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2铸造工艺:金属注入模型空腔,适合制作精细首饰

视2铸造工艺:金属注入模型空腔,适合制作精细首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2铸造工艺是指将金属熔化后注入模型的空腔里,金属液占据空腔、冷凝成型的制作方法。铸造工艺金属材料损耗低,适合制作造型细致复杂的铸件,且能够批量化生产,是现代社会工业生产的重要制造方法。首饰失蜡铸造属于精密铸造,对蜡模、石膏模具、铸造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这种较为原始的铸造法伴随着中国各地域文明的相互交流、改进提升与不断发展,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早期的雕蜡技艺与失蜡铸造工艺。

视2铸造工艺:金属注入模型空腔,适合制作精细首饰

视2

铸造工艺是指将金属熔化后注入模型的空腔里,金属液占据空腔、冷凝成型的制作方法。铸造工艺金属材料损耗低,适合制作造型细致复杂的铸件,且能够批量化生产,是现代社会工业生产的重要制造方法。可参见视频文件“视2 铸造”。

首饰失蜡铸造属于精密铸造,对蜡模、石膏模具、铸造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其铸造流程由蜡模雕刻、模具制备及失蜡铸造三个步骤完成。

失蜡铸造过程大致如下:种蜡树→石膏灌浆→脱蜡→金属熔融→浇铸(倒入或离心甩入等方式将金属液注入到模型空腔)→冷凝取件,如图1-2-1至图1-2-3。

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十分灵巧地利用兽骨制作各种生活用具与佩戴的装饰品,无论是半坡族人的骨制鱼钩,殷商时期妇好的骨笄(笄,音jī,古代盘束头发用的簪子),还是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制鱼钩,都表明了早期文明的精细加工能力与加工材料的进步,如图1-2-4至图1-2-6。

图1-2-1 失蜡铸造流程图

图1-2-2 熔金机熔银并使用吸索机浇铸

图1-2-3 火焰熔融黄金并使用吸索机浇铸

图1-2-4 骨制鱼钩
(作者摄于西安市半坡博物馆

图1-2-5 骨笄
(作者摄于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妇好墓馆)

图1-2-6 青铜制鱼钩
(作者摄于绍兴市绍兴博物馆)

伴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随之而然地将铸造技术应用到首饰品中去。如图1-2-7,展示的是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铸造镶嵌铜器。而目前考古已知最早的铸造首饰,是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村出土的商代金笄和金耳环,如图1-2-8。商人采取的是泥范铸造法,即以泥为模型、模具的铸造法,如图1-2-9、图1-2-10。这种较为原始的铸造法伴随着中国各地域文明的相互交流、改进提升与不断发展,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早期的雕蜡技艺与失蜡铸造工艺。其方法是:采用蜂蜡之类的虫蜡,如图1-2-11。处理成块后,按照要求雕刻成器物的形状。待修饰、加工完成后,在蜡模上反复涂抹泥浆。当蜡模被裹到一定厚度形成外范后晾干。外范置于火上烘烤,蜡液便会流出,范内便留有器物空腔。继续将外范烧制成陶器后,将熔化的金属液通过注口倾倒入范中,金属液就占据了器物空腔。冷却之后,敲碎外范,得到同蜡模外形一致的金属铸件,如图1-2-12至图1-2-17。

图1-2-7 夏代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作者摄于洛阳市洛阳博物馆)

图1-2-8 商代金笄

图1-2-9 殷商铸铜陶范
(作者摄于安阳市殷墟博物馆)

图1-2-10 西夏陶模
(作者摄于银川市西夏王陵博物馆)

图1-2-11 蜜蜂蜡

相较泥模泥范,原始雕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铸造品的工艺水平。由于虫蜡材质的细腻,为雕刻更加精致、复杂多变的造型提供了上佳的原材料。铸造模具也由陶范向金属范改进,铸造精度得以不断提升,如图1-2-18、图1-2-19展示的便是西汉武帝时期及更始时期五铢钱币的铸造范模,出现了陶范向金属范过渡的状态。在当时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先祖们对雕蜡和铸造的运用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让后人仰视的艺术珍品。

