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文荟萃,水秀山明。有古文修养的人,一定诵读过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其文开首数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短短几句话,就把江西地形特性表现出来。南昌在唐代改称洪州,故称新府。衡庐就是湖南的衡山﹑江西的庐山。三江五湖,泛指省内江湖,尤其五水——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奔腾注入江西长江流域的鄱阳湖。
鄱阳湖与长江水道交汇的九江市,更是控江扼湖,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三国周瑜就在此地操练水军。战国蛮荆为楚,越国定都东瓯,今为湖南﹑湖北及浙江等省份。九江古称江州,就是白居易《琵琶行》内“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江州。
江西的陶瓷生产,与其人文山水密不可分。《滕王阁序》“洪都新府”的洪州窑,早在东汉便烧出青褐釉陶瓷,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长达八百多年,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惜后多烧褐釉器皿,未达到以青瓷为准的茶具水平。陆羽《茶经》内云:“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而茶色丹;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吉州褐釉贴花凤蝶盏
以剪纸贴花名倾四海的“吉州窑”属建窑黑釉系列,出产在景德镇南边的吉安,此地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宋宝祐四年(1256),吉州白鹭洲书院三十九人同时名题进士金榜,文天祥亦以廿岁之龄高中状元,因此至今仍流传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一状元,十里一布政,一门五进士”的美誉。另更出有欧阳修﹑杨万里﹑解缙(明《永乐大典》总编官)等人;朱熹亦曾在白鹭洲书院讲学;宋朝王安石及明朝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均是江西临川人;八大山人晚年也在南昌附近一所叫“青云谱”的道院里,隐居了很久。
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China)以瓷为国名,因为china亦作瓷器之义。以此类推,China 就是瓷器之国,中国人(Chinese)及一度被视为种族歧视语言的 China-man 原意应为“瓷人”或“制造瓷器的人”。就像“支那”一词原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中国”的梵文音译,此称呼随隋唐僧侣于9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日本“兰学”又把China 音译与“支那”连接起来称呼中国,本无贬意;但清廷衰弱,甲午战争后日本改呼大清国为“支那”,却有所差别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就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语言含义也经常跟随着文化历史的变异而更动。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昌江河畔,被称为“千年瓷都”,是因为它烧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有人认为景德镇旧称“昌南”,西方18世纪以前尚未能烧出如镜如玉﹑如纸如磬的半透明瓷器(translucent wares),遂把生产瓷器的“昌南”呼为china,代表对中国瓷器的称呼。
以上缘由是否正确不必深究,倒是景德镇水土宜陶,是历世不争事实,此地包含制瓷黏土的“高岭土”与“瓷石”,是配制坯胎原料能薄且坚的秘密二元配方。当然,釉料的配合开发与不断试验改良,更是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历久不衰的不二法门。
