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花园区卫生机构建立与发展史

下花园区卫生机构建立与发展史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针指导下,全区先后成立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卫生事业发展极慢,医疗卫生人员寥寥无几。第二次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组织机构,制定了有关卫生防疫的管理制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卫生防疫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新法接生,保障妇婴生命安全。

下花园区卫生机构建立与发展史

中国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劳动人民根本享受不到卫生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工作面临着的是人民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卫生工作就被放到重要的地位。1933年,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提出:“疾病是苏区的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前,下花园区卫生状况十分落后,城乡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没有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健康十分关心。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针指导下,全区先后成立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50年代末的医疗卫生队伍比建国初期扩大3.06倍,卫生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天花病等烈性传染病已经绝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基本得到控制,其他急性传染病逐年下降,全区医药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50年,下花园区成立了卫生所。1951年,配备了5名卫生技术人员。当时,卫生所既是卫生行政机构,又是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1945年,宝兴煤矿设立卫生诊所。1952年,由四个卫生所合并成立矿务局医院,人员21人,病床60张,增设外科手术室,购x光机1台。1954年,分配来3名中专生,增设放射科,成立预防组和2个井口保健站(一井、二井)。1956年,床位80张。

1947年,下花园发电厂设医务室,有1名医生,1名护理员。1953年,改为卫生保健站,3名医生,3名护理员。1955年,下花园电石厂设卫生室,医生2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卫生事业发展极慢,医疗卫生人员寥寥无几。1950年,中医李宗梅、冯金喜等人联合成立祁家庄诊疗所,中医关世振、李先等人联合成立段家堡卫生所。1953年,定方水乡创办卫生所,当时归属宣化县,名称为十区卫生所,所长李连白,医生4人。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响水铺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归宣化县),率先办起集体所有制的保健室,由农业社派人去医联社学习后回社任卫生保健员,配备卫生保健箱,治疗小伤小病,方便群众。附近的几个村也建立了保健室。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多为个人行医,有的开设药堂、药店,有的挂匾起号。先后达11家药店。新中国成立后,区内出现西药店。1953年以后,政府逐渐加强对个体医生的管理,一部分医生转入政府兴办的医疗机构,一部分加入医生联合会,在联合诊所行医。1955年7月,“火成功”“吉庆增”“德兴成”“天泰祥”四家私营药店协商,经区政府批准,在原新建街(吉庆增药店原址)组成公私合营“新联药庄”。

1956年,毛泽东主席号召“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区卫生行政部门把此项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目标之中。各医疗单位都分别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聘请本单位中医担任辅导员,共同学习《医学三字经》 《频湖脉诀》 《汤头歌诀》等中医医学书籍,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通过自学和参加西医学习班一般也都能运用现代医学(x光、检验、心电图等)帮助诊断。

卫生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行计划免疫工作,逐步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加强了防治措施,控制了时疫流行。1950年,全区免费普种“牛痘疫苗”。1952年至1953年区卫生所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普种牛痘疫苗及注射卡介苗伤寒三联菌苗。

新中国成立前,本区先后流行过天花、麻疹霍乱、副霍乱、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红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鼠伤寒、斑疹伤寒、肠胃炎、白喉、梅毒狂犬病炭疽病等多种传染病,当时,地方旧政权对此无能为力,民众一旦染病,只能听天由命,所以,每遇传染病流行,境内就会死人,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第二次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组织机构,制定了有关卫生防疫的管理制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卫生防疫工作。采取大搞卫生,灭除蚊蝇,注射预防疫苗,强化疫区控制,及时治疗传染病及各种疾病,推行计划免疫等一系列综合预防措施,使区内21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www.xing528.com)

下花园区地处山区,地下水缺碘,含氟量高,地方病中甲状腺肿大和氟骨症病人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56年,张家口市卫生防疫站在下花园区磁炮窑、夏家沟村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调查,调查478人,发现甲状腺肿120人,其中结节性29人、弥漫性91人,占调查人数的25.3%,调查后进行食盐加碘,积极治疗,大部分恢复了健康。

下花园煤矿早在1955年就成立劳动鉴定委员会,加强职工职业病的预防和鉴定。下花园职工在劳动岗位接触的有毒有害因素有粉尘、高温、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酸、碱、苯、汞、放射线等。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孕妇临产一直沿袭老法接生,接生人员被称为“老娘婆”,而临产不请产婆者还居多数,产妇婴儿死亡率很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新法接生,保障妇婴生命安全。50年代,市卫生局举办新法接生培训班,本区先后有3人参加,后各自新开业接生。

1952年,下花园区试行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制度,制定公费医疗管理办法,以后本区对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办法多次加以修订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区委、区政府在重视医疗卫生的同时,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卫生工作。1949年,建立城市环境卫生组织,为民办,由一街领导并开支,有清洁工2名,主要负责清理市场街和三九面粉厂至火车站口的垃圾,其清理工具是双轮手推车。1952年,清洁工归下花园矿区实验卫生所领导,工作任务发展到给各吃水井和污水井撒药消毒。1954年,清洁工发展到3人,归宣化市统一领导。1956年,下花园区清洁队成立,有职工8人,清运工具有马车1辆、小推车2辆,清扫面积为9866平方米,属张家口市清洁大队和下花园诊疗所双重领导。

1952年,成立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的号召为指针,同抗美援朝运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活动,发动群众除垃圾、捉老鼠、挖蚊蝇、灭孑孓,全区掀起了“五灭”(灭鼠、灭蚊、灭蝇、灭蚤、灭臭虫)运动,防御美国的细菌战争。是年,全区灭鼠50斤、堵鼠洞2001个、处理污水坑10个、清除垃圾2300车。

1953年,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和“卫生工作,结合群众运动”的指示,加强了卫生管理,在中心街道设立垃圾箱,卫生水缸70多个,防止疾病的传染和发生。对私营医务人员加强了管理教育,并组织他们深入农村为群众治病。

1956年,全区再次总动员,开展“除四害”(开始为鼠、蚊、蝇、麻雀,后去掉麻雀将臭虫列为四害之一)运动。是年,捉老鼠10020只、挖蛹10斤。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事业在党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指引下,建立健全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群众爱国卫生运动,以传染病多发的春、夏、秋三季为重点,以消灭病虫害和清除垃圾为主要内容,以常年坚持和突击运动相结合的形式,在各级卫生组织的积极努力下,通过集中专业力量对发病率极高、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进行大规模、扎扎实实的防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控制了天花、鼠疫、霍乱、性病、黑热病、伤寒等多种急、慢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流行,迅速扭转了旧中国卫生状况极端恶劣、传染病猖獗、人民疾病丛生的落后局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