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人民支援东征并接回胜利部队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人民支援东征并接回胜利部队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清涧县水手工会对工人进行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并给工人每人发了4元安家费。4月中旬,清涧河口水手连除留守渡口,担负日常摆渡任务的少量人员外,其余人员奉命驾着各渡口的部分船只和双庙河沟口隐蔽的16只大船,战激浪、闯大碛,到延水关、马头关、清水关、铁罗关一线,冒着敌军追兵的枪林弹雨,接回了胜利回师的东征部队。三延、清涧动员再由省委加派人去……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人民支援东征并接回胜利部队

在东征期间,中共清涧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动员广大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参战;组织水手工会、无私捐献树木、木料,赶造渡船;组织水手连、水手游击队,驾渡船运送、接应东征部队,清除残敌,拆除敌军河防工事,保卫渡口畅通;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运送军粮物资弹药,救护伤员;组织妇女缝衣队、军鞋组,赶制军衣鞋袜,为了保证东征战役取得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涧县空前热烈的拥军支前情景,使司令员彭德怀大为感动,在给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激动地说:“中央苏区有副对联: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中国外国不如兴国。陕北苏区的清涧,不亚于兴国啊!”

(一)组织工会水手连打造渡船

马花坪造船坞遗址

1935年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阎锡山怕红军取道晋绥开赴抗日前线,在派出重兵协助“围剿”,加强黄河东岸河防、控制渡口的同时,下令将黄河西岸全部船只收缴扣留到东岸,西岸不少船工、水手也被抓到东边关押。因而,征调船工水手、打造渡船成为准备工作的首要问题。

瓦窑堡会议后,陕北根据地军民,在西北军委员后方办事处主任周恩来的亲自领导,陕北省委和政府的直接指挥下紧急动员起来,贯彻《后方工作计划》和陕北省县委书记会议、第二次各县工会联席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征调船工水手和打造船只的任务。

陕北省总工会根据水手工人的人数,分成了若干小组,向各小组下达了在绥德、清涧县20天内为红军造船60只的任务(随后追加为大小船100只)。

清涧、绥德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后方办事处毛泽民、叶季壮、戴季英、黄石山等组织指导下,经过对沿岸地形实地勘察,确定了既隐蔽、又便于短时间内运送船只入黄河渡口造船坞。分别是清涧张家畔无定河湾、老鸦关、马花坪、舍峪里、贺家畔和绥德沟口等多处造船坞。随即就在隆冬季节,一场战严寒、冒风雪打造船只的战斗,分别在那些小河沟内展开。

12月底,周恩来同志召见了负责造船工作的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组织部长、陕北省工会主席高长久,详细听取了造船工作的情况汇报。当听说部分工人因旧历年关已近,要求回家过年时,周恩来同志即指出:渡河任务十分紧急,要教育工人以革命利益为重,今年不要回家过年了。但我们要关心工人生活,工人家里如有困难要设法帮助解决。过年时要想办法多搞些猪肉、白面,把工人的伙食搞好。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清涧县水手工会对工人进行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并给工人每人发了4元安家费。过年时,又置办了猪肉,粉条豆腐等年节食品,改善了集体伙食,使造船工人深受感动。

在赶造船只的过程中,黄河沿岸群众无私地捐出自家的木料、树木,亲自运送到工地。有的群众将家里使用的铁器家具、准备做门板、家具、寿材的备料都捐出来打铁钉,造渡船。

与此同时,清涧、绥德县工会,征调组织400余人的水手连,每只船配备3—4名水手,同时对水手进行政治、组织和技能训练。

渡河战斗打响,水手们同红军勇士们一样,冒着敌军枪林弹雨,劈波斩浪,驾船将部队一批批送到对岸。

主力红军东渡后,后方办事处根据东渡所需船只情况,为保证东征战役期间各渡口码头安全畅通,为确保红军主力安全回师,又追加造船任务20只,其中渡马大船9只。

同时水手连随即转变为水手游击队,除保证东征战役期间百里河道渡口码头安全畅通外,还配合黄河游击师消灭残敌,动员群众拆毁晋军沿黄堡垒,开展地方工作。

自东征部队主力渡河至迎接主力胜利回师的70多个日日夜夜,沿黄河从北至南的沟口、马花坪、老鸦关、西辛关、河口、舍峪里、贺家畔、延水关渡口,为运送物资弹药、接送往来人员、伤病员,水手们战风浪、斗凌汛,不分昼夜往来摆渡连续奋战。同时,奉命担负沿河巡逻,消灭残敌保护渡口,维护船只的警戒任务。

