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清涧县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农村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打响。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9—1984年,经过学习外地经验,试点和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总结推广了粮食生产包产到组,多种经营专业承包到户、到人等“联产承包”制。全县63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调整农村政策,允许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加强了农田和红枣、蚕桑、洋芋等主要产业建设;并鼓励创办乡(镇)村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农民收购、贩运、销售农产品。
1993年,根据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稳定完善土地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土地承包期一般为15年,并留出适当机动地以解决人地矛盾,3年小调整1次。1998年,全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推行“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至1999年底,全县640个行政村完成了土地延包工作;承包经营地575463亩。2003年,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延包工作进行规范完善。2006年年末,全县耕地面积62.5万亩,承包延长到30年的家庭承包经营地61.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7.73%。
(二)农村税费改革
1993年县乡财政实行包干后,部分乡(镇)出现了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超标准收取提留统筹等现象,使农民负担逐年加重。1996年,清涧县成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加大减负力度,清理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接受群众监督,使农民减负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2001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清涧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取消“三提五统(村集体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统筹费;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统筹款项)”,改为“两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和一事一议,核定税改标准,填写农民负担卡,各种赋税一目了然。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暂停收取公益事业金。2005年末,农业税及附加全部免除,农民实现了有史以来种地零税负。
(三)产业结构调整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至2011年,县内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种植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991年,种植业产值5330万元,粮食作物产值2680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0.3%,油料等经济作物产值575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0.1%,桑果产值911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7.1%。
2011年,种植业总产值(含红枣)323330万元,粮食作物产值21637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7%,油料等其他农作物产值18784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8%,水果类产值81613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5.2%,红枣产值201296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2.25%.
1991年,桑果总面积21.25万亩,其中桑园面积3.34万亩,苹果7.1万亩,红枣10.37万亩。果品总产6744吨。(www.xing528.com)
到2011年,桑树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红枣等果品面积扩展到80.78万亩,总产量增长到229729吨,其中红枣面积增长到76.46万亩。
1991年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69.15万亩,总产37238吨。其中夏粮(小麦、豌豆等)播种23.83万亩,产量11679吨。秋粮45.315万亩,总产25631吨,其中玉米6.19万亩,高粱5.1万亩,谷子7.85万亩,薯类11.035万亩,秋杂粮3.88万亩,大豆9.39万亩。
201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到41.67万亩,缩减40%。夏粮播种面积仅剩5.3万亩,是1991年的22%。秋粮作物播种面积缩减为36.3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缩减为5万亩,高粱缩减为1.4万亩,谷子缩减为3.14万亩。大豆播种扩展为14.88万亩。
2011年,粮食总产量6.57万吨。其中,马铃薯(折粮)2.9万吨、大豆1.04万吨、玉米1.75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38万亩,产量0.82万吨。其中,向日葵0.75万吨,花生0.0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2.3万亩,产量4.3万吨。
1991年,全县大家畜总饲养量1.5万头,生猪饲养量4.57万口,羊子10万只,家禽20.26万只。2011年,大家畜存栏17.4万头,生猪饲养量7.9万口,羊子18.18万只,家禽37.8万只。肉类总产量4831.4吨,其中猪肉3049吨,禽肉306吨,羊肉1231吨,蛋奶200吨。
(四)土地流转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农村“能人”采取一年或三年期承包村集体林场、果园、枣园或坝地,盘活集体土地,达到互利双赢。
1996年后,农民开始自愿将小块土地经营权采取转让或转包的形式进行流转。进入21世纪,农村出外务工人员增加,土地流转日益频繁,土地撂荒严重。2005年,在尊重农民承包经营权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群众土地流转,鼓励集约化经营。截至2009年年底,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37051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24%。
1998—2009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户承包土地闲置、撂荒面积增加,以大户承包土地建设红枣园、苹果园为主的土地流转形式逐渐推开。进入21世纪初,先后建起“宏昌枣园”“旺明枣园”“国海枣园”“和平枣园”“世元枣园”“山区综合开发公司”等红枣示范基地,引进新名优品种,采用矮、密、丰栽培技术,拓展土地流转发展经济新路,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使农业增产增收。2001年后,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将大片退耕土地营造为经济林,然后承包给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遏制了土地撂荒、资源浪费,使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
2008年后,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合作社逐渐建立。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机械、耕畜或现金等生产要素入股,集中资金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农民增收。至2011年,全县农村农工贸一体化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达到26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