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地质现象观测、描述是野外地质工程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它是地质勘察人员认识地质地貌环境,掌握地质地貌现象共性、个性、差异、问题和规律的主要途径。它不是简单的野外纪实,而是地质勘察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因此工程地质测绘野外观测现象、描述工作的能力和态度是地质勘察人员素质的体现。
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地质现象观测、记录和描述内容应随勘察阶段的服务目的进行调整,为方便野外一线人员掌握工程地质两阶段勘察记录方法和内容,本文将野外记录内容分两部分介绍,即“地质地貌背景野外地质现象观测、描述内容”和“构筑物适宜性评价观测、描述内容”,前者主要供初步勘察阶段野外记录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者则希望能为详细勘察阶段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收集更多的评价依据,保障勘察评价结论更客观、合理、具体、准确和有针对性。
1)微地形地貌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山脊、山嘴、垭口、斜坡坡顶、坡脚、坡麓、溶蚀槽谷、洼地、残丘、丘间谷地、陡崖、陡壁、陡坎、岩堆冲沟沟床、冲沟谷坡跌水、瀑布、河谷、岸坡、阶地、漫滩等微地形地貌形态的具体特征、规模、尺寸、分布状况、延伸方向、高程、相对高差等。
②冲沟、河流发育方向,两岸岸坡的形态特征、阶地类型、规模、叠置关系,冲沟、纵坡坡降,堆积层成因类型、结构、构造及常年或季节性有水等特征。
③冲沟、河谷古今变迁、近现代最高洪水位位置及高程、淹没水痕、冲刷岸特征、冲刷深度、淤积层厚度、固体径流遗迹及洪冲积扇的形态、叠置情况等。
④湖泊、水网、水塘、水田、鱼塘等天然或人工水体发育分布特征;水体的水深、水位高程;水库的常年洪水位、最高洪水位、水库运行年份、运行调节频率等。
⑤近现代地震遗迹的微地形地貌现象、堆积层规模及稳定性。
⑥挂牌警示的地质灾害监控区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近现代活动情况及与公路工程的空间关系。
⑦国家级、省(市)级文物古迹、寺院、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等级、保护范围及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⑧高压输变电网的功率、天然气管网规模、高铁等重要工程位置,规定的安全距离及避让条件。
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路线一带各地层层位、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不同岩性、岩层、岩土体的界线分界位置、出露特征等。
②各类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结构、构造、成分、强度、产状、抗风化性、可溶性等工程地质性质及特征。
③第四系堆积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分布特征、颜色、粒度、级配、密实度、含水量、黏塑性、厚度、叠置关系等。
④软土、黄土、红黏土、膨胀土等特殊土的分布、与母岩的成生联系及含水量、黏塑性、膨胀性、厚度、稳定性等。
⑤岩石风化类型即岩石层状风化、夹层风化和囊状风化类型(沿高角度断裂构造的风化现象)以及风化岩石地表、深部的特点和现象。
⑥可溶岩的地层层位、岩性、易溶成分夹层分布及特点;岩溶现象的形态特征、岩溶发育、分异现象及岩溶化程度差异等。
⑦褶皱构造形态特征、轴线位置、走向、两翼岩层的地层层位和产状,以及褶皱构造的完整性。
⑧断裂构造的产状、规模、构造岩岩性、断裂带结构特征、矿物变异现象、风化和溶蚀特征。
⑨断裂带两盘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时代、产状,碎裂岩岩性、厚度、岩石风化类型、可溶岩溶蚀特征、井泉出露特点。