先是将船只开到双庙河沟口隐蔽,准备迎接红军胜利回师。4月中旬,清涧河口水手连除留守渡口,担负日常摆渡任务的少量人员外,其余人员奉命驾着各渡口的部分船只和双庙河沟口隐蔽的16只大船,战激浪、闯大碛,到延水关、马头关、清水关、铁罗关一线,冒着敌军追兵的枪林弹雨,接回了胜利回师的东征部队。

随后,部分水手正式投身战斗部队,参加红军西征及以后的漫漫战斗征程;部分编成3个水手游击队随军行动,部分参加了当地赤卫队,沿黄河监视敌军行动,继续与敌人战斗。沿黄河水手和工人,在红军东征中,都曾起到积极作用,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

(二)组织担架队,奔波晋陕战场救护

东征战役打响前,清涧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即根据周恩来副主席的部署,征调民工组织担架队,准备随军东渡山西,展开战场救护。

根据1936年2月19日周恩来致杨立三、凯丰等电说:根据当地劳动力少,又逢春耕等实际情况,要动员4200人不可能,经与陕北省委同志商量,动员1000担架队,“清涧三百,绥德一百五十,延川延水各一百……”,随军东渡。

2月21日,毛泽东在准备渡河时,就在渡口附近的河滩上给兵站部长杨立三致信,就保持渡口交通,动员、组织担架队数量、组织方法,加造渡船以及要求分管后方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亲临指挥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指示。

从信中可见,红军主力东渡后“从绥德、清涧、延水三县动员三千人当担架队”,“本周底集中一千,三月十五、三月三十各集中一千”。

3月3日,周恩来致电张云逸:

前方转来杨立三自河口来电,河口已设兵站医院,有伤病员百余人向双庙河送,望令卫生部速派一医务所开至双庙河,接收后运永坪。路线经冯家坪至河口之线。河口、双庙均缺担架员,望一方动员清涧、延川两县赤卫军搬运,一方调驴二十头给杨立三。执行情形望复我并转函告立三。

3月4日,周恩来电告毛泽东、彭德怀并告张闻天博古等:

红军方渡河,我即函戴季英造船二十只。在各县军事会议上议分配担架一千人,就恐军委后方办事处误期到,特加延川、延长各二百人并由省委带去,加紧动员群众。我出发经清涧、绥德,都函告以动员群众过河拆堡与开辟河东村子为其第一位工作。……我亦动身,沿途当再依昨日来电催绥清两县依限期送到担架,并沿河观察造船情况。三延、清涧动员再由省委加派人去……

同日,周恩来致电博古、罗迈、郭洪涛:

依前方电令担架队的分配如下:(一)清涧四百五十人,编两营。(二)绥德延川、延水、延长四县各二百二十五人,各编一营。以上五县共一千三百五十人编成六个营二百七十付担架。我已依此规定函告清涧,明早过绥德县委处当面告,均限期五日内送河口、三延各二百二十五人,请省委立即分派专人去动员,统限十三日前送到河口。

4月15日,周恩来致李文楷等电报

……再动员五百个担架员,一百付担架,过河交十五军团,服务期限两个月。这五百个担架员须从延水、延川、清涧、延长四县动员每县一百三十五人,四十五人一排,十五人一班,每班三付担架,每县一连,由县军事部派连长连指随往。

从首长往来电报信件中可见,在东征战役中清涧、绥德及“三延”克服劳动力少、春耕大忙等困难,广泛地动员担架队员参加战场救护和伤员运送的情况。

根据后方工作计划,主力渡河后,河西分别设置清涧河口、双庙河、延水等兵站数个,临时兵站救护所和医院,自河口至瓦窑堡一线分别为河口救护站、双庙河战地医院、延水后勤部第三医院和瓦窑堡总后医院。

双庙河村兵站救护所旧址

伤病员处置分别是,河口兵站救护站负责伤情紧急处置,双庙河战地医院负责轻伤医治和重伤救护,重伤员经双庙河救护所救治后转入延水三后医院治疗,需长时间治疗的重伤员再由三后医院转送到瓦窑堡总后医院治疗。

在整个东征战役期间,陕北省各县派出的4000余名农民战地担架救护队。为了搞好战场救护、转移伤病员等战勤服务,夜以继日撩开双腿,紧张地负重奔波在晋陕两岸的河沟港坎,崇山峻岭。陕北人民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www.xing528.com)

