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慕课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慕课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慕课的建设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而高校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仍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视,开设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是大势所趋。(四)高校开设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在全国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慕课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我国高校慕课的建设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而高校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仍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视,开设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是大势所趋。

(一)慕课与高校发展

慕课的问世与开放课件、开放教育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慕课是在开放课件的热潮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MIT开放课件计划”,计划把该校所有的课程资料放到因特网上提供免费利用。2002年,该开放课件网站建成,该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课程资源,向全世界宣传推广了开放课件的理念,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开放课件的热潮,进而引发了一场高校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

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育的影响”论坛,正式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Resource,OER)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OER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的、开放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允许被进行非商业用途的咨询、利用和修改”。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免费和开放共享,并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为任何人增加获得教育和知识的机会。从此,OER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得到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其他机构的积极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我国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旨在推进中美两国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致力于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搭建国际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该协会成员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

成立于2008年的开放课件联盟是OER运动的成果。该联盟的成员包括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的1万余门网络课程。该联盟致力于推进开放教育及其对全球教育的影响,力求通过扩大获得教育的机会来解决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发展,全世界各大名校纷纷建立了慕课建设平台。

(二)我国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

中国的高校在2013年开始参与慕课建设。2013年1月,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4月,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入edx。9月,北京大学开设了4门慕课,并通过edx开始全球教学。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中国香港地区的12门慕课全部是由Coursera和edx提供建设平台之外,中国有50%以上的慕课是在本土自主开发的平台上建设的,清华大学的全部慕课均在其自主开发的“学堂在线”平台上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全部慕课也在其自主开发的“好大学在线”平台上建设的。

中国高校的慕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中国的慕课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华东两个地区;二是超过五成的课程均依托本土平台建设;三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慕课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发展迅速。

2011年11月9日,作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校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由高校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爱课程”网站正式开通,并推出了第一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3年6月26日,“爱课程”推出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

(三)信息素养慕课建设现状(www.xing528.com)

在对中国慕课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解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开设现状,通过网络调查方法对网站上提供的20多个慕课平台上的1万多门慕课进行调查发现,开设信息素养慕课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再次是中国、加拿大、荷兰和爱尔兰。有关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慕课数量最多,共18门,占50%,这说明数字素养慕课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在美国开设的20多门慕课当中,有4门课程的名称含有“素养”,有关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的有13门,有关科学素养的有3门,有关媒体素养的有2门。开设的机构除了7所高校之外,还有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教育基金会、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类型多样,这些非高校的机构所开设的慕课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生动有趣。值得一提的是,由微软公司开设的“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技能”为系列课程,共有数字素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安全与隐私、数字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原理、因特网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因特网与万维网等,包括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子课程。

当前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慕课发展较为迅速;二是高校仍然是开设信息素养慕课的主体;三是内容主要集中在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等领域;四是信息素养慕课数量少,参与机构不多。

(四)高校开设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

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在全国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尽管课程名称比较多,如信息获取与利用、信息检索与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等,但其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各科各类检索工具的基本原理及检索方法、主要数据库的利用、图书馆利用等。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该课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已过时,一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以及其他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需求。

近年来,国外高校纷纷从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改为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国内也有些高校紧跟国际潮流,开始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如北京大学的“信息素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的“信息素养与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素养步进课程”、韶关学院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

在高校开设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数字素养和研究素养等,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国内外高校开设慕课热潮的到来,开设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不仅必要,而且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开设慕课教学意义如下:

第一,慕课的交互性能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比,慕课的形式多样,有大量穿插于慕课视频中的交互式练习。这些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与思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慕课的交互性也有利于进行信息素养课程的模拟检索操作。

第二,慕课的开放性有利于面向全校本科生甚至社会公众开设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开放性是慕课区别于以往其他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开放性特别适合开设作为全校公选课的信息素养课程,不仅因为学生都需要信息素养教育,而且因为社会公众也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素养课程应该以慕课的形式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慕课的灵活性非常适合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由于学生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科专业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各异,因此可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理工、医学等四个模块,才能满足各个学科门类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类似“插件和游戏”的模块,方便教师随时嵌入慕课当中,充分利用慕课的灵活性开展教学。

第四,慕课的互动性为信息素养课程中需要的多方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交流是慕课的优势之一,它不仅可以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而且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社区学生群体的“同学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