图1-2-12 制作内模

图1-2-13 制作蜡模与水口

图1-2-14 裹成外范

图1-2-15 失蜡空腔

图1-2-16 铸造并拆除外范

(www.xing528.com)

图1-2-17 青铜成品

图1-2-18 西汉五铢钱陶范
(作者摄于上海市上海博物馆

图1-2-19 更始二年五铢叠铸铜制范盒

如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群中的越王勾践剑,其通高55.7cm,宽4.6cm,柄长8.4cm,重875g。剑身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埋于地下历时千年,出土时不朽不锈,周身布有菱形花纹,锋刃依旧寒光四射。经成分分析,该剑由青铜铸就,其中含铜量为80%~83%、含锡量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上乘佳作,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如图1-2-20。

图1-2-20 越王勾践剑
(作者摄于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

图1-2-21 曾侯乙尊盘
(作者摄于武汉市湖北省博物馆)

再如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附近的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发掘出土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大量珍贵文物,皆乃楚地艺术之极品。

尊为酒器,盘为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盘上,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与盘均饰有大量精美细腻的镂空附件,整体造型玲珑剔透,精巧华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如图1-2-21。

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虺,音huǐ,毒蛇。)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上展,与颈顶微张的弧线相配。尊颈与腹之间饰有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虬,音qiú,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如图1-2-22。

盘则壁直底正,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如图1-2-23。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夔,音kuí,古代传说中一种龙形异兽),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

图1-2-22 曾侯乙尊局部(一)

图1-2-23 曾侯乙盘局部(二)

同年在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了国宝级文物云纹铜禁,如图1-2-24。禁,盛放酒具之案。该物通高28.8cm,器身长103cm,宽46cm。禁为长方体,中心为平整素面。四边和四侧面饰有多层立体透雕云纹,框边纹饰结构均为多层云纹,表层纹饰与内部多层铜梗构成复杂的空间立体镂空装饰。禁面四侧等距离地攀附着十二条龙头怪兽,头均向禁面,呈现群龙拱卫的壮观场面。器下则置有十个昂首直行的虎形器足。这是一件镂空透雕、浮雕和立雕状附加饰物完美结合的青铜艺术品,不仅层次丰富,花纹精细,对接的精确度也极高,代表了中国春秋中期失蜡铸造技术登峰造极的骄人成就。

又如1982年在江苏盱眙县马湖店村出土的这只西汉金兽,如图1-2-25,重达9100g,含金量达99%,通高10.2cm,身长16cm,身宽17.8cm,空腹、厚壁,浇铸成型,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图1-2-24 云纹铜禁
(作者摄于郑州市河南博物院)

图1-2-25 (西汉)金兽
(作者摄于南京市南京博物院

这些采取失蜡铸造法制作出的体量硕大、造型精美、纹饰细腻复杂的各种金属器具令后人叹为观止,当这一技法进入古代首饰制作领域,也是大放光彩。相对青铜器而言,首饰器件细小,纹饰更加精细,古时先人的娴熟铸造技巧在此领域延续发展,在件件精美的饰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也由此奠定了后世首饰工艺的基础,如图1-2-26、图1-2-27。

现代的失蜡铸造工艺传承先人,并凭借科技含量更高的材料、设备和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自动注蜡机、真空加压铸造机、离心铸造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应用,使得现代首饰铸造能够生产更加漂亮精细的产品,如图1-2-28至图1-2-32。在如今的生产模式与技术条件下,即便是古时帝王独享的御用技艺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总体而言,锻造工艺适合制造轻薄类的饰品,且饰品成型棱角分明,分部件锻造成品后需要配合焊接技术完成整体作品;铸造工艺则适合复杂多变,细致准确的造型以及配合标准化的工业批量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更高。故而这两种工艺技法的应用面各有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尽可各取所长。

图1-2-26 (唐)金怪兽
(作者摄于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1-2-27 (元)金手镯
(作者摄于苏州市苏州博物馆)

图1-2-28 花丝注蜡模

图1-2-29 花丝注蜡模细节

图1-2-30 花丝注蜡模蜡树

图1-2-31 花丝银铸件

图1-2-32 花丝首饰成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