⑩软岩的层间错动带、泥化夹层及软弱带的结构、构造、成分、产状、规模,岩石风化类型及风化深度。
⑪观测点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密度、产状、张开、充填情况等。
3)岩石风化现象观测、描述内容
①风化岩石的岩类特征、岩性、结构、构造、成分、产状、出露分布范围。
②风化岩体的岩性、结构、构造、颜色、矿物成分的变化特点和程度、地表或断面上的差异。
③风化岩石上覆残积层土体的颜色、岩性、密度、级配、矿物成分、亲水性、含水量、密实度、黏塑性等特征。
④结合岩石风化差异、微地形地貌现象,描述岩石风化类型(见图4.2)。
4)地下水出露现象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井、泉、温泉出露点的地形地貌部位、微地形地貌、高程、涌水量。
③地下水露头出露分布位置、高程等与地层岩性、断裂带、当地侵蚀基面、溶蚀基面的空间关系。
④岩溶大泉、地下暗河出口位置及高程与可溶岩溶蚀基面、当地侵蚀基面、可溶岩岩性、相对隔水层出露情况及褶皱构造完整性、断裂构造发育等的联系。
⑤地表溶蚀槽谷、洼地、落水洞、竖井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高程等与岩溶大泉、地下暗河、暗河出口位置、高程、走向(发育方向)及岩溶水运移方向的空间关系。
⑥地下暗河、水平溶洞、溶蚀槽谷、溶蚀坡立谷、峰丛等发育高程、岩溶发育的区域特点、与岩溶地貌发育历史的内在联系。
⑦开挖地下工程、采矿等引起区域性岩溶水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产生水体渗漏、井泉枯竭、建筑物破坏等水环境恶化现象及规律。
5)斜坡坡体地质结构观测、描述内容
①斜坡位置、坡向、坡高、坡角及稳定状态。
②土质斜坡(从斜坡坡顶至坡脚均由土体组成)的土体成因类型、结构、构造、成分、含水量、可溶盐成分、地下水出露情况以及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对土质斜坡稳定性的改造情况。
③岩质斜坡(从斜坡坡顶至坡脚均由岩体组成)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结构、构造、产状、风化程度、溶蚀现象、完整性、均一性、地下水出露现象以及控制性结构面与斜坡坡面的组合关系。
④岩质斜坡结构面的主要类型,控制性结构面产状、规模、粗糙程度、结合情况、张开充填特征、延伸情况及结构面的切割关系。
⑤岩质斜坡强风化带与中风化带的界面特征、界面产状、界面一带地下水溢出现象、全强风化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及稳定性。
⑥复合型斜坡岩体和上覆土体的岩性、工程地质特征;斜坡坡面与岩土界面的空间关系、地下水状况,岩土界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⑦地下水沿岩土界面、强弱分化界面的溢出现象与地表水网、降水过程、岩土体渗透性等的水文地质联系。
6)欠稳定斜坡与地质灾害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1)高陡斜坡及危岩
①高陡斜坡及陡壁的位置、崩塌现象分布特征、岩性、体积、下坠轨迹、分布高程等。
②高陡斜坡及陡壁岩体的时代、岩性及卸荷带分布范围,卸荷裂隙的延伸方向、规模、密度、切割关系、张开特点、充填情况及向下延伸的深度。
③卸荷带张口尺寸、分离岩体的规模;危岩的动力地质类型、发展阶段、危险性及危害性。
④危岩崩塌下坠时岩块的运动轨迹,影响区微地形地貌环境稳定性,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性。
⑤危岩崩塌时对公路路线方案、构筑物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威胁情况。
(2)滑坡
①滑坡发育分布的位置、微地形地貌特征,斜坡坡体地质结构(即岩土体的岩性、成因类型、地层时代、岩土体叠置关系、岩层产状、结构面特征等),滑移体的岩性、结构、构造及水文地质现象。
②滑坡坡面的引张裂隙、纵向张裂、隆起、房舍破坏现象、剪切裂缝等发生的位置、规模、方向;剪出口特征、位置;后缘的变形迹象及位置等。
③采用探井、坑探直接观测、描述滑坡深部变形现象,滑床、滑面及滑带土特征。
④滑坡发生、发展过程及活动历史。
⑤滑坡滑移方向、滑移变形频率、滑移变形速度及变形量。
