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生产运动及英雄模范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生产运动及英雄模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涧县政府遵照党中央号召和边区政府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场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折碧莲韩家塬村抗属折碧莲在大生产运动中,带动韩家塬妇女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成为有名的模范军属,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1月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生产运动及英雄模范

1941年,边区连续发生因延安大礼堂、清涧雷电击死人和延安市场雷击死驴,毛泽东两次挨骂的事件。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意识到事件与边区群众负担太重有很大关系。为了搞清楚老百姓抱怨的真实原因,由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部长的李卓然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经过两个月的蹲点调查,确实发现边区群众负担太重。

抗战爆发后,为了支持八路军作战,确保后勤供给,边区的群众都要缴纳公粮(抗日救国粮)。1937—1938年,边区每年收缴公粮只有1万石,1939年涨到5万石,1940年9万石,1941年征收任务是20万石。农民人均负担从1升增至1.5斗,涨了十几倍。有些地方缴纳公粮占到总收成的60%以上。留给老百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为了完成公粮缴纳的任务,有些农民不得不出卖牛羊。

除公粮外,边区政府开征饲料税。1941年,这项税收达到2600万斤干草。边区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向人民借粮49705石,动员频仍,形成了严重的扰民现象”(《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财政》,第92—93页),还有多项杂税和集资活动。所以,老百姓自然对边区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武兰花和牵驴老农的骂声,就是这种不满情绪的宣泄。

边区政府加大赋税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特别是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借机停发八路军的军饷,又对边区实行封锁和禁运。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包围封锁解放区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就达50万之多。为了维持军需供应和政府的运转,就意味着增加赋税,加大公粮征收。第二是边区机构人员膨胀。大批爱国青年来延安,边区脱产人员由1937年的1.4万增加到1941年的7.3万。前线部队由1937年的4万多增加到1941年的50万。“鱼多水少”,超出财政承受能力,农民赋税就重了。第三是日寇扫荡的破坏。“百团大战”后,日寇把侵华的60%的军事力量都放在了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对于人员补充和物资接济的需求,更加增大了边区政府的财政压力

边区政府调查工作组形成的长篇调查报告《固临调查》的结尾写道:“这些情形如不改变,则要进一步深入和加强我们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样的现状,经过反复权衡,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决定,将1942年的征粮计划从19万石削减到16万石。但是仍远远高于1940年的水平,显然不是治本之策。

在1939年1月初,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就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生产。1939年4月10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具体规定了对群众生产加强组织领导的有力措施。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1941年11月6日,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以165张赞成票通过党外人士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

中央采纳民主人士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减少各种机关工作人员充实到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去,以减轻人民负担!对于减轻财政压力,改善人民生活,调动民众抗日积极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2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清涧县政府遵照党中央号召和边区政府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场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1941年秋季,对已分配过土地而未实行土地所有权登记者进行普遍登记,确定了土地所有权。全年发行救国公债2950元,征收救国公粮3465石,代购量1707石(每石150公斤)。(www.xing528.com)

1943年,清涧县政府决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未分配土地的石嘴驿、折家坪区半个乡、城关区3个乡,进行减租减息。未经分配土地的地方,每垧耕地产量9升以上者减租,已经过土地分配,后被地主倒算回去仍交租的,不分租额大小均实行减租。3个区共减租粮192石5斗4升。实行减租减息,不仅减轻了农民所受剥削程度,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提高了贫雇农为支援抗战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规定农民要履行交租交息义务,借以联合地主阶级抗日,以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在全县实行“耕三余一”,采取劳动互助,发放贷款、增开荒地,推广植棉,提高技术,调剂劳动力,不误农时等措施发展农业;采取废除苛捐杂税,奖励手工业生产,保证商人正当利益等政策推进工商业发展。同时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广泛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清涧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各学校和群众同甘共苦,不仅发展了自给经济,也做到了“机关也交公粮”。1944年,清涧县区乡3级干部,开荒种地生产谷子100多石。

任家峁(今折家坪镇白家峁)村村长白德,在大生产运动中领导全村妇女纺纱织布,成立了5个粉坊,养猪700多头,做到了布多、粉多、粮多、肉多,同时在村上禁烟禁赌,被树立为全县模范村。白德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1943年11—12月,在边区第三届生产博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期间,白德同吴满有、刘玉厚等17位劳模,应毛主席邀请,参加生产经验座谈会,同时受到朱德总司令嘉奖。清涧县级机关秧歌队曾创演《访白德》一剧,宣传他的事迹。

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清涧籍八路军三五九旅排长郝树才,创造了一天开荒4亩2分3厘的纪录,大家称他为“气死牛”。边区政府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出席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44年2月17日,《解放日报》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

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郝树才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折碧莲

韩家塬村抗属折碧莲在大生产运动中,带动韩家塬妇女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成为有名的模范军属,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1月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边区群众报》所刊《折碧莲劝韩家婆姨》的快板道:“模范抗属折碧莲,丈夫前线去抗战,她在家里闹生产,每天织布纺线线,种了豌豆又种棉,不愁吃,不愁穿,公公心里多喜欢!”1946年,折碧莲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

1945年,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有惠中权、张子良、折碧莲、白德、郝树才、呼占山、杨富、吴台亮等一大批清涧籍干部、战士、农民、妇女获奖。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清涧全县共做军鞋20万双,交军粮300多万石。特别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全县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1943年,全县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产粮181万石,除总消费量162石,可余22万石;棉花生产自给率达50%。边区呈现出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