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传统建筑审美文化对比:木之魂与石之体

中西传统建筑审美文化对比:木之魂与石之体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侧和东墙外建有飞扶壁,以平衡屋顶拱券的侧推力,使整个结构呈现出合理而轻盈的美。相对于木材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建筑体量都不是太高大。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主要靠庭院中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例如,建于清代的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典型的官署性寺庙之一,构成这一庞大建筑群的所有单体建筑都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规则展开。

中西传统建筑审美文化对比:木之魂与石之体

有人说,中西传统建筑的最大不同是建筑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包括被西方视为东方的埃及、印度、伊斯兰的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传统的东方建筑(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 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石头是一种密度很高、坚固耐久的建筑材料,它的特点是足以承担巨大的压力,宜于向高空发展。与之刚好相反,木头是一种密度较小的柔性的建筑材料,它的特点是容易建造较大跨度的窗框和飞檐,宜于横向发展。

相对于石头的特点,西方的宗教建筑也和宫殿建筑一样注重单体的塑造,而且单体建筑体量比较大,且向高空垂直延伸。因此,西方的神庙和教堂一般都很高大。例如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阿蒙神庙的大柱厅,其面积就达5000 平方米,密排着138 个大柱子,中间两排柱高20.4 米,直径为3.57 米,其余的柱高12.8 米,径粗2.74 米,修长比仅为1 ∶4.66,柱间的净距还不到柱子的底径。看上去,密集的柱林像原始森林一样,无限地夸大了幽暗的大厅内部空间。再加上柱子上和梁枋间布满的着色浮雕,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还有古罗马的万神殿,有一个保持世界两千年记录,跨度达43.3 米的圆形大穹顶,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3 米,人居其中,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神的伟大。这一硕大无比的建筑空间被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米开朗琪罗誉为“这不是人造的而神造的”。当然这归功于罗马人娴熟的工程技术和混凝土的使用。到了宗教迷狂的中世纪,那种直刺苍穹的哥特式教堂更是让人惊心动魄。像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其教堂平面宽约48 米、深为130 米,可容纳近万人。它中厅高约35 米,而两侧的通廊仅9 米,相差极悬殊。结构全为柱墩承重,柱间全开有狭长的尖拱窗,窗上的彩色玻璃拼镶出一幅幅《圣经》故事的图画。屋顶采用尖券六等分肋骨拱。两侧和东墙外建有飞扶壁,以平衡屋顶拱券的侧推力,使整个结构呈现出合理而轻盈的美。教堂的西立面很有特色,粗壮的柱墩将它分化成左右中三段,左右各有一高约70 米的塔楼。两排水平的带状花饰又将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排雕饰位于塔楼之下,是连续排列的华丽透空尖券券廊;下排尽皆三座尖券形门洞之上,是历代犹太帝王的小形雕像。正立面正中有一个直径达13 米的巨大圆形花窗,做玫瑰花图案,故又称玫瑰窗。大厅中部的屋顶上耸立着高达90 米的华美尖塔。从正面远处看,这座塔尖正巧露处于两座塔楼之间,直刺向蓝天。

纵观整座建筑。巴黎圣母院很成功地突出并渲染了宗教的主题,它那高峻的柱子、轻盈飞动的尖券肋骨拱、空灵的飞扶壁,以及尖券形门窗,山花、尖塔、都令人产生一种腾空向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教堂似乎成了与上帝对话的最理想场所。(www.xing528.com)

相对于木材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建筑体量都不是太高大。无论是皇家的宫殿、坛庙,还是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以及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的单体都不是很高大,区别也不是太明显。为了弥补单体的不足和烘托皇权的威严,人们采用了群体结合的院落式布局方式。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多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其重要建筑虽在院落中心,但四周被建筑和墙包围,外面不能看到。院落大多取南北向,主建筑在中轴线上,面南,称正房;正房前方东、西两侧建东、西厢房。这种四面或三面围成的院落大多左右对称,有一条穿过正房的南北中轴线。院落的南面又建了面向北的南房,共同围成四合院;除大门向街巷开门外,其余都向庭院开门正房、厢房间数的多少而改变。大型建筑群还可以沿南北轴线串联若干个院落,每一个称一“进”。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即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开合变化,也能反衬出主院落和主建筑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主要靠庭院中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

作为依附于皇权的宗教建筑,也采用了和宫殿一样的建筑布局方式,很少表现出特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建筑的规模和体量上,有次于皇宫的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寺庙建筑的官署化现象,除了官署转换为寺观外,更是得益于中国自古就有的“舍宅为寺”的传统,因而中国的寺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俗建筑颇多的共性。尤其是因为中国古代官署和宅第本身大多以亭台楼阁的式样为主,同时在它的各种附属建筑物中,尤其重视较好的绿化和精美的园林,这就使寺庙原有的神圣性大为降低,转而表现出许多的尘世气息,后来出现的道观以及其他宗教建筑,无疑也接受了佛寺的这种造型特征。例如,建于清代的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典型的官署性寺庙之一,构成这一庞大建筑群的所有单体建筑都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规则展开。它的建筑布局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官署建筑的特征,又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佛教寺庙。它原是雍正皇帝的行宫,后来雍正过世后,由他的儿子弘历改作寺庙,轮廓还是作为皇宫的雍和宫的轮廓,只是增加了一些体现宗教气氛的雕塑,但总体看还是世俗气息大于宗教气息。道教的白云观的建筑布局也是中轴对称,主要建筑物三清殿,无论是高度还是位置都居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的建筑物布置得也极有秩序,这完全就是人间的上下有等、尊卑有序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