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有关砖砌体结构设计原则的规定,下列说法中何种选择是正确的?
Ⅰ.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Ⅱ.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进行变形验算来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Ⅲ.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由相应构造措施来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Ⅳ.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进行整体稳定验算来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A)Ⅰ、Ⅱ (B)Ⅰ、Ⅲ (C)Ⅰ、Ⅳ (D)Ⅱ、Ⅲ
题2~3:一芬克式木屋架,几何尺寸及杆件编号如图6-11所示。处于正常环境,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木构件选用西北云杉TC11A制作。
2.若该屋架为原木屋架,杆件D1未经切削,轴心压力设计值N=120kN,其中恒载产生的压力占60%,试问,当按强度验算时,其设计最小截面直径(m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90 (B)100
(C)120 (D)130
图6-11 题2~3(Z)
3.若杆件D2采用断面120mm×160mm(宽×高)的方木,跨中承受的最大初始弯矩设计值M0=3.1kN·m,轴向压力设计值N=100kN,构件的初始偏心距e0=0,已知恒载产生的内力不超过全部荷载所产生的内力的80%,试问,按稳定验算时,考虑轴向力与初始弯矩共同作用的折减系数φm值,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46 (B)0.48 (C)0.52 (D)0.54
题4~8:某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其柱下桩基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桩),桩外径400mm,壁厚95mm,桩尖为敞口形式。有关地基各土层分布情况、地下水位、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及桩的布置、柱及承台尺寸等,如图6-12所示。
4.当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桩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试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计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kN),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1200 (B)1235 (C)2400 (D)2470
5.经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得到三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390kN、2230kN与2520kN。假设已求得承台效应系数ηc为0.18,试问,不考虑地震作用时,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kN),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确定。
图6-12 题4~8(Z)
(A)1190 (B)1230 (C)2380 (D)2420
6.该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细中砂层土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土层厚度中心A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为6。试问,当考虑地震作用,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计算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细中砂层土的液化影响折减系数ψl,应取下列何项数值?
(A)0 (B)1/3 (C)2/3 (D)1.0
7.该建筑物属于对水平位移不敏感建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表明,当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时,所对应的水平荷载为32kN。已求得承台侧向土水平抗力效应系数ηl为1.35,桩顶约束效应系数ηr为2.05。试问,当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沿承台长方向,群桩基础的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kN),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sa/d<;6。
(A)75 (B)93 (C)99 (D)116
8.取承台及其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柱传给承台顶面的荷载为:Mk=704kN·m,Fk=4800kN,Hk=60kN。当荷载效应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试问,承台在柱边处截面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kN·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2880 (B)3240 (C)3890 (D)4370
题9~12:某柱下扩展锥形基础,柱截面尺寸为0.4m×0.5m,基础尺寸、埋深及地基条件见图6-13。基础及其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kN/m3。
图6-13 题9~12(Z)
9.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柱底竖向力Fk=1100kN、力矩Mk=141kN·m、水平力Vk=32kN。为使基底压力在该组合下均匀分布,试问,基础尺寸b1(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4 (B)1.5 (C)1.6 (D)1.7
10.假设b1为1.4m,试问,基础底面处土层修正后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223 (B)234 (C)238 (D)248
11.假定黏性土层的下卧层为淤泥质土,其压缩模量Es=3MPa。假定基础只受轴心荷载作用,且b1为1.4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柱底的竖向力Fk=1120kN。试问,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kPa),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2 8(B)34 (C)40 (D)46
12.假定黏性土层的下卧层为基岩。假定基础只受轴心荷载作用,且b1为1.4m;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基底的附加压力值p0为150kPa。试问,当基础无相邻荷载影响时,基础中心计算的地基最终变形量s(m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取至基岩顶面。
(A)21 (B)28 (C)32 (D)34
题13~15:某高层住宅,采用筏板基础,基底尺寸为21m×30m,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基处理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桩直径为400mm。地基土层分布及相关参数如图6-14所示。
图6-14 题13~15(Z)
13.设计要求经修正后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430kPa,假定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m为18kN/m3,CFG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为450kN,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为0.8。试问,该工程的CFG桩面积置换率m的最小值,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地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3% (B)5% (C)6% (D)8%
14.假定CFG桩面积置换率m为6%,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试问,CFG桩的间距s(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1.45 (B)1.55 (C)1.65 (D)1.95
15.假定该工程沉降计算不考虑基坑回弹影响,采用天然地基时,基础中心计算的地基最终变形量为150mm,其中基底下7.5m深土的地基变形量s1为100mm,其下土层的地基变形量s2为50mm。已知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为360kPa。当褥垫层和粉质黏土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相同,并且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相同时,试问,地基处理后,基础中心的地基最终变形量s(m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80 (B)90 (C)100 (D)120
题16:下列有关压实系数的一些认识,其中何项是不正确的?
