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祁连山研究:气温、积雪与河川径流分析

祁连山研究:气温、积雪与河川径流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雪消融形成的融水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60 mm,占年总径流量的5.51%。融水径流期气温回升,在3℃以上,冬季积雪结冰融化,河川径流呈增加趋势。

祁连山研究:气温、积雪与河川径流分析

6.3.1 气温和日照季节变化特征

气温和日照是影响冻土冻融的重要因子,同时也影响着降水形态以及河川径流组成。根据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02—2011年的地面气象站监测,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年均气温1.4~2.2℃,波动趋势平稳,平均为1.7℃。年内月均最高气温14.4℃(7月份),月均最低气温-11.8℃(1月份),月均气温与月份拟合模型为At=-0.8173x2+11.106x-26.248(R2=0.9321),x为月份(月),At为月均气温(℃)。

全年日照时数累计在1 430.2~1 644.6 h,平均为1525.0 h。年内月累计最高166.1 h(6月份),最低97.7 h(1月份),平均为127.1 h。月累计日照时数与月份之间的拟合模型为St=-0.0252x5+0.9171x4-110965x3+65.25x2-127.12x+171.5(R2=0.9471),St为月累计日照时数(h)。

5—9月份,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平均气温在3℃以上,全月日照时数累计高于133 h,属于雨季;10月份至翌年4月份气温在3℃以下,日照时数在133 h以下,属于雪季(图27)。

图27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气温和日照季节变化动态(2002—2011年)

6.3.2 降雨与降雪季节变化动态

祁连山降水主要包括降雨和降雪,降雪与降雨的生态功能过程有差别,在探索降雪及其消融对径流的影响机理过程中,要将降雪与降雨区别考虑。根据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02—2011年的近10年地面气象站监测,年均降水在325.4 mm(2011年)和550.9 mm(2007年)之间变化,平均年降水量为360.10 mm。雪季降水占全年降水在11.2%(2005年)和25.6%(2008年)之间变化,平均为70.06 mm(如图28),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7.69%;根据积雪密度测定,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积雪密度为0.16 g/cm3,可推算出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雪季积雪平均厚度为40.65 cm。如图28所示,近10年雪季降水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每年约增1.52 mm。

图28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降雪年际变化趋势(2002—2011年)

6.3.3 不同林分积雪消融对比分析

根据积雪消融对照监测点长期定位监测,积雪在22.1 mm(西流水沟林内)和29.7 mm(西流水沟林缘)之间变化(如图29),平均为25.63 mm。乔木林内积雪占灌丛林的84.54%,阴坡积雪比阳坡高8.36%。(www.xing528.com)

图29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不同林分积雪消融对比

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对积雪消融不同(如图29)。积雪消融量在0.184 mm/d(头洞口林内)和0.526 mm/d(头洞口阳坡草地)之间变化。乔木林积雪消融占灌丛林的78.72%,占阴坡草地的37.66%,占阳坡草地的32.61%;灌丛林积雪消融量占阴坡草地的47.45%,占阳坡草地的41.09%。阴坡积雪消融量占阳坡的34.98%,即阴坡积雪时间比阳坡长63.12%。

6.3.4 流域降水与径流季节变化动态

根据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02—2011年的降水和径流监测,降水与月份拟合模型为P=0.0227x5-0.6497x4+6.1985x3-23.195x2+39.539x-19.833(R2=0.9451),式中,x为月份,P为月累计降水量(mm)。年径流最大值出现在9月,径流深23.19 mm,年径流最小值出现在2月份,径流深0.28 mm,年平均径流深为83.45 mm。径流深与月份拟合模型为R=0.0092x5-0.2884x4+3.146x3-14.135x2+26.14x-15.022(R2=0.9188),式中,x为月份,R为月累计径流深(mm)。

径流占降水比例模型Rp=-0.0327x4+0.6028x3-2.6585x2+2.2295x+9.519(R2=0.8581),式中,x为月份,Rp为径流占降水百分比(%)。径流占降水比例随季节变化如图30所示,12月至翌年5月份比例最低,平均为8.70%,6—8月份逐渐增大,平均为23.25%,9月份达到最大为53.07%,9—11月份平均为40.24%。

图30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径流占降水百分比(2002—2011年)

6.3.5 积雪消融与融雪径流关系分析

根据径流组成情况,将一个水文年径流过程划分为融水径流期(4—5月份)、降水径流期(6—10月份)和地下水径流期(11月至翌年3月份)三个时期。流域径流变化与降水直接相关,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只是径流变化趋势滞后于降水。积雪消融形成的融水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60 mm,占年总径流量的5.51%。融水径流期气温回升,在3℃以上,冬季积雪结冰融化,河川径流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植被类型不同,积雪消融有一定差异。4月份,山区积雪由中山带向高山带融化,河冰溯源解冻,但由于融化不稳定,夜间低温使融水在雪层附近就地冻结,大量融水为雪层吸收,受地形影响,难以形成流域径流;5月中下旬,融化作用稳定并逐渐增强,地表积雪大量融化,加之土壤融化层较浅,融水入渗弱,产流量大,流速快,出现融雪洪峰,甚至在高海拔地区出现年内最大洪峰。径流成分有地下径流、冰雪融水径流和少量降水直接径流,但主要融水径流随气温高低涨落,昼大夜小,在14:00—17:00时出现一次洪峰,气温越高,洪峰峰值越大,洪峰一般滞后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洪峰有时间间隔不叠加,一般不遇大暴雨无法形成山洪。在融水径流期,气温较低,季节性冻土存在,融水作用明显,加之河冰和积雪融化大量补充河川,径流递增率接近和高于降水递增率,河冰和积雪融化补充下游水量,有利地缓解了下游春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