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形成冻土的决定性因子。根据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02—2011年的近10年地面气象站监测数据,祁连山大野口流域0 cm土壤年均温度为3.3℃,5、10和15 cm深处土壤年均温度为2.3℃,20和40 cm深处土壤年均温度为2.4℃,各土壤深处温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如图23所示,月均0~4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月份关系拟合模型为Ts=-0.0051x3+0.2738x2+5.197x3-18.183(R2=0.9619),Ts为土壤温度(℃)。
图23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动态(2002—2011年)
6.2.2 冻土冻融变化过程特征
表30 表明,土壤冻结开始时间在9月21日(2011年)和10月22日(2000年、2004年、2007年)之间,平均在10月11日左右。冻土消融结束时间在6月17日(2011年)和8月11日(2003年)之间,平均在7月18日左右。冻土最大厚度出现在3月23日(2000年)和4月10日(2008年)之间,平均在3月20日左右。冻土冻融过程经历的时间在261天(2003年)和297天(2002年)之间,平均为278天,占全年时间的76.16%。从2000年到2011年的12年间,冻土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有波动性的提早趋势,冻土冻融经历的时间也有波动性缩短的趋势。
表30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冻土冻融时间统计(2002—2011年)
6.2.3 冻土冻融变化速率特征
如图24所示,从10月11日左右开始,土壤开始冻结,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冻土厚度逐渐增加,直到3月20日左右,达到最大,为159.6 cm,此后,冻土厚度逐渐减小,直到7月18日左右,季节性冻土消失。
10月11 日至12月10日左右,土壤冻结速率逐渐波动性增加,平均为1.22 cm/d;12月10日至3月20日左右,土壤冻结速率逐渐波动性减小,平均为0.78 cm/d;从3月20日到7月18日左右,土壤冻结速率趋于0,冻土消融开始,在图23中表现为0以下,冻土消融逐渐波动性增加,平均为1.47 cm/d。
图24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冻土冻融厚度和速率变化动态(2001—2011年)(www.xing528.com)
6.2.4 降水与河川径流的关系
根据祁连山森林生态站2002—2011年降水和河川径流监测,10年间河川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如图25所示,1—7月份,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从2.96 mm增加到70.42 mm;8—12月份,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从65.88 mm递减到4.13 mm。年均降水量为360.1 mm。1—9月份,河川径流量呈递增趋势,径流深从0.32 mm增加23.20 mm,10—12月份,河川径流呈递减趋势,径流深从19.52 mm递减到4.13 mm。年均河川径流为83.45 mm。在一年的周期中,河川径流量占降水量的23.17%。
经回归分析,河川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系数r为0.861 7,属强正相关,回归模型为S=2.936P+9.587(R2=0.7426,S为河川径流量,P为降水量)。
图25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降水与径流季节变化动态(2002—2011年)
6.2.5 冻土冻融与河川径流之间的关系
经回归分析,河川径流量与冻土冻融厚度相关系数r为-0.8377,属强负相关(图26),回归模型为S=-10.361Fd+1388.498(R2=0.7017,S为河川径流量,Fd为冻土冻融厚度)。
全年河川径流量变化过程中,气温、地温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气温通过降水(降雨和降雪)来调节河川径流,地温通过冻土冻融和积雪消融来调节河川径流,而日照时数又影响着气温和地温的变化。如图27所示,祁连山大野口流域气温、土壤温度从7月份开始逐渐降低,日照时数从6月开始逐渐递减,到10月份平均气温降至1.6℃,土壤温度降至3.2℃,日照时数降至116 h;大约在10月11日前后,土壤开始结冻,此时,河川径流速率降至0.002 m3/s,随着冻土厚度逐渐增大,河川径流逐渐减小,且河川径流波动幅度趋于稳定。直到翌年的1月份,气温降至最低-11.8℃,土壤温度降至最低-11.1℃,日照时数降至97.7 h,河川径流表现为地下径流。从1月底开始,气温、土壤温度和日照时数逐渐增大,直到3月20日左右,冻土增厚的速率减到最小,但冻土的厚度增加到最大,此后,土壤开始解冻,直到7月18日左右,土壤冻融结束,气温、土壤温度和日照时数增至最大,气温增至最大14.4℃,土壤温度增至最大15.2℃,日照时数降至157.8 h,河川径流波动最大,而且增加很快,达到全年的最高峰。
图26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径流与冻土冻融厚度动态变化关系(2002—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