(三)踊跃报名参军,猛烈扩大红军

1935年10月,全国红军总数,包括陕甘红军在内不超过4万。为此,党中央和陕北省委开展了扩大正规军、发展赤少队等地方部队的运动(即“扩红”运动)。

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当前任务是整顿和扩大部队,开展群众工作,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卫与扩大西北苏区,以西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毛泽东在会议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

12月8日,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联名发布《告陕甘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书》,紧急呼吁“我们红军需要更加扩大,来消灭更大批的敌人”“我们或是胜利,或是灭族灭种,我们要彻底解放,唯一的出路纸[只]有当红军!亲爱的工农们,大家当红军,到前方来啊!(《刘志丹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43页)”。

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央进一步提出“猛烈扩大红军”的战略任务。会后,中央军委下达由毛泽东、周恩来签发的《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提出“前线部队用极大努力扩红”“后方完成五千人扩红计划”的要求。

1935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以第241期为复刊号在瓦窑堡恢复出版。从复刊后的《红色中华》报在“扩红”宣传中报道的密集信息量,可以看出1935—1936年上半年陕甘苏区、陕北省声势宏大的“扩红”运动。

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复刊号第一版“扩红”专版,在通栏标题“工农群众武装上前线去,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准备对日直接作战!”下,头条新闻是《陕北又一新的大动员——五十天中再送三千新战士到前方去!》,文中列表公布了各县“扩红”的人数。随后在第243期、247期、250期、261期、265期中,连续报道各县已完成任务的具体数量或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还以集纳新闻方式表彰苏区“扩红”运动中“父送子,妻送夫,县区干部带头当红军”的先进个人。尤其是在第243期以整版篇幅发表了罗迈的文章《要上游击队更要上大部队》,是从全局出发对“扩红”运动进行全面分析指导的重头文章。起到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扭转“扩红”被动局面的作用。

《红色中华》报在宣传中还以较多的篇幅号召群众做好优红工作,及时宣传苏区优红政策,以解决参军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以具体的行动促进群众参军的积极性。

陕北省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也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运用一切形式来进行扩大红军工作,特别通过政治上的宣传与教育、鼓励方式来发动工农群众的热情,鼓励群众当红军的勇气,使群众在政治上深刻认识当红军和扩大红军的意义,避免将“扩大红军变成会议上的口号”。

“扩红”的基本方式是大会号召、个别报名,党内动员或动员赤卫队及少先队整排整连成建制参军。后来因扩军数量增多,其方式除一般动员外,着重于强调干部、党员带头参军来影响群众。并规定党、团员分配一定的任务,指定对象,个人负责动员。

由于党中央和苏区政府部署周密、措施得当,根据地形成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苏维埃干部带头参军,群众中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参军的动人局面。

清涧中二区很快组建起一个新兵连,店则沟区组建起一个新兵团。仅袁家沟一个村,就有10多人加入了东征队伍。清涧县中二区第三乡乡长惠树本与12岁的儿子惠焕珠同时参军。

经过苏区各级组织的努力,接受上级下达的半年时间招收新兵7000名的任务,仅三个月时间就有9400人报名参军,超额2400名。同时,又组建了遍及苏区各个角落的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有2000多名战俘加入红军。另有750多名伤病员出院归队,184名军校学院毕业分配到各部队,东征战役扩红8000余人。到1936年秋,仅在陕甘宁地区的中央军委直属队、红一方面军和地方红军相加,总数发展到3万余人。主力红军得到扩大、充实,地方武装也得到壮大,为夺取东征、西征战役的胜利,扩大和巩固苏区提供了兵员上的保证。

此外,在红军主力渡河东征期间,陕北苏区(特别是清涧、绥德、吴堡和神府根据地)派出大批党员干部随军东征,开展地方工作。1936年5月初,这些干部除少量留在山西继续开展地下工作外,大部分加入东征红军队伍,随主力回师,正式走上军旅生涯。沿河村庄组织的赤卫队、基干队和少先队,在随黄河游击师渡河拆除沿河碉堡工事,担任河岸渡口巡逻警戒任务过程中,大部分加入了黄河游击师,成为正规红军战士。使黄河游击师从刚组建时不足500人的队伍,迅速发展,改编为红三十军时已接近1500人。

