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前30年,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阶段过渡,进而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历程。高等教育在这一历程中要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同质化、封闭式的教育体系转型为多样化、开放性、协调性的教育体系。
多年来,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一直存在同质性强、内部创新要素发育不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多样化需要的能力有限等问题。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带来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传统高等教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系统转型。
从东亚地区的经验看,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色彩,在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导向和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在经济腾飞阶段,经济快速增长能够提供较多、较好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毕业可以找到好工作,而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甚至停滞阶段,就业岗位减少,“好”的岗位远不能满足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下降,厌学情绪上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需要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系统转型是从性质单一的传统高等教育体系转向内涵丰富的第三级教育系统,突破原有大学教育与职业培训、正规高等教育与非正规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藩篱,改变狭窄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度,培育新的教育机构和组织形态,形成能使不同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环境和机制;系统转型是高等教育系统在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与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实现系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种转型是渐进式的自身发展演变,而非外部力量强力推进下的断裂式变化。
经历系统转型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既符合国家和社会优先发展目标,又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教育权利;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学习者多样性需求;既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连接,又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综合完善的第三级教育体系。我们要从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高端人才培养与大众普及教育等工作,提高教育系统的健康性,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二)促进多样发展,丰富包容性教育的学制体系内涵
高等学校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发展逐渐由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未来十几年,伴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普通本科院校更加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双一流”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和以应用型高校为代表的地方性、行业型本科院校以及以示范性高职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www.xing528.com)
明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突破人才培养的制度壁垒,打造一个同时注重应用性技能与学术创造性的第三级教育系统。以多样型人才培养体系取代将学术置于顶端、将技能置于底端的传统“金字塔形”教育体系。要完善我国高校合理定位的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构建《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明确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定位,加强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和管理。
要破除传统的政府或单一学术视角的高校层次分类标准,形成综合政府、社会、高校、市场的多维视野,构建起类型与层次相互结合的多元高校分类框架。真正代表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不仅仅是少数几所一流大学,而是一流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类高校平衡发展,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既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都能受到公平、适切的教育,成长为合格人才、有用之才。
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方式的深刻变化,在包容发展中推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大学等共同包容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为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充分、更多样、更适切的学习机会。
(三)做好制度设计,维护协调性发展布局和开放性学制体系
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有序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包括多方面多重关系的协调。基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现实,积极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高等教育布局既要考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统筹和平衡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公平与效益间的矛盾与张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聚集程度,建设世界级、全国性和区域化的高等教育中心。
开放性学制体系首先是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合作。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便捷畅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平台。实现高等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化,既促进校内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又增强高校间的开放与合作,还要推进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社会的开放合作。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系统的平台作用,建立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制框架,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在职学习提高为主体,促进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实现各类教育共同发展,资源共享,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关注国内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开放合作,搭建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网,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