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中和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是和谐原则。那么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论述大体总结一下。
(1) 和谐文化强调是在差别、杂多、矛盾、对立的基础上的和谐统一。
和谐文化不是只强调同一的文化,而是强调这种同一是建立在差别、杂多、矛盾、对立的基础之上。它在各种事物中都能见出差别,见出“一分为二”,所以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美学范畴、伦理学范畴常常是成双成对的,如文与道、礼与乐、形与神、意与境、言与意、有法与无法等。在这些差别、对立中,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方面,而不强调它们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斗争的方面。强调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点和特点,而缺乏深刻的本质对立和尖锐的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局限和弱点。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斗争,但这种斗争都不是彻底的、不可调和的,而最终都要归于合一。例如阴和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两者并不是彻底的对立斗争,而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这种哲学观念影响到文化的各个层面:政治层面上的君贤臣忠,家庭层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文学层面上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等,都是这种相辅相成的表现。
(2) 和谐文化强调用平衡、和解的方式解决矛盾,不强调矛盾的激荡和转化。(www.xing528.com)
和谐文化既用矛盾思维来解决矛盾的事物,也用和谐思维来解决矛盾事物。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矛盾思维主张以斗争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和谐思维则是以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方式来处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骨干的文化,同时吸收了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加以发展演变。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否定外来文化,也不是完全肯定外来文化,而是积极地以我为主,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吸取有益的成分而不被其他文化同化。各朝代都在发展中国传统汉文化的基础之上保持自己的独立稳定地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弱点。优点是它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弱点是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反对变革、不思进取。
(3) 和谐文化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一种平面的循环的圆圈发展,而不是否定之否定的立体的螺旋。
《周易》是古代讲辩证思维的主要典籍,“易”的基本含义就是运动,“生生之谓易”,而“易”又具有本质和规律,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十六章》)如果说“易”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复”就是运动变化的具体形态,事物的变化都是“各复归其根”,这个“根”就是“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静”也就是运动变化中的动态平衡,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有保持“静”,也就是动态平衡,才能使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发展,看到万事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主张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只是这种发展、变化都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式发展。《周易》说:“无往不复。”《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龚自珍说:“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始。”《三国演义》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永久的发展是循着一个循环的轨迹在运行,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而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是夜以继日、日月交替、春华秋实、四季周而复始,就像“太极图”的圆,此消彼长,无往不复,于是中国古人就形成了自然的、封闭的循环观,封闭的圆形成了古人最喜欢的图形之一,比如戏曲表演中的跑圆场、武术中的太极拳。这是中国古代封闭的小农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产物。这种循环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人的创造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