在这里,我们特别不能忘记的是,在整个东征战役中,刘志丹、杨森、杨琪、路文昌等一大批陕北红军杰出的领导干部血染东征路,献身黄河两岸。参加东征的红十五军团和红二十八军、红三十军(黄河游击师)的陕北红军中一大批指战员,将热血洒在三晋大地。清涧县在东征战场上牺牲的革命烈士近300人,店则沟镇东征烈士45名,仅崖窑沟村就有东征烈士6名。

(四)全民支援东征前线,缝衣做鞋送粮草

东征战役开始前,在时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杨至成将军带领下,共筹集了棉布2000余匹、食盐5000余斤、棉花近10000斤、粮食逾300万斤、毛皮数千张。还在短期内建立起被服厂、兵工厂和3个体系完整的后方医院。并为战争后勤保障的及时供应,组建了近1000人的运输队。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红军战士一改之前“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况,战斗力大为提升。

尤为动人的是,苏区各地群众争先恐后募捐慰劳中央红军。据《红色中华》报道:“中央红军进入苏区时,群众不仅沿途烧茶水给红军喝,并又送羊、鸡等。在陕北举行广泛的群众捐粮运动,本拟定一月内募捐七百七十担粮食给红军,据现在的统计已超过原定数目二百余担,各地群众均争先恐后你一斗我五升拿出自己吃的粮食慰劳红军(见1935年12月16日《红色中华》第3版,《陕北苏区群众募捐慰劳中央红军的热烈》)。”

东征战役筹备期间,正值中国传统年关。陕北人俗语说:忙年忙年,最忙是过年。可是,就在这最忙的年关,为了保证东征的胜利,在陕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号召下,各县区乡群众紧急动员,全省党政军民迅速掀起拥军支前高潮。

苏区妇女放下自己的活计,参加妇女洗衣队、缝补班,为红军服务。东征期间,陕北省发动妇女4个多月就做新鞋2万余双。延水县妇女4天内就赶缝军服3000多套。

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下,陕北苏区凡是部队经过的地方,就地吃粮,部队走的时候,提供粮食交东征红军带走。到1936年春,各县群众共向红军部队卖粮5850石、借粮3550石、捐粮960石,军粮供给基本得到保证。随着红军的壮大,苏区也逐步扩大,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进一步巩固发展,军队作战有了可靠有力的后方保障。

袁家沟村的白如冰担任了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后勤部副部长,呼家坬村惠炼性担任了红军被服厂花工厂长,直接参与支前领导工作。

(五)一件土布衬衣和四块红军票

在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进驻清涧袁家沟后的一天,袁家沟村党支书记白发云从毛主席的住处走过,听见黄秘书正给警卫排的战士讲述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事:“主席现在穿的那件蓝布棉大衣还是在吴起缝的。那时,主席说什么也不穿。他说战士们不也穿着单衣吗?后来还是在贺清华等几个再三说服下才勉强穿上……”

白云发干脆坐在墙外的石坎上,抽着旱烟把黄秘书讲的故事听完。当他听到黄秘书说到“现在,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身上唯一的那件衬衣,破烂得根本不能再补了”时,心里一阵难过。

晚上回家,白发云对婆姨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一满一件衬衣烂得穿不到身上了,你抽空给缝一件。”白玉桂听说要给毛主席做衣服,心里高兴嘴上却说:“就怕我笨手笨脚做不好,人家笑话呀。”白发云说:“你放心,再不好也比没有强呀。毛主席身材高大,缝宽匋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珍藏的一块手工土布拿出,精心地缝起来。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不错,真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出四块红军票递给他,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关心我,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并嘱咐:“保管好,不要被敌人发现。在咱们苏区可以用得上的。”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把钱收下。从此,他把这四块红军票当作传家宝保存起来,生活再困难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纪念馆的同志来到袁家沟时,白玉桂才拿出这四块珍藏多年的红军票,纪念馆作为文物征集了两块,另外两块至今还在他们家里像传家宝一样珍藏着。

【注释】

[1]《清涧起义军军歌》(一说《清涧起义歌》)由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白明善(字乐亭)编写,歌词原文是:陕北有个害民贼,名叫井岳秀,甘做军阀奴。纵杨衮,杀名流,罪属莫须有。先打高双成,活捉井岳秀,志愿不遂,目的不达,至死不回头。

[2]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年12 月第1 版,第232、172、204、440 页。

[3]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年12 月第1 版,第232、172、204、440 页。

[4]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年12 月第1 版,第232、172、204、440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