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的“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冬季开始。当时,按照广西党委、南宁地委的指示,首先是要求全县动员起来,开展以兴修水利广积肥为中心,做好冬耕冬种和作物护理、农副业生产等工作,下达硬任务,定生产指标,规定完成任务时间。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斗,宁明县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1958年春季开始,全县转入“三大办”(即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
全县在1958年初在县城召开钢铁生产誓师大会,全面贯彻中央的“全党全民办钢铁,自力更生,小型为主,遍地开花,迅速行动”的发展方针。贯彻区党委“以钢铁为纲,发展地方工业”“钢铁压倒一切工作任务”的指示,贯彻南宁地委南乡钢铁生产现场会精神和宁明县委制定的年度钢铁生产规划。县委成立大办钢铁指挥部,公社下设大办钢铁兵团,具体指导全县大办钢铁的工作。当年9月,全县从各兵团抽调10000多个劳动力到邕宁县长塘钢铁进行大协作。宁明县“大办钢铁”运动历时近4个月,由于动员全民大炼钢铁,严重地影响了各条战线的生产和工作,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如农业方面,由于大量抽调劳动力从事钢铁生产,造成有些地方粮食无人收割,部分耕地无人耕种。大办钢铁给物力、财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少设备被破坏,生产出来的土钢土铁质量差而不能使用。为了生产这些土钢铁,过量地开采矿石,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给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证明,这场大办钢铁运动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1957年冬季,全国掀起了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当时宁明县委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明确提出“把河水拦起来,把山水堵起来,把地下水抽上来,把低水引上来,力争1958年实现水利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85%,1959年消灭旱灾”的口号。1957年冬,宁明县开始抽调民工,组织水利兵团,兴修中小型水利9处。1958年,除继续修建上一年未完成的水利工程外,10月又兴建小型水库6处和许多山塘。11月,宁明、龙州、崇左三县出动民工13000多名,兴建计划装机容量近4万千瓦,能灌溉宁明、崇左两县的拉里滩水库。1959年,兴建中小型水库6处。9月抽调民工8000多人到上思县支援那板水库建设。据统计,从1957年到1960年,全县投入水利建设的人数近6万人。这些水利民工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住在工地,吃在工地,日干夜干。大办水利的结果,除拉里滩水坝被迫炸填外,在县内建成大小水库数百座,引水工程290处,扩大灌溉面积3.8万多亩。(www.xing528.com)
按照宁明县委的部署和安排,1958年下半年在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粮食和大搞人民公社的同时,全县农业生产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大跃进”热潮,全县粮食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增产,但实际收获与原来制定的生产指标相差很大。据统计,1959年,全县仅产粮11298.7万斤,而征购入库4958万斤,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宁明县的“大跃进”运动,除了以上的“三大办”,工业、商业和文教卫生等各行各业也被列入“大跃进”运动中。如在大办工业方面,县委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地方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任务要求,不顾实际情况,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提出甘肃省能在3至5个月内建立10多个万厂县、20多个千厂乡、50多个百厂社,平均每个乡有100个厂矿、每个农业合作社有12个厂矿,宁明也能做。于是,在1958年7月规划建立工矿企业1.6万个。先后办起马瓯、那马、大闸、亭亮等煤矿和北江炼油厂等21个国营厂矿企业。但这些厂矿企业因为资源缺乏、原料不足、效益低下等原因,在1962年进行调整时全部下马。教育方面,也兴办起“睦南大学”1所,建农业中学9所,建幼儿园148所。全县处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高速度的状态中,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并产生诸多的不良后果。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这些不良风气最终被刹住,“大跃进”运动就此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