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翻转课堂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出一个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一个可依据、可操作的模式。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的分类还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是成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

(一)翻转课堂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提出一个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一个可依据、可操作的模式。O-PIRTAS是英文单词Objective、Preparation、Instructionalvideo、Review、Test、Activity、Summary的缩写,分别表示实施翻转课堂的几个必要环节: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视频、视频回顾、知识测试、活动探究以及总结提升。教师可以根据这几个步骤具体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下面对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法做出具体的阐述。

1.确定教学目标(Objective)

为了帮助教师更容易区分教学目标的种类,结合已有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两大类: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知识性目标属于初级目标,主要包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性目标则属于高级目标,包括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认知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思维、自我认识、学会学习、沟通合作等能力和素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能力性目标除了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能力(如应用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还包括情感、品格、态度等内容,称之为素养性目标可能更为合适。但是这里为了方便教师的理解和操作,并与知识性目标相对应,我们统一把这些素养称为能力性目标。知识性目标是最基础的教育目标,脱离了知识性目标,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基础。但只满足于知识性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在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两大类,与学者彭明辉和Marton等人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有相通之处。彭明辉和Marton把教学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两种,直接教学目标是指学习的内容性知识,比如,化学反应率,经济学的供应和需求;间接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内容性知识能够发展的能力,比如通过实验计算某种化学反应的反应率,或者能够使用供需的同时变化来解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这种分类的直接教学目标类似我们的知识性目标,而间接教学目标则类似能力性目标。

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两大类,可以帮助教师比较直观地分析教学目标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之中。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是跨学科和年级的,我们认为对于任何学科和层次的教学,都可以分为知识性和能力性这两类目标,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设计这两类目标,以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的分类还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的来说,翻转课堂的课前、线上、课外自学部分主要是围绕着知识性目标展开的。而翻转课堂的课中、线下、课内集体学习部分则主要围绕着能力性目标展开的,因此明确两类教学目标对于后面开展翻转课堂各环节的教学具有统领作用。

应该认识到的是,对于教师的工作和价值来说,知识性的教学是相对比较容易被代替的,或者说不是教师的主要价值所在。今天信息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知识的获取十分便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也将不是主要来源。当前网络上具有各种丰富的资源、搜索引擎,甚至包括慕课、可汗学院在内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每位高校教师学校所教的课程,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慕课资源。而且这些慕课课程都是名校(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名教授精心制作的课程。从知识的角度,这些慕课和知名教授是学科知识的代表,比大多数教师更具权威性、系统性以及准确性,完全可以取代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知识教学上的优势就更加荡然无存了,人工智能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比人类更好的教知识的老师,这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来说,能力性的教学目标是人类教师的独特优势。能力性目标涉及人类情感、创造力、沟通、合作这些人类所特有的品质,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因此,未来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能力性目标的培养上。

明确教学目标是成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翻转课堂教学不满足于只是完成知识性的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能力性目标。知识性目标基本上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实体课堂则主要被用来发展学生的能力。

2.课前准备活动(Preparation)

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目的性。认知目标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个体只有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总体目标之后,再进行分解学习的时候就会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其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如果教师通过课前导入活动,在正式教学之前告诉学生本次学习的目的和作用,那么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的学习具有指向性。

第二,课前准备能为之后的视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形式的顺序上,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还是一样,都是先讲后练的顺序,并没有进行翻转。教师的讲授是需要一定的时机、条件或基础的,讲授要发挥作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学生在努力思考、探索、挣扎过某个问题或情境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讲授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接受讲授之前进行的问题解决和探索可能是不成功、不正确的,但是这种尝试有利于图式编码和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先前知识的不足,还能通过对比正误解法来让学生注意到学习的关键特征,从而为之后接受教师系统地讲授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先前知识,为下一步接受讲授打好基础呢?国外学者Schwartz和Bransford建议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相关概念或原理的多重样例,来帮助学生注意并理解样例之间的区别,发现知识的结构性特征,从而发展出辨别性知识。这些辨别性知识是理解之后系统讲授的重要基础。学者Kapur提出有益性挫败理论,他建议在直接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进行探索性的问题解决,让学生使用已有知识探索问题的解法,有助于图式建构,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发现不平衡并意识到自身先前知识的有限性。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解法的异同,来发现新知识的关键特征并更好地进行编码。我们基于变易理论的研究成果发现,对比学习对象的多重样例能够帮助学生审辨出学习的关键特征,这些审辨出来的关键特征为之后的系统讲授奠定了基础。我们还进一步提出对比、分离、类化、融合四种变与不变的范式用来指导多重样例的设计。多重样例之间应该变化一个关键特征,让学生首先单独审辨出这个变化的特征。在学生单独审辨出多个特征之后,再让学生对比同时变化多个关键特征的多重样例。