⑥滑坡的动力地质特点、控制性因素及发展阶段。
⑦滑坡对公路路线方案、构筑物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威胁情况。
(3)泥石流
①泥石流沟的位置,泥石流发生的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与路线及构筑物的空间关系。
②物源区的流域范围、面积、冲沟、支流的分布特征、纵坡坡脚;谷坡堆积层的成因类型、结构、成分、厚度、密实度、稳定性;岩石风化类型、风化程度、结构、构造及厚度等。(www.xing528.com)
③流通区冲沟两侧谷坡的形态特征、坡角、坡高、坡体地质结构,山洪、固体径流冲刷遗迹,近现代固体径流冲击的位置、范围和强度等。
④泥石流沟的沟口或下游河流的堆积区特点、堆积层的叠置关系、固体径流对下游河流走向的顶托现象,壅塞河谷的历史,堆积区或相邻地段固体径流成灾的危险性。
⑤强降雨、山洪发生的主要月份,最高洪水位、水量、流速及相关遗迹。
⑥泥石流沟发生固体径流壅塞沟口下游河道的可能性、灾害危险程度以及对公路路线方案、构筑物安全的影响。
7)结合构筑物适宜性评价观测、描述内容
(1)路基工程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路基工程布设的里程桩号,段落长度,路基工程挖、填方式及类型;路基工程涉及斜坡坡高、坡顶至坡脚高程差、斜坡坡角、坡面微地形地貌特点;路基工程走向与斜坡走向、坡向等的空间组合关系及斜坡稳定现状。
②绘制横断面图,描述路段斜坡和人工边坡的坡体地质结构、变形破坏模式、稳定性及控制性结构面的特点。
③绘制横断面图,描述填筑路段上覆土的特征、隐伏岩溶现象、地下水溢出现象,及湖相淤积层的分布范围、厚度、物质成分、成因等地质环境。
④描述路基工程拟建场地上覆软土、膨胀土、湿陷土、盐渍土、污染土等的分布范围、厚度、潜在危险,以及对地基地质条件、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⑤描述滑坡、崩塌、泥石流与路基工程的空间关系以及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⑥绘制路基工程纵、横断面图,描述采空区、地表变形和沉降现象的位置、范围、规模及对路基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⑦绘制水库塌岸区岸坡纵断面图,介绍路线与塌岸边界的空间关系,岸坡坡体地质结构、岸坡变形现象、塌岸发展趋势等对路基工程安全的影响。
⑧绘制路基工程纵横断面图,描述既有弃土场、矿渣堆填区的位置、范围、物质种类、矿物及化学成分、堆填体积、堆填时间、沉降及失稳现象等对路基工程等的影响。
⑨绘制欠稳定斜坡和陡坡路段横断面图,描述路堤填筑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⑩绘制开挖深度大于30 m 的路堑工程纵横断面图,描述深路堑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
(2)施工边坡变形现象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施工边坡变形段的起止里程、边坡长度、高度;施工开挖进度、长度、高度及现状;边坡变形的时间、过程及诱发因素等。
②绘制路基工程横断面图,描述发生变形现象的斜坡、边坡坡体地质结构,边坡变形的动力地质机制。
③绘制变形区地质断面图,描述斜坡、边坡坡体地质结构,变形范围,后缘张裂带特征、开口长度、宽度,裂缝两侧高差;变形区各种张裂缝、挤压现象,周边剪裂面发育分布特征;变形破坏面的贯通程度、前沿掉块及剪出现象、地下水溢出等要素。
④判断施工边坡变形发展阶段。
(3)桥涵拟建场地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桥、涵的名称、编号、位置(起止点里程桩号)、工程类型、规模以及桥长、桥高、最大跨度、主塔墩高、拱座、锚碇的规模等。
②桥梁跨越冲沟、河流等山川形势、微地形地貌现象;近现代河流冲刷特点,河谷堆积层成因类型、分布范围、规模、土体岩性、结构、构造、厚度、形成时代等。
③描述桥线与岸坡的空间组合关系、岸坡坡型、起伏现象、岸坡坡角变化及高程等微地形地貌环境。
