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错艺术散论:隋唐琉璃器的琼玉凝霜

张错艺术散论:隋唐琉璃器的琼玉凝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千多件何家村出土金银玉石器物中,只有一件琉璃器“凸纹玻璃杯”。法门寺地宫实际出土玻璃器物约二十件,其中大多为来自西域伊斯兰地区产品。唐人爱茶,法门寺出土有配套的“琉璃素面淡黄茶碗”及“琉璃素面淡黄茶托”各一件,明显为中土所造。由此可见用来装佛舍利的三个舍利瓶,有两个分别为青琉璃瓶与白琉璃瓶。

张错艺术散论:隋唐琉璃器的琼玉凝霜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两瓮一罐共计一千余件8世纪后半期的唐代金银玉石器物,主力在于金银器皿,据统计,各项金器重量达二百九十八两,银器总重量达三千九百多两。这些器皿的质量属于最高品级,更是唐朝丝绸之路西域贸易的重要见证。

一千多件何家村出土金银玉石器物中,只有一件琉璃器“凸纹玻璃杯”。所谓凸纹,是指该杯口沿外翻成圆唇弦,唇下又有一圈凸起的弦纹。这个杯子满腹密圈,采用了所谓粘贴玻璃条的技术,在杯身上把刚熔融的玻璃条卷成圆圈状趁热贴在上面,是中亚一带热加工的装饰艺术。杯子一共有八行直圈纹,每行三圈,一共二十四个圈子围绕着玻璃杯。杯子高9.7厘米,口径14.3厘米,属大型口径杯,凸凹分明的圈圈里,映出白色透明呈泛金黄淡绿的玻璃,不掩秀色,更见匠心。弦纹亦显露捆绑缀结意,有如建窑瓷碗的碗口乌金。

何家村唐代凸纹玻璃杯

这种玻璃条趁热加贴技术就像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子,在玻璃上粘贴眼睛,但用在大型器皿上技术却显示出一定的进步与成熟。本来是罗马玻璃的趁热加贴技术,经地中海东岸埃及传到了中亚,波斯萨珊王朝期间,集大成发展玻璃瓶碗杯盏,这类器物大量输入大唐帝国长安等地,这只“凸纹玻璃杯”应是中亚输入长安的精品,展现出凸条纹玻璃器一种永恒的异国风格。英国伦敦古董商兼收藏家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藏有一件“战国圆环饼粘贴玻璃酒杯”(beaker with applied roundels),虽修复了若干杯上圆环饼,然脱落圆环饼的痕迹赫然在目,可见这种凸现圆环的纹饰风格玻璃器物,正显示中亚输入中国的玻璃杯的风格特征。

学者如齐东方等人多以何家村“凸纹玻璃杯”与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基地宫出土的一件“琉璃盘口细颈贴塑淡黄瓶”相比。此瓶高21.3厘米,腹径达16厘米,口径4.7厘米,算是盘口细颈﹑鼓腹圈足的中型琉璃瓶,颈下有一圈凸弦。瓶饰大致可分四组结构:第一组为一圈墨紫色饼状纹堆;第二组在瓶腹中间以趁热拉丝技术把淡黄色琉璃拉成流淌莲花纹样;第三组为六枚淡黄琉璃圆饼加乳钉,如莲蓬;第四组与第一组相似,为墨紫色饼状纹堆,尾巴拉长与第二组的流淌莲花纹样连接。

此瓶曾贴有墨书字条,早已脱落不存,依稀辨识为直写的两行字,各行首字分别为“莲”﹑“真”两字。但第一行“莲”字下面隔两字亦稍可辨出为“瓶”字,大概为“莲花□□净瓶……”。据云此瓶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件藏品相似,应是八九世纪地中海东岸产品。法门寺地宫实际出土玻璃器物约二十件,其中大多为来自西域伊斯兰地区产品。安家瑶﹑韩伟两位学者肯定上述的“琉璃盘口细颈贴塑淡黄瓶”及另外六件刻纹蓝玻璃盘﹑一件釉彩玻璃盘﹑两件印纹筒形杯﹑两件素面蓝玻璃盘﹑一件弦纹蓝玻璃盘和一件破损的蓝玻璃瓶,共计十四件为西域伊斯兰玻璃制品,不属中国制造。

法门寺唐代琉璃盘口细颈贴塑淡黄瓶

法门寺唐代琉璃素面淡黄茶碗及琉璃素面淡黄茶托

要判断器物属西域入唐玻璃器还是唐代本土出产品,仍需自器物风格及用途入手。唐人爱茶,法门寺出土有配套的“琉璃素面淡黄茶碗”及“琉璃素面淡黄茶托”各一件,明显为中土所造。碗及托均模制成型,碗口径有13.8厘米,边缘上卷,敛口深腹,形象简朴典雅。用琉璃来造茶碗可谓另出新意﹑别创一格,惜未入陆羽茶具品评之列。