在学生正式学习教学视频之前,先通过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和探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准备好必要的先前知识。课前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视频的学习,将能够显著改善视频教学的效果。

3.课前教学视频(Instructionalvideo)

在完成课前准备活动之后,学生需要在课前自学教学视频。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也可以使用他人录制的视频。教学视频形式可以多样,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讲授部分,视频学习部分主要对应的是前面制定的知识性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实现并不需要在实体课堂中接受教师的实时现场指导,或者与同伴进行互动合作。高校学生通过自学教学视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让整个知识的教学过程更加有趣、生动、高效率。从知识性的目标来说,一个制作良好的教学视频或者在线课程,其教学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教师在实体课堂的讲授。即使是一个质量一般的教学视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目标。

4.课堂视频回顾(Review)

学生完成线上视频学习之后,就进入线下实体课堂进行学习。通过教学视频,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移出到课外,大量的课堂时间可以被用来进行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活动。有些教师可能会在线下上课的时候,马上给学生呈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布置活动进行探究。但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建议在实际开展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首先简要回顾一下课前教学视频的内容。这是因为一开始上课就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会显得比较突兀,学生也会难以适应,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研究表明,学生在上课之初往往需要3—5分钟才能静下心来,短暂的过渡之后精神才会非常集中,注意力才会高度专注。此外,学生虽然已经在课前完成对视频的学习,但是视频学习时间距离上课已经过去几天时间,学生一时可能难以迅速回想起视频的内容,尚未从心理上完全做好准备,这时候马上做题、考试,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

线下课堂首先起始于对课前视频的知识回顾,视频回顾不是对视频知识的重新讲解和详细分析,而是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回顾内容,把握知识结构。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学习视频,仅仅是通过短时间的视频回顾是无法完全掌握知识的;如果课前已经完成视频学习,视频回顾则可以帮助他们迅速唤醒记忆,把思维集中到课堂的主题上,为课堂之后进行的问题解决和探究活动打好认知基础。

5.课堂知识测试(Test)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完视频之后,就进入课堂知识测试部分。翻转课堂的先驱Bergmann和Sams最早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的。教师通过作业考查学生课前视频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学生在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测试就是教师通过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来考查学生课前对视频内容的学习效果,主要还是针对知识性的教学目标。课堂知识测试环节有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检查学生课前是否观看了视频。很多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时候,都会担心学生课前没有提前观看视频,导致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是否观看了视频,教师上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考查事实性信息。学生如果在课前提前观看了视频一般都能正确回答,如果没有提前观看视频则无法正确回答。通过这部分问题,教师可以发现那些没有提前观看视频的学生。学生只要观看了视频,就可以正确回答题目。回答错误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没有提前观看视频。

第二,课堂知识测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懂了视频。课堂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课前视频的学习效果,虽然我们预期学生通过自学教学视频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性目标,但需要承认,学生只是学习视频可能还无法完全掌握一些教学难点。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用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情况,决定怎样进行相应的讲解。如果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可以略过不讲;如果很多学生的回答错误,则表明课前视频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就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将被计入课程总分。(www.xing528.com)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才能决定是否进行指导、指导什么、指导多少、怎样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信息化互动工具来实现这一点,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实现课堂测试的即时互动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6.课堂活动探究(Activity)

