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学科课程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学科课程的设计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在初等教育中,一门课基本代表一个学科,但在高校教育中(专业教育),代表一个学科的课程则是一组课程或者一个课程群。本书所要讨论的,正是学科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中的特殊表现。
(一)学科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以形成并容纳跨学科课程
面对当前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社会需求多样变化的新形势,以培养专才为目的,以专、深为特点的旧的大学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挑战。新时期的课程体系必须克服以往课程体系的弱点,在课程组合上,一方面要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增大学科知识中那些较稳定、持久部分的比重,使这些基础的知识成为学生构建其认知结构的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淡化学科壁垒,有意横向延伸,向边缘学科或跨学科方向发展。如在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之上,多设置一些综合性、边缘性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以适应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以及多元经济时代的多样化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迅速接近科学前沿,造就出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可以尝试开设跨学科课。跨学科课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它的出现是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学科的快速分化息息相关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开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课程,以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二)学科课程要注重综合性,以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假如一个人的知识面狭窄单一,即便他的学问再深,也难成大器。为了适应社会要求,高校教育已经确立了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设立综合性课程的办法来解除一些专业相互隔离的状况。而这种综合,并不是拼盘式的集合,而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具有必然逻辑联系的课程设置上的优化组合。这种文理工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形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并导致了许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新学科群的出现。(www.xing528.com)
(三)学科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以利于知识的创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高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预测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这些课程中不仅包含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统一、刻板的教学计划,建立起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留出一定的空间,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我们的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学科课程要具有国际视野,尝试开设国际化课程而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其实,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都积极地把科技文化的新成就吸纳到高校的课程中,并开设了一些代表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充分地显示了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前瞻性。
(四)课程开设要具有国际视野,尝试开设国际化课程
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对此早有觉醒,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声称要造就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才,而麻省理工学院也声称要培养领导世界潮流的工程人才。所有这些也表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只有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才能真正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纪,高校教育面向世界是由经济日益国际化决定的,国际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其背后是国际教育的竞争,实质是较强应变性和适应性人才的竞争,这一发展趋势也必然对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体现国际精神。我们应该教育高校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高校就应开设一些与国际联系密切的课程,如外语、国际关系、国际文化、国际管理、国际科技、国际信息与市场信息,使学生能够通晓国际知识,具有全人类的视野,适应高度科技化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