④描述桥位墩台布设地段持力层出露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岸坡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类型、岩石强风化深度、可溶岩岩性及溶岩发育等地基地质条件。
⑤描述穿越桥位等拟建场地的断裂构造、碎裂岩规模、范围等影响程度。
⑥活动性断裂构造特征、历史地震记录及地震遗迹。
⑦绘制横断面图,分段描述高架桥布设地段的微地形地貌、斜坡坡体地质结构、岩体完整性及均一性等工程地质条件。
⑧绘制断面图,描述墩台布设地段的斜坡形态、坡高、坡角、坡体地质结构、卸荷带和软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
⑨绘制断面图,描述桥位一带强岩溶化岩体、采空区及滑坡等现象对桥位、桥台、高墩、桥塔适宜性的影响。
⑩涵的汇水区面积、冲沟的形态特征、坡降及产生固体径流物质的条件等。
⑪涵址的微地形地貌特征、斜坡坡体地质结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施工排水条件等。
(4)隧址定点观测、描述内容
①隧道工程的隧址名称、位置(起止桩号)、工程类型、规模及进、出口设计高程。
②定点记录地层岩性、分界位置、岩层产状,褶皱及断裂构造出露里程、构造岩及碎裂岩规模、产状、出露宽度、岩石风化特征、可溶岩岩溶化程度等地质结构。
③描述隧址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渗透性。
④描述隧道进出口的微地形地貌特征,斜坡坡面坡角、坡向、坡高及高程,隧道轴线与斜坡坡面的空间组合关系。
⑤描述隧道进出口一带冲沟等水体的发育分布特征、空间关系,山洪固体径流对进出口安全的影响。
⑥描述控制型结构面发育分布情况、结构面粗糙度、张口情况、填充物及软夹层等对隧道进出口稳定性的影响。
⑦绘制断面图,描述隧道进出口上覆土体的成因类型、地层时代、结构、构造、成分、密度、级配、含水量、密实度以及地层的富水性、渗透性等。
⑧描述进出口岩体上覆土体的出露特征,岩土体界面的坡向、坡角,地下水活动溢出现象。
⑨描述傍河隧道上方卸荷带与隧道进出口的空间关系(水平距离、高程差等),判断对隧道进出口和洞身稳定性的危害。
⑩岩溶及岩溶水水文地质现象影响描述内容:
a.绘制断面图,描述岩溶化岩体的出露里程,岩体的地层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厚度、产状,断裂构造对褶皱构造完整性的影响,岩溶顺层或沿断裂带发育特点。
b.绘制越岭隧道进出口和洞身地质纵断面图,描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岩溶垂直形态发育特征、地下水渗入条件及范围、岩溶水运移方向等水循环条件。
c.绘制傍河隧道横断面图,描述岩溶大泉、地下暗河等地下水集中排泄现象与可溶岩溶蚀基面和当地侵蚀基面的联系。
d.描述强岩溶化隧道段所处的岩溶水水循环条件及发生地下水病害的方式、强度等。
e.绘制断面图,描述岩溶洞穴层或断裂构造分布里程、规模,判断隧道洞身发生岩溶坍塌灾害的地段。
⑪隧址环境地质问题描述内容:
a.绘制隧道断面图,描述隧道设计范围遇到矿层层位、数量、厚度、开采历史、规模、巷道及采空区分布位置与设计隧道的空间关系。
b.绘制实测的井巷断面图,描述巷道规模、走向、岩层,矿层位置,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岩性、层位,地下水溢出点位置、水温等物理性质,井巷地温、井巷稳定性及变形位置、方向、规模、时间等。
c.描述井巷中断裂构造特点、规模、岩体完整性、地下水溢出现象、井巷变形地段与隧道位置的空间关系。
d.收集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地应力等测试资料。
e.收集或实测采空区、老窑断面图,描述采空区、老窑充水情况以及充气、导气条件等。
f.根据实测的隧道位置、井巷位置、采空区位置绘制断面图,预判相互影响。
⑫弃渣场选址描述内容:
a.绘制纵、横地质地貌纵、横断面,描述弃渣场备选地段的地质构造特征、岩层产状、出露的地层层位、岩性、第四系成因类型及分布、厚度等。
b.描述备选地段上游汇水面积、常年沟水流量,历史山洪发生记录。
c.描述备选地段冲沟发育特征、切割深度、谷坡坡体地质结构、第四系分布情况,布设拦渣坝、排水沟(渠)的条件。
d.冲沟下游居民区、大型工程等分布情况,布设弃渣场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