主要的酒精饮料,仍为五谷类发酵饮料白酒。张骞把葡萄种子带入中国种植,于是葡萄在汉宫上林苑果实累串,但皆是当作水果食用。虽然后来5世纪时,因为敦煌气候及土壤适宜,大量种植,但仍未有足够条件酿酒。
中国生产酿制多姿多彩的葡萄美酒,则要等到7世纪唐朝文治武功鼎盛的贞观时期征服高昌,马乳葡萄成功被移植在皇家园林之后。7世纪末长安禁苑两座葡萄园的葡萄,又分别被移植到长安以外气候更适宜大量种植的地方,其中一处就是山西太原。“燕姬葡萄酒”就是山西太原出产的葡萄酒,也就是每年大量进贡朝廷的马乳葡萄酒。此佳种葡萄颜色深紫,以形状而言似椭圆形的“马乳”,与外号“龙珠”的圆形葡萄相映成趣,更能引人遐思。
鹦鹉杯并非形似鹦鹉的杯子,而是用鹦鹉螺(nautilus)造成的酒杯。鹦鹉螺是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珍稀大贝类,光泽亮丽如珍珠云母,卷曲盘旋似蜗牛壳,有纯白或棕色旋条纹,外壳斑斓如鹦鹉彩羽,旋纹尖处蜷屈朱红色,有似鹦鹉钩啄,遂称鹦鹉螺。
鹦鹉本为能学人语之鸟,唐代贵族多饲养其珍贵品种。玄宗有白鹦鹉名“雪衣娘”,据说此鸟能诵《心经》,益增传奇色彩,因而画作或金银杯盘器物,不乏鹦鹉形象纹饰。(www.xing528.com)
至于鹦鹉杯究为何物,唐代诗文中一直未有太多描述。骆宾王《荡子从军赋》有“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空闺更难守。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同道书来一雁飞,此时缄怨下鸣机”之句,卢照邻《长安古意》内亦有“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一首,皆是指用这类贝壳螺杯以饮美酒。
唐昭宗时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其《岭表录异》(见《太平广记》卷四六五《水族二》)载:“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大者可受二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到了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又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方始知道鹦鹉杯是用鹦鹉海螺造成的酒盏,并以金银镶嵌装饰。
一直要到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鹦鹉杯,真相方始大白,这是目前唯一考古证据。贝壳本来就不易保存,天长日久,多早已碎裂腐烂。王兴之为大书法家王羲之表亲,王氏家族为东晋豪门之首,鹦鹉螺杯应是墓主人王兴之生前把玩饮酒的酒器。可惜这公元4世纪的鹦鹉杯出土后光泽尽失,金箍损蚀,已非本来面目。
庆幸的是鹦鹉杯完整无缺,让人明白鹦鹉杯是一个完整鹦鹉螺做的杯子,而非把螺壳切开一半。此杯长 13.3厘米,宽9.9厘米,高10.2厘米,利用螺壳自然卷曲形状,在螺壳口部及中脊等处镶箍鎏金铜边,壳口再镶鎏金铜边伸出双耳,有如战国漆器耳杯捉手。镶箍鎏金铜边不只是美化器物,也是为保护撑持轻薄易碎的鹦鹉螺。乍看起来,口部铜边勾勒螺壳旋尖弯向器口的线条,就像一只鹦鹉转头剔梳它的羽毛,也似把头插入翅羽中睡觉。如此看来,以鹦鹉螺为酒杯外形造像,确是具有它的美学价值。
鹦鹉螺
东晋王兴之墓鹦鹉螺杯
东晋王兴之墓鹦鹉螺杯(另一边)
可是问题是,为何偏偏要用鹦鹉螺来造杯饮酒?原来鹦鹉螺内壳层层相隔,九曲十三弯,斟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一个隔层,但倒酒时却千回百转,不能一倾而尽,煞费工夫。其藏酒之妙,对亟欲干杯尽欢的人,好像饮之不尽,是一项极大挑战,情急之余,若能慢慢浅斟低酹,却又平添无穷乐趣。清代李调元(1734—1802)的《南越笔记》(又名《粤东笔记》)卷六“酒器”载:
有鹦鹉杯,本海蠃壳也,出琼州三亚港青栏海中。前屈而朱,如鹦鹉嘴然。尾旋尖处作数层,一穴相贯,甚诘曲,可以藏酒。其色红白青紫相间,生取者鲜明。《异物志》云:扶南海有大蠃如瓯,其体蜿蜒委曲。盛酒在中,自注至倾覆,终不尽,以伺误相罚为乐。
原来用鹦鹉杯,其作用之一是“以伺误相罚为乐”,方知可助酒兴。鹦鹉螺产自琼州(海南岛)的三亚港,其蠃壳屈旋如阿拉伯数字“6”,颜色朱红如鹦鹉钩嘴。它的内壳层层相旋,甚是诡曲,壳中心有一穴直贯各层,用它来做成鹦鹉杯,盛酒其中,倾倒不尽,是一种玩乐酒器。宾主之间倒酒伺饮,干者为胜,误者被罚,以增饮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