(A)填土的控制压实系数为填土的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B)压实填土地基中,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
(C)采用灰土进行换填垫层法处理地基时,灰土的压实系数可控制为0.95
(D)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可采用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0
题17:下列关于基础构造尺寸要求的一些主张,其中何项是不正确的?
(A)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1/4~1/8。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
(B)对于12层以上建筑的梁板式筏基,其底板厚度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不应小于1/14,且板厚不应小于400mm
(C)桩承台之间的联系梁宽度不宜小于250mm,梁的高度可取承台间净距的1/10~1/
15,且不宜小于400mm
(D)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
题18:下列关于高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观点,哪一种相对准确?
(A)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度较高的钢或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中,对较低的结构不经济
(B)隔震技术具有隔离水平及竖向地震的功能
(C)消能部件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宜设置在建筑物底部位置
(D)采用消能减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会发生丧失使用功能的破坏
题19: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的一些观点,其中何项相对准确?
(A)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至少二个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B)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C)对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必须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补充计算
(D)规则结构控制结构水平位移限值时,楼层位移计算亦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题20~24:某大城市郊区一高层建筑,地上28层,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度为90m,屋面有小塔架,平面外形为正六边形(可忽略扭转影响),如图6-15所示。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Ⅲ类建筑场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作答。
图6-15 题20~24(Z)
20.假定基本风压重现期50年w0=0.55kN/m2,重现期100年w0=0.60kN/m2,当结构基本周期T1=1.7s(已考虑填充墙影响)时,风荷载脉动增大系数ξ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www.xing528.com)
(A)1.425 (B)1.431 (C)1.499 (D)1.513
21.若已求得90m高度屋面处的风振系数为1.36,假定基本风压w0=0.7kN/m2,试问,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90m高度屋面处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wk(kN/m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351 (B)2.481 (C)2.744 (D)2.989
22.假定作用于90m高度屋面处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wk=2.0kN/m2;由突出屋面小塔架的风荷载产生的作用于屋面的水平剪力标准值ΔP90=200kN,弯矩标准值ΔM90=600kN·m;风荷载沿高度按倒三角形分布(地面处为0)。试问在高度Z=30m处风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的设计值(kN·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24000 (B)124600 (C)173840 (D)174440
23.假定该建筑物下部有面积3000m2二层办公用裙房,裙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与主体连为整体。试问,裙房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宜为下列何项所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假定本工程地下一层地板(地下二层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试问,地下室结构一、二层采用的抗震等级,应为下列何组所示?
(A)地下一层二级、地下二层三级 (B)地下一层一级、地下二层三级
(C)地下一层一级、地下二层二级 (D)地下一层一级、地下二层一级
题25~28: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普通办公楼,如图6-16所示,质量和刚度
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fc=19.1N/mm2,ft=1.71N/mm2)。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同,皆为6840kN;柱E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占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20。
图6-16 题25~28(Z)
25.在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下,首层中柱E的柱底截面产生的轴压力标准值依次为2800kN、500kN和60kN。试问,在计算首层框架柱E柱底截面轴压比时,采用的轴压力设计值(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360 (B)4010 (C)4410 (D)4494
26.某榀框架第4层框架梁AB,如图6-17所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梁端弯矩设计值(顺时针方向起控制作用)为MA=250kN·m,MB=650kN·m;同一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VGb=30kN。梁A端实配425,梁B端实配625(4/2),A、B端截面上部与下部配筋相同;梁纵筋采用HRB400(fyk=400N/mm2,fy=fy′=360N/mm2),箍筋采用HRB335(fyv=300N/mm2);单排筋as=as′=40mm,双排筋as=as′=60mm;抗震设计时,试问,梁B截面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kN),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245(B)260(C)276(D)292
27.在该房屋中1~6层沿地震作用方向的剪力墙连梁LL-1平面如图6-18所示,抗震等级为一级,截面b×h=350mm×400mm,纵筋上、下部各配425,h0=360mm;箍筋采用HRB335(fyv=300N/mm2),截面按构造配箍即可满足抗剪要求。试问,下面依次列出的该连梁端部加密区及非加密区的几组构造配箍,其中哪一组能够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最低要求?
提示:选项中4××,代表4肢箍筋。
(A)48@100;48@100 (B)410@100;410@100
(C)410@100;410@150 (D)410@100;410@200
图6-17 题26
图6-18 题27
28.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剪力,若呈倒三角形分布,如图6-19所示。当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时,试问,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应为下列何项数值?