唐朝佛教鼎盛,琉璃﹑金﹑银﹑砗磲玛瑙﹑赤珠﹑珊瑚同属七宝,《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内佛祖问须菩提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足见琉璃之珍贵有如金银珠宝。因此用琉璃瓶或水晶﹑琉璃﹑玉石及所谓金棺银椁的金银宝函作盛放舍利子之用,极是普遍,观诸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宝函,可令人联想此七宝。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第三卷《五台巡礼》内载,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五台山各处寺院圣迹后,于公元840年离五台山经汾州取道入长安,路过出产石炭的石山,“山门有小寺名为石门寺,寺中有一僧,长念《法花经》已多年,近日感得舍利见,倾城人尽来供养。僧俗满寺,不知其数。得舍利之初源者,念经僧于夜房中坐念经,有三道光明来照,满房晖明而遍照寺,寻光来处,从寺西当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数日之后,寻光到岩所,掘地深一丈余,得三瓶佛舍利。青琉璃瓶里有七粒舍利,白琉璃瓶中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擎来安置佛殿中供养”。由此可见用来装佛舍利的三个舍利瓶,有两个分别为青琉璃瓶与白琉璃瓶。其他一瓶亦是佛教七宝的金瓶。

沈从文先生在《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一文中亦指出,唐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佛教庙宇装饰对彩色玻璃的需求扩大,琉璃窗﹑琉璃扉亦常随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出现在诗文之中,“惟多近于从《艺文类聚》中掇拾《西京杂记》等文作辞章形容,不是事实”。沈先生感叹谓“可知珠玑易烧,大件瓶盘还不多见”。殊不知玻璃杯瓶制造技术,从吹管玻璃到平板玻璃,中国一直远远落后于罗马及中亚诸国。中土的大件瓶盘还是要以陶瓷中的耀州青瓷﹑龙泉见胜。

中国琉璃生产在南北朝间曾一度因中原动乱迁往南方而中断,要到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才又恢复生产,因而隋唐时许多玻璃水瓶酒器,均靠西域输入。1986年,陕西西安近郊榆林兴宁坊清禅寺的舍利墓出土一件隋代西域“蓝青透明三角圆型凸片琉璃小瓶”。隋代清禅寺位于长安通化门内兴宁坊南门东边,由隋文帝(541—604)在开皇三年(583)为僧人昙崇(515—594)建立。1986年6月4日榆林地区驻西安办事处在基建中发现隋代遗物,包括已经破碎的砖志楷体墨书,志文如下:

大隋开皇九年,岁星在东井,次皇龙入大□十月□□□十一日京师于兴宁坊清禅寺主人德□□□昙崇,从八年敷化四方弟子等,出砖石聚运,迄今起基,发自泉营筑。安舍利佛骨八(六?)粒……(www.xing528.com)

所以此墓应为昙崇及清禅寺僧侣墓或地宫基地。

北周(569)大将军李贤夫妇墓突钉玻璃碗

清禅寺隋代蓝青透明三角圆型凸片琉璃小瓶

“蓝青透明三角圆型凸片琉璃小瓶”高仅7厘米,极为标致雅丽,与1988年陕西西安出土李贤夫妇墓“突钉玻璃杯”相似。这件隋代三角圆型凸片玻璃小瓶,肩上贴有四块三角状浮雕,四周各有四块圆型浮雕,很明显是器物制成后,在厚瓶壁上打磨凸起三角及圆状浮雕,因而凸起处特别显得丰厚,瓶壁倒反而磨薄透明。这种精巧的慢工细活,已是非常接近于刻花玻璃(cut glass)了。

另外风格相近可堪比较的是1989年在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Senmusaimu Grottoes)出土的隋代“凸片圆块琉璃杯”,高9.7厘米,口径12.1厘米,形状及纹饰都显示波斯玻璃杯风格,可与昙崇“蓝青透明三角圆型凸片琉璃小瓶”﹑李贤“突钉玻璃杯”并列成一组西域伊斯兰琉璃器系列。

最精彩的莫过于1957年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八件玻璃器,有扁瓶﹑圆瓶﹑盒﹑蛋形器﹑管形器和杯等,全部完整无缺。其中一件碧绿玻璃扁瓶,更是绿波荡漾,有如一湖碧绿,据云与北周唐初粟特人巧匠何稠(540—620)有关。这些玻璃器和其他精美酒器均是供九岁女孩李静训(599—608)陪葬用,她家世显赫,外祖母杨丽华是隋文帝长女,周宣帝皇后,母亲是周宣帝女儿宇文娥英,父亲李敏为隋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曾祖父就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

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隋代凸片圆块琉璃杯

西安出土隋李静训墓碧绿玻璃扁瓶

粟特人巧匠何稠生平亦富戏剧性,据记载,他幼年随叔父何妥抵长安,性极机巧慧颖,又善音律,尤精制作器物。历任御府监﹑太府丞文﹑太府少卿﹑太府卿,为皇室制造仪仗﹑兵器等种种器物,并曾参加营建宫殿,构思巧妙。据云他更能用绿瓷制造玻璃器物,与真琉璃无异。何稠历隋﹑北周﹑唐三代,造浮桥﹑“六合城”,可见其手艺之巧﹑工艺之精与建筑观念之成熟。

隋唐帝国已经进入精致文化的时代,妇女无论衣着妆扮,均带异国情调的西域胡风。衣冠鬓影声色之余,从西域波斯进口的香水更上层楼,金步摇曳,香风阵送,盛载香水的玻璃香水瓶更是不可或缺。洛阳关林曾出土有一件7世纪的“窄口短颈圆型草绿香水瓶”,高11厘米,细唇圆腹,大小适中,该瓶破片经测试,为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俗称青板玻璃),并含高量镁钾,应是当时伊朗高原一带萨珊王朝的纯吹管(不用模)玻璃产品。但因表面已有一层泥黄的风化层,全瓶只有在风化层剥落处才能看到原来的草绿色。

宁夏史诃耽墓出土六瓣玻璃杯

洛阳出土隋窄口短颈圆型草绿香水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