景德镇以青花瓷见称,只是笼统而言,这其实牵涉青﹑白两种主要釉色系列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对玉色的青翠晶莹洁白,有一种执着的追寻。除了软﹑硬玉质本身色相的呈现,其他就见诸瓷器的青﹑白釉色了。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南方越窑的青瓷与北方邢窑的白瓷。所谓“千峰翠色”,来自唐代陆龟蒙咏赞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越窑对唐代青瓷发展的最大意义,除釉料及胎质进步外,还有风格塑造与形成。许多研究指出,早在汉魏六朝,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已生产青瓷。三国时期孙吴及西晋,统辖地区包括今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这些地区己能烧制出各具特色的青色瓷器,故称“越窑”。
如前所云,陆羽也把越窑评为首选,当时茶具以青瓷或白瓷为主,越产青瓷,邢产白瓷。《茶经》内如此品评:“邢瓷类银,越窑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虽是饮茶主观之论,然亦有它的美学价值。
越窑翠色的巅峰成就在于秘色瓷。所谓秘色,言人人殊,大概是指殊难一见的稀有青色。那种有如橄榄的碧绿草色,也就是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的“千峰翠色”。
再说白瓷,由唐入宋,邢﹑定两窑的发展,奠定了白瓷在北方的地位,后来又加上河北一带饶富野趣的“磁州窑”,这些北方工匠随着战乱流徙入江西等地。自北宋﹑南宋入元,景德镇已能烧出青中显白﹑白中泛青的“青白”(又名“影青”)瓷。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青白”乳白半透明釉色,就没有青花。
所谓青出于蓝,青花之青,实为蓝色,英文干脆把青花称为blue and white。青花是釉下彩,不易褪色,明净素雅,先在白色坯胎上用钴蓝矿料(cobalt ore)着色,才再上一层透明薄釉高温烧制,烧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
唐邢窑“盈”字盖盒
龙泉荷叶盖堆线大罐
元青花八梭梅瓶
尽管唐代已有青花器皿,西域诸国也不乏低温烧制的青花,但都在草创阶段,格调不高,更未能在技艺上建立青花风格。要一直等到宋朝景德镇烧出了青白瓷(影青),元朝忽必烈于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白居易《琵琶行》)烧出色白微青如鹅蛋白色的“枢府”卵白瓷,此后才在这些基础上烧出青花及釉里红,描绘了明朝青花瓷的辉煌远景。
近代确认并强调14世纪元朝末年顺帝(1341—1368)的“至正型”青花为划时代标志,应是20世纪中期英美学者霍布逊(R.L.Hobson,1872—1941)﹑波普(John A.Pope,1906—1982)﹑葛纳(Harry Garner,1891—1977)等人的努力成果。他们继承了早期欧陆研究景德镇陶瓷的先进汉学家——法国的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及英国的波西尔(S.W.Bushell,1844—1908)翻译景德镇陶瓷的资料,再以不同地区收藏的青花瓷器相互印证比较(as parallel pieces),证实在14世纪元朝至正年间,出产了大量高水平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至正如意肩云龙罐(www.xing528.com)
元青花缠枝牡丹如意云肩“乐”梅瓶
就以英国“戴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的一对青花四爪云龙象耳大瓷瓶(高达63.3厘米)为例,当初元青花尚未显赫,此对瓶纹饰繁复达八个层次,更兼青花瓷有纪年铭文者本就不多,这对瓶瓶颈体型硕大,分别书有至正十一年(1351)题记及六十二字铭文,买家存疑,趑趄不前。戴维德爵士于1928年取得该瓶,该瓶被霍布逊﹑波普等人报导印证为元“至正型”样本,从此打开了青花瓷由元入明的大门,洪武青花被认定为青花发展入明的转折期。
青花的蓝天白云风格,反映了钴矿釉料的技术演进:从使用国产偏呈灰蓝的钴釉,发展为采用由中东输入,幽青靛蓝﹑素丽绝色的“苏麻离青”釉药(Mohammedan blue,又称“回青”﹑“苏泥勃青”)。苏青釉料的特色,可在青花器上直接感受,手摸其浓釉积料厚面处,便会有凹凸不平感。一般苏青图绘,时有铁质黑斑及自然晕散。青花大盘底部均不上釉,但经常有残余小片白色釉斑粘贴。