提示: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折减后满足剪重比要求。
(A)2.95F
(B)3.95F
(C)4.95F
(D)5.95F
题29~30:某26层钢结构办公楼,采用钢框架—支撑体系,如图6-20所示。该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3.0s。钢材采用Q345。
图6-19 题28
图6-20 题29~30(Z)
29.Ⓐ轴第6层偏心支撑框架,局部如图6-21所示。箱形柱断面尺寸为700×700×40,轴线中分;等截面框架梁断面为H600×300×12×32。为把偏心支撑中的消能梁段a设计成剪切屈服型,试问,偏心支撑中的l梁段长度的最小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①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作答。
②为简化计算,梁腹板和翼缘的fy均按325N/mm2取值。
图6-21 题29
(A)2.40m (B)3.70m (C)4.40m (D)5.40m
30.①轴第12层支撑系统的形状同图6-21。支撑斜杆采用H型钢,其调整前的轴力设计值N1=2000kN。与支撑斜杆相连的消能梁段断面为H600×300×12×20;该梁段的受剪承载力Vl=1105kN、剪力设计值V=860kN、轴力设计值N<;0.15Af。试问,支撑斜杆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kN),当为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符合相关规范的最低要求?
提示:①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作答。
②各组H型钢皆满足承载力及其他方面构造要求。
(A)2000 (B)2600
(C)3000 (D)3600
图6-22 题31~32(Z)
题31~32: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6-22所示,质量及侧向刚度沿竖向比较均匀,其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底层屈服强度系数ξy为0.4,且不小于上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倍;柱轴压比大于0.4。
31.已知框架底层总抗侧刚度为8×105kN/m。为满足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试问,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底层水平剪力最大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提示:①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②从底层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入手。
(A)5000kN (B)6000kN (C)7000kN (D)8000kN
32.条件同题3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达到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时,按弹性分析的底层水平剪力标准值为V0。试问,如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其底层多遇地震弹性水平剪力标准值不超过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的要求?
(A)0.8V0 (B)0.83V0 (C)1.0V0 (D)1.2V0
题33:某桥为一座位于高速公路上的特大桥梁,跨越国内内河四级通航河道。试问,该桥的设计洪水频率,采用下列何项数值最为适宜?
(A)1/300 (B)1/100 (C)1/50 (D)1/25
题34:某公路桥采用多跨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跨径16m,中墩为混凝土实体墩,墩帽出檐宽度为50mm,支座中心至梁端的距离为230mm。支座采用氯丁橡胶矩形板式支座,其平面尺寸为180mm(顺桥向)×300mm(横桥向)。伸缩缝宽度为80mm。不考虑地震影响,试问,中墩墩顶最小宽度(m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800 (B)1200 (C)1400 (D)1300
题35:当一个竖向单位力在三跨连续梁上移动时,其中间支点b左侧的剪力影响线,应为下列何图所示?
题36:某公路桥梁为一座单跨简支梁桥,跨径40m,桥面净宽24m,双向六车道。试问,该桥每个桥台承受的制动力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其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力Pk=320kN,三车道的折减系数为0.78,制动力由两个桥台平均承担。
(A)37 (B)74 (C)87 (D)83
题37:某公路桥梁主桥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跨径布置为85m+120m+85m;两引桥各为3孔,各孔均采用50m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台为埋置式肋板结构,耳墙长度3500mm,前墙厚度400mm;两端伸缩缝宽度均为160mm。试问,该桥的全长(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590.16 (B)597.96 (C)590.96 (D)590.00
题38:某公路中桥,为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结构,其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该梁某截面的自重剪力标准值为Vg,汽车引起的剪力标准值为Vk。试问,对该桥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其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式应为下列何项所示?
(A)V设=1.1(1.2Vg+1.4Vk) (B)V设=1.0(1.2Vg+1.4Vk)
(C)V设=0.9(1.2Vg+1.4Vk) (D)V设=1.0(Vg+Vk)
题39:某桥的上部结构为多跨16m后张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单板宽度1030mm,板厚900mm。每块板采用15根s15.20mm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钢绞线的公称截面积为140mm2,抗拉强度标准值(fpk)为1860MPa,控制应力采用0.73fpk。试问,每块板的总张拉力(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851 (B)3125 (C)3906 (D)2930
题40:某桥总宽度20m,桥墩两侧承受不等跨径的结构,一侧为16m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最大恒载作用下设计总支座反力为3000kN,支座中心至墩中心距离为270mm;另一侧为20m跨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最大恒载设计总支座反力为3400kN,支座中心至墩中心距离为340mm。墩身为双柱式结构,盖梁顶宽1700mm。基础为双排钻孔灌注桩。如图6-23所示。为了使墩身和桩基在恒载作用下的受力尽量均匀,拟采取支座调偏措施。试问,两跨的最合理调偏法,应为下列何项所示?
提示:其他作用于中墩的外力略去不计。
(A)16m跨向跨径方向调偏110mm
(B)16m跨向跨径方向调偏150mm
(C)20m跨向墩中心调偏100mm
(D)20m跨向墩中心调偏50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