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更名为抗日民主政府。1937年11月,对外公开称警备三团民运科的中共清涧县委与国民党县政府共同建立了群众性的抗战组织抗日后方支援委员会(简称:抗敌后援会)。由党政军和群众团体代表共同组成。为了便于推行统一战线政策,适应抗日任务的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共)改为青年救国会,妇代会改为由各界妇女参加的妇女救国会。1938年,由抗敌后援会统一领导的工会、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各种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在全县普遍建立。
但是,党组织仍对外保密,县区党委书记均以八路军驻军代表的身份兼任抗敌后援会主任、副主任。通过这一组织进行组织动员,民众宣传,发展自卫军,推动抗日募捐、拥军优属和战时经济建设等项工作。1938年春,中共清涧县委书记郭子清兼任清涧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国民党县政府的作用和影响被削弱。
(一)反“摩擦”斗争胜利,赶走国民党县政府
1936年,红军东征、西征期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清涧、绥德、米脂、吴堡、佳县被国民党趁机侵占。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协议达成以后,这些县都划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但是,国民党原先委派的县长和政府官员,仍然把政权紧紧抓在手里,赖着不走。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公然进行反共宣传,时常不断制造摩擦。特别是国民党派驻绥德地区的专员何绍南,是一个臭名昭著、群众切齿痛恨的反共摩擦专家。当时,在绥德地区成立了一个“抗敌后援会绥德分会”的统一战线组织,为了争取和团结抗日,分会主任由何绍南担任,绥德警备司令员陈奇涵任副主任。但是,何绍南在当了主任以后,却以“确保地方治安”为名,调来保安队400余名,又收买了一批兵痞、匪徒,合编成5个保安队,分驻各县,为他制造摩擦充当打手。1938年,何绍南在各地组织富农同盟会、哥老会,发动地主富农“收复失地”,地主不要地,农民不交地,下令处决。国民党清涧县县长艾善甫召开群众大会,发表“土地收回归原主”的演讲,店则沟一带,发生联保要地毒打农民事件。1939年10月,何绍南指令清涧县县长艾善甫组织哥老会码头和黑军“政府”,烧毁设在清涧县二郎山的警备三团弹药库,并指使国民党清涧县政府和保安队纵兵为匪,打家劫舍,破坏社会治安,强编保甲,侵吞赈款。何绍南还伪造八路军臂章及一一五师通行证,发给运输队的高步元等人,冒称八路军私贩烟土,毁坏八路军声誉。1938年6月,国民党清涧县县长强令清涧县抗敌后援会取消青年救亡工作,煽动地主反攻倒算,致使部分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期间分得的土地、房屋、财产的土地得而复失,引起广大群众的怨愤。
为了保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在不破坏统一战线、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战争的前提下,尽力争取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和既得利益不受侵害,各级党组织对国民党顽固派肆意制造的“摩擦”进行了特殊形式的公开合法斗争。
中共绥德特别区委书记李合邦,在何绍南蓄意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下令让贫苦农民归还地主的土地时,义正词严地说:“国共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土地革命时分配给贫雇农的土地不再变动,任何所谓‘归地’的命令和行动,都是违反国共合作协议的,都是无效的。”他还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兵把守的定仙墕,面对面地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揭露其不抗日、专吃摩擦饭的面目,宣传中共团结抗日的主张。
1940年2月19日,毛泽东亲笔拟稿,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的名义,致电国民党天水行营主任陈潜,要求其命令陕西省政府立即撤出清涧等13个县(统一战线区)的县长,如不撤退,则边区“有权护送出境”。电文中愤慨地写道:“国共合作已历三年之久,边区行政尚未确定,一县而有两县长,古今中外,无此怪事。且陕省所派县长及绥德专员等专以制造摩擦、扰乱后方为能事。在边区已忍让三年,在彼辈益肆无忌惮”“边区民众群以拘捕治罪为请,劲光为体念钧座息事宁人意旨,顾全边区与陕省之团结起见,故请钧座令知陕省府自动撤回,否则实行护送出境,盖亦仁之至,义之尽也。”
3月,中共清涧县委派白学忠、贺荣保等农民党员,在全县动员了6000多名农民,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减免粮赋。经过数日对县政府包围,迫使国民党县长李鹏飞和国民党县党部指导员王宏达弃职逃跑。警备三团长阎红彦在参加绥米佳吴清警备区会议回到清涧后,立即解除了驻清涧的国民党地方保安队的武装。而后中共清涧县委派出部分党员到联保任职,通过对保甲组织的改组,逐步掌握了基层政权,并采取行政措施和发动群众运动的办法,打击顽固分子的嚣张气焰,从而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至此,清涧在统一战线区尖锐复杂的双重政权斗争局面结束,清涧县归入陕甘宁边区建制。
(二)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容纳各方面的人士,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政府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施政方针,保障各抗日阶级的人权、财权,厉行廉洁政治。保证了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广泛地团结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进一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www.xing528.com)
“三三制”民主政权的核心,是确立并实行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投票的自由选举制度。
3月19日,清涧县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不分阶级、党派,男女平等的直接、平等和无记名投票普选,正式选举产生了共产党员、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即清涧县人民政府,隶属绥德专员公署。时任中共清涧县委书记的黄静波,被选为清涧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县政府设委员10人,县长1人,不设副县长。设工作机构一科(民政)、二科(财政)、三科(文教)、四科(建设)、五科(粮秣)和保安科。同年继设秘书室、司法处和民兵大队部。次年,财税分家,设税务征收局,成立合作社联社。
而后各联保也通过民主普选,相应地选出新的脱产联保主任和保长(新政权初建时,基层政权暂时仍沿用联保组织名称)。同时建立健全了政府文化教育、锄奸、生产、动员和救济五个委员会和各级青年、妇女、工人、农民救国会等群众团体。
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和“三三制”政权的实行,体现了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执行,调动了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热情日臻高涨。
1941年8月,清涧县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参议会产生。王金璋当选为议长,康健民为副议长。全县有边区、县、区三级参议会参议员2260名,其中共产党员556人,占1/4。他们与拥护抗日的国民党员、非中共人士合作共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民谋福。顺利开展了民主建设,经济建设,抗战动员等项工作。
10月,县参议会通过了改保甲为区乡以及保障人权、财权和正规司法制度等议案。全县原有的8个联保51个保改为9个区(1941年9月增设新社区)51个乡。1942年9月,老君殿、淮宁湾2个区划归西川办事处(今子洲县)管辖,清涧县辖7个区。
在重点加强“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响应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减少人员编制,节约财政开支,提高了民主政府工作效率。
民主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在农业方面,实行劳动互助,不误农时,调剂劳动力,发放农贷,增开荒地,推广植棉,提高农业技术等;工商业方面,废除苛捐杂税,奖励手工业生产,保证商人合法利益等。全县境内基本实现了“耕三余一(当年耕地每3亩可留出1亩地的粮食用作备战备荒)”。
清涧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抗日战争期间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