课堂测试之后,就进入课堂活动探究部分,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前面制定的能力性的教学目标。大量的课堂时间可以用来互动、探究、问题解决和个别化指导,进行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上课时间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深层参与课堂学习中,就成为翻转课堂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综合使用问题解决、合作、辩论、汇报、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设计课堂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与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同伴教学案例教学等比较成熟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这几种教学模式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互动,因此可以与翻转课堂做到无缝对接。在使用这些模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具体的操作原则和使用方法,使得活动向深层次探究,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需要一个借鉴、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除了应用一些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课堂活动,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的观念和习惯。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教给学生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技巧,有效支持学生进行学习。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思想、回答问题或辩驳他人的观点。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告诉学生为什么改变学习模式、怎么样改变学习模式,向学生分享好的案例,设计适合自学的任务单,提供多样化的自学资源,利用网络实现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要求学生依照任务完成单自我核对和评价自学成果,给自主学习环节合理的课程分数,上课开始时进行一个小的阅读测验等。

教师应该加强教学法的学习,尤其是对这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和应用,这将成为教师一项必备的能力。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教学的知识性目标基本上可以被技术所取代,教师将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未来优秀的教师将是会用、善用技术者,把技术能够完成的任务交给技术,自己则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人类擅长的合作、情感、沟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7.课堂总结提升(Summary)

在完成课堂测试和活动探究之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认识。学生从最初的课前准备活动,然后学习各种教学视频,再到课堂回答问题,进行活动探究,整个学习内容丰富、时间较长,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完全把握住重点。因此,教师最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和提升,帮助学生提炼出最核心的学习内容,以形成完整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最后的时间开始下一个O-PIRTAS教学循环,进行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和导入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布置课前探究活动,为下一次的视频学习做好准备。至此,整个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的闭环形成。

O-PIRTA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课前准备活动、课前教学视频、课堂视频回顾、课堂知识测试、课堂活动探究、课堂总结提升,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知识能力不同维度。该模式为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指导,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合理性高。

(二)知识微课

知识微课是指以通用知识技能为主,每节微课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微课形式。知识微课又分为知识类面授微课和知识类电子微课两种模式。

知识微课主要用来传授通用原理、方法、工具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应用。这些知识需要学习者自己根据实际的场景进行转化和应用。知识微课开发者需要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更加适合教授、咨询顾问、培训讲师来开发。

(三)情境微课

情境微课是指根据特定的环境、任务、场景展开的微课教学活动。情境微课分为情境类电子微课和情境类面授微课。

1.情境微课的价值

第一,情境微课是针对具体工作场景,尤其是挑战性场景和痛点场景开发的。这些场景能够与企业业务改善需求快速对接,也符合学习者改善工作方法和提升绩效的需要。

第二,萃取教授头脑内的隐性知识转变成组织经验并快速复制推广,是高校教育教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情境微课开发提供了这样一种载体,通过聚焦特定情境和问题,借助教授丰富的实战经验及反思总结,萃取高价值的知识,并通过课程实现转移。

第三,情境微课来自实际工作典型情境,与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一致,学习内容非常容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情境微课需要多个教授结合实战经验进行深入讨论,萃取关键知识、梳理方法论、挖掘典型案例,这个过程同样是教授能力升华的过程;同时,课程设计或课程面授又提高了专家辅导能力,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成为实践+理论+传承三位一体的教授。

2.应用领域

情境微课主要用来传授特定任务,在场景中需要的整合性知识、技巧,学习者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容易转化和应用。这就要求情境微课开发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结合特定情境中的挑战点、痛点、难点提炼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因此适合有专业知识的教授开发。

3.情境微课的开发模式

在情境微课开发过程中,企业一般会采取两种模式。

第一,个人经验分享式。常见模式是专家案例分享课程,这种模式简单且易于操作。通常结合自身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人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或方法窍门后,利用简单课件工具就可以制作完成。通过鼓励教师和更多人分享,经过简单制作就可以获得大量微课。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可以通过评价、点赞等机制,筛选出一批有水准的课程,然后进行深度萃取。

第二,组织经验萃取式。常见模式是组织一批教授或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焦点小组等多种形式对组织经验进行深度萃取,最终形成可以复制的策略、方法、工具、诀窍等,同时输出具有典范和对比效应的正反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