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指导书

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指导书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岩体构造变形特征房山岩体西北部边缘发育一弧形的塑性强变形带,前人称为韧性剪切带,是一条长约6km、中段宽度达700m的弧形塑性强应变带。观察识别发育于岩体边缘的韧性剪切带、同构造片麻岩、挤压片理等热动力变形构造,测量有关数据。

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指导书

一、教学路线

龙门口东沟—龙门口东山梁路线位于房山复式岩体西北缘,为一观察房山岩体侵位过程中形成的热动力变形构造现象的教学路线(图3-8-1)。

图3-8-1 车厂—龙门口房山复式岩体观察路线

二、路线地质介绍

岩体内部组构及变形特征,是研究岩体侵位机制的重要基础。前人对房山岩体的侵位机制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西山队在1∶5万周口店幅地质调查中提出了房山岩体气球膨胀模式(张吉顺,李志忠,1990);马昌前(1988)根据岩浆动力学原理,定量地研究了岩体的成分分带与岩浆侵位的关系,提出房山岩体的侵位机制为底辟式膨胀;何斌等(2005)通过对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边缘围岩构造、变形和应变的研究,提出房山岩体为典型的岩浆底辟构造,同时具有底辟和膨胀模型特征。

1.岩浆原始组构特征

由岩浆侵位过程导致的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斜长石巨晶以及拉长的包体定向排列所显示的岩浆面理(Smag)和线理(Lmag),被称为岩浆原始组构。岩体内部面理和线理组构较为发育,面理总体呈陡倾同心环状分布,强度上自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前人研究揭示了房山岩体面理构造总体上平行于两岩体单元边界和复式岩体的边缘,在岩体的东北、东南和西南部,岩浆面理为外倾,倾角为65°~85°,西北则变为内倾,倾角在80°~90°。而岩浆流动线理较为一致,指向SE50°~85°(图3-8-2)。

2.岩体构造变形特征

房山岩体西北部边缘发育一弧形的塑性强变形带,前人称为韧性剪切带,是一条长约6km、中段宽度达700m的弧形塑性强应变带。该带以岩体接触面为外部边界,向岩体内部则为渐变过渡关系(图3-8-2)。在岩体的西北部,花岗闪长岩呈片麻状,包体形状从棱角状变成饼状,发育了良好的变形组构。

房山岩体西北部边缘强变形带位于岩体的过渡相,原岩是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按照变形程度由强到弱依次划分为两个岩相带: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带、糜棱岩化的花岗闪长岩带。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带在岩体强变形带外侧,整体呈弧形分布,由于受到岩浆涌动的挤压作用,使此带内的岩石糜棱岩化,具有粗糜棱岩的特点,发育S-C面理组构(图3-8-3)。糜棱岩化的花岗闪长岩带位于强变形带内侧,发育S片理和部分C片理。在显微镜下可见糜棱岩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也发生了韧性变形。

暗色包体普遍变成不同程度的压扁椭球体,最常见的是近剪切带向剪切方向收敛,按挤压片理方向排列,具有S-C糜棱面理组构的呈曲颈瓶弯曲状、铁饼状的变形包体(图3-8-3)。根据包体计算出的强变形带的应变轴率(Rs)达8以上,个别点可高达20~50(王人镜等,1990;张吉顺,李志忠,1990)。

小型韧性剪切带宽几厘米到数米,长十厘米到几十米不等,形态上沿走向中间略粗,两端逐渐变细到线状,组合形式有雁列式和共轭式两种。岩体中发育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一组为走向北东东右行剪切,另一组为走向北北西左行剪切(图3-8-3),两者皆发育S-C组构(图3-8-3b)。S面理和C面理均陡倾斜,其中S面理走向北东,而C面理走向北北西和北东东。S是挤压片理,C为剪切片理。剪切标志有3种:一是最常见的呈弯曲状的变形包体(图3-8-3c);二是近剪切带向剪切方向弯曲的挤压片理(图3-8-3a,b);三是长英质岩脉的弯曲。剪切带中的拉伸线理为近水平,共轭韧性剪切带的夹角在110°~130°之间,其钝角等分线指示挤压方向。

图3-8-3 房山岩体西北部花岗闪长岩体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变形照片(据Yan et al,2010)

a.由S-C组构和暗色闪长质包体(颈缩)指示的右行平移韧性剪切带;b.通过S-C组构显示的右行平移韧性剪切带;c.由S-C组构及暗色包体(拖尾)指示的左行平移韧性剪切带,Ф是X轴与S面理夹角;d.由旋转的斜长石碎斑和S-C组构指示的左行平移运动方向;e.左行平移断层以及X轴、S面理和Ф关系;f.由绿帘石和角闪石显示的矿物线理