明朝青花概括可分初﹑中﹑晚三期。初期为洪武﹑永乐﹑宣德三朝,永乐青花光泽柔和,白瓷素有“甜白”美称。宣德青花是明青花瓷器的高峰,不但器物造型多变,而且青花线条轻快流畅。郑和七下西洋后,苏麻稳定供应,工匠悉心施展,构图空间较大,不重堆砌,卵白釉地厚润,蓝花幽静沉潜,有如君子轻裘冠带,持酒赏花,徐而不疾。清朝蓝浦《景德镇图录》谓宣德“开一代未有之奇”,是很中肯的评语。五彩﹑斗彩等釉上彩亦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此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朝纲不振﹑政治经济紊乱,此三朝的青花则不足道。
明永乐青花花卉缠枝执壶
明宣德青花岁寒三友盘
明成化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中期成化瓷器,势走阴柔,有若宪宗本人(宠贵妃﹑近方士),尤以白釉细致光滑,似镜照人,如梦如幻。成化青花釉料有所突破,在江西乐平的坡塘地区,开采到国产的“平等青”,又名“坡塘青”,改进了苏离麻褐黑斑点及蓝钴晕散现象。因而成化青花另有一种洁净无垢﹑清晰不苟﹑清高脱俗的贵族纤柔气息。成化后的弘治曾停窑十八年,但弘治民窑青花,尤其转入闽粤漳州﹑汕头一带者,极有野趣,西方称为swatow blue and white,包括出口的外贸克拉克瓷(kraak)。到正德复烧,犹胜前朝,胎薄釉细,自有一股书卷气味,在今天看来,仍属佳品。
晚期的嘉靖青花依然鼎盛,据云嘉靖一朝,就烧制了瓷器一百多万件,尤其乳色白瓷,光泽如雪。嘉靖﹑万历两朝转用含锰较高的回青烧制,这种回青可用不同配方混料,调制出不同深浅的幽蓝色彩,因而青花深蓝中带靛紫,亦有晕散,清三代的康熙青花,仍带紫蓝余韵。万历以后御窑停烧,天启﹑崇祯官窑青花生产衰落,自不待言。
入清后的景德镇是“官搭民烧”,本为官窑的御器厂一落千丈,民窑大放异彩,依然鼎盛。早在明末万历间,王世懋便在《二酉委谭摘录》内记载景德镇的繁荣气象,令人有如目睹耳闻——“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极为生动传神。
清三代(康﹑雍﹑乾)出口的外贸瓷,多产自沿海福建﹑广东等省份(如德化白瓷,漳州﹑潮州青花,广彩瓷),但大部分青花却出自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它们在西方已被认定为青花经典样式,广受欢迎,譬如康熙青花外贸瓷用浙料烧出的宝石蓝,明澈莹亮,纯蓝鲜艳,诚为康熙青花的“金字招牌”(但要留意道光﹑光绪青花外贸瓷亦能烧出宝石蓝)。这些民窑外贸瓷的许多设计构思,进一步影响西方出产的青花“转印瓷”(transfer wares,国内称“贴花”)的山水花鸟图案设计,英国名窑Copeland Spode﹑Davenport 等(以及当代的Churchill)的“杨柳青花”(willow patterns)就是一例。
认识景德镇不难,只需二字:陶瓷。当今景德镇有如中国一般市镇,自非往昔景德镇。然而细心一想,我们看到的滕王阁或黄鹤楼,又岂是当年唐代王勃的滕王阁﹑李白的黄鹤楼?
康熙宝石蓝开光关鸠青花胆瓶
英国Davenport 牡丹花鸟青花盘(1805年)
要在景德镇找到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的古窑遗址不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湖田古窑址(现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珠阁﹑观音阁等等,到这些地方最好有熟人引领,碎瓷片一地,任人捡个痛快。但问题是,世间到底有多少人会对陶瓷痴情陶醉?
因为坯土资源丰厚,质量优越,当今景德镇仍是生产陶瓷重镇,每日陶瓷店车水马龙,货如轮转,行销各地。如有本地人带领,也可参访周一﹑二清早附近农民捡来贩卖的碎片市集(有点似北京的“潘家园”),唯一不同者,卖的多是明清青花碎片(shards)。这才是考验内行人慧眼﹑外行人学习耐心的地方。小小一块碎片,隐含着一个完整故事,包括釉色﹑图案与造型。明眼人一看,便能凭借读过的书本或见过的实物还原整个瓷器,这真是一门理论兼实践的大学问,令人毕生沉迷,无怨无悔。但入乡随俗,逛景德镇的晨早碎片市集也要懂得“行规”,乡下人竖起一只手指,说“一块”指一百,“一毛”指十元,“一分”指一块。不要高兴过了头,听到一毛就只掏一毛钱出来。
龙珠阁窑址大楼全貌
观音阁
明弘治狮子绣球青花碎片
碎片市集地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