根据共轭韧性剪切带的钝夹角分析其形成动力来自于岩体内部的不断膨胀。即房山岩体前期岩体侵入以后在边缘形成了较发育的流动构造,早期岩浆冷凝的同时,内部岩浆继续上涌向四周挤压扩张,在岩浆动力的持续作用下,岩体先遭受压扁变形,形成挤压片理,随着变形作用继续,又出现剪切变形,从而促使小型韧性剪切带形成(燕滨等,2008)。

房山岩体边缘围岩的面理较为发育,产状与岩体边界完全一致,表现为协调整合岩体(图3-8-2)。接触带边缘围岩面理近于直立,多数倾向围岩。面理的性质为透入性片理和片麻理,总体同原始层理近于平行。远离岩体面理的产状逐渐变缓,反映了房山岩体对围岩面理产状的控制作用。

图3-8-2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地质构造(据马昌前,1988;张吉顺,李志忠,1990修改)

1.石英闪长岩;2.中粒花岗闪长岩;3.斑状花岗闪长岩;4.巨斑状花岗闪长岩;5.强变形带;6.高温剪切带;7.应变椭球体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观察描述复式岩体西北缘岩性特征。(www.xing528.com)

(2)观察识别发育于岩体边缘的韧性剪切带、同构造片麻岩、挤压片理等热动力变形构造,测量有关数据。

(3)识别如S-C面理组构、旋转碎斑、书斜式构造(“多米诺骨牌”构造)、曲颈状构造等可指示韧性剪切方向的运动学标志并分析判断剪切方向。

(4)观察识别发育于岩体中的脆性破裂带并对其规模、产状等进行测量,据其伴生构造(如羽状节理)和标志物(如捕虏体、析离体)错开来判断运动方向及力学性质。

(5)综合不同观察点上各种构造标志、构造类型和构造关系,对岩体西北缘构造现象进行构造分期配套工作。

(6)在教员提供区域资料的基础上对复式岩体的侵位机制进行分析。

(7)完成各观察点上典型构造素描和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

四、教学进程及安排

1.东沟小河旁

该点教学安排顺序为岩体的岩性特征;观察由黑云等矿物及由扁平状捕虏体、浆混体、析离体显示的面状构造(同构造片麻岩、挤压片理)或组构并进行产状测量;观察韧性剪切带的表现特征、规模、产状、运动学标志和性质;剪切带发育的间隔、尾端变化、剪切带与挤压片理带的先后交切关系等。

2.东山梁西坡

观察程序同上,但S-C面理组构、由粗粒钾长石发育而成的旋转碎斑、“多米诺骨牌”构造、曲颈状构造较发育且形态更为典型。可向学生提示,该点发育的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和产状是否与前点有异?二者关系如何?应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3.东山梁

首先观察挤压片理带的发育状况并测量产状,与前二点对比是否异同;而后识别脆性破裂带表现特征、规模、产状、伴生构造和运动学特点(左行和右行);判断分析挤压片理带、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裂带三者交切关系及形成顺序。

(视频讲解二维码:No.3-8-1)

五、思考与讨论

与地层路线相比,构造现象观察和研究的特点是要善于将不同区段看起来似乎彼此孤立、零散不全的资料联系起来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以求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以后有关构造路线中应有意识地加强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地质思维训练。现按此思路提出问题以供思考和讨论:

(1)宏观上已确定出某一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某一地质体如析离体已明显被错开),其旁侧微观构造如旋转碎斑、“多米诺骨牌”构造等是否也表现出相关的运动学特征?

(2)位于相距不远的两点,各自发育方位不同、运动学特征不同(如其一为左旋性质,另一为右旋性质)的剪切带能否将二者配套并进行构造应力分析?

(3)该教学路线中所观察到的诸多构造能否进行分期?其依据是否充分?

(4)诸多岩体热动力变形构造集中发育于岩体西北边缘,能否在上述构造应力分析的基础上与复式岩体的侵位机制相联系?

六、提示

由黑云母等矿物及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显示的面状组构于岩体边缘最为发育。面理一般与岩体接触界面平行且多倾向于围岩,东南边缘倾角较缓,为40°~60°;西北边缘较陡,为80°~90°。经对捕虏体(析离体)进行观察及应变测量,得知岩体西北边缘变形程度最强,可能反映了岩浆侵位时从东南向西北斜向上拱之效应。岩体边缘(尤其是西北边缘)发育有由韧性剪切带、同构造片麻岩、挤压片理等构成的强变形带,最瞩目者为车厂—龙门口一带长约6km、最宽处达700m、总体呈新月形且弧顶指向北西的强变形带。该带内部又叠加了间隔性小型韧性剪切带,它们切割了前者而构成局部高应变带,其组合为雁列式或共轭式。共轭式韧性剪切面之钝夹角平分线指示了挤压方向。它们所示挤压方向在新月形强变形带内因部位不同而略有变化,但总体则呈放射状展布且来自岩体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