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祁连山植被分布规律:高山灌丛草甸带

祁连山植被分布规律:高山灌丛草甸带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祁连山植被分布规律:经向分布:受大陆性荒漠气候和高山地形的双重影响,区内呈现高寒半干旱景观。森林与草原呈复合分布,共同组成山地森林草原带。图3祁连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②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200~3800 m,阴坡、半阴坡分布有高寒常绿针叶灌丛和高山落叶灌丛;阳坡和平缓的地形部位则为高寒草甸所分布,两者组合为高山灌丛草甸带。且随海拔、热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物也呈规律性分布。

祁连山植被分布规律:高山灌丛草甸带

祁连生态环境独特,生物地理复杂,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311种,隶属95科451属,其中,苔藓植物3科6属6种,蕨类植物8科14属19种,种子植物84科431属1286种(含变种和露天栽培的乔木灌木植物)。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12种,被子植物81科425属1274种。乔木11科19属47种,灌木35科66属189种,草本75科378属1066种,藤本1科1属9种。

祁连山植被分布规律:

(1)经向分布:受大陆性荒漠气候和高山地形的双重影响,区内呈现高寒半干旱景观。从东至西,气候逐渐变得干燥,降水量逐渐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加强。分为温带荒漠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两个植被生物气候带类型。自东南向西北,植被逐渐荒漠化。东部古城一带植物种类、植被类型较多,结构复杂,生长茂盛,除具有山系共有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柳树林外,尚有油松林、青杄林、山杨林、桦木林、杜鹃灌丛等植被。往西,植物种类、植被类型逐渐减少,植被结构简单,生长减缓。如冷龙岭北坡油松林、青杄林已经绝迹,桦木林退化,山杨林在黑河以西绝迹。走廊南山只有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柳树灌丛,且越往西逐渐呈斑块分布,生长缓慢。

(2)纬向分布:从南部山区、山麓洪积平原向北,温度递增,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自南向北由森林草原向草原、半荒漠、荒漠植被过渡,寒温性、温性植被逐渐由旱生植被取代。在南部高山以湿生、中生植物构成的草甸植被,中部中高山以中生植物构成的草原和森林植被为主,向北逐渐演化为低山以中生、旱生植物构成的荒漠草原植被为主,在东中部山前洪积扇的上部,出现了狭窄和零星分布的旱生小灌木、禾草荒漠草原植被,再往北则为以旱生、超旱生的灌木、小灌木、半灌木为主的荒漠植被。

(3)垂直分布:在经向和纬向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山地随海拔高度不同而表现垂直带谱结构的变化。随海拔自下而上,构成了大陆性荒漠、半荒漠、大陆性草原、大陆性寒温半湿润森林、草原、大陆性高山气候及冰雪带等不同类型(如图3)。

①山地草原带:自东向西山地草原更加发育,不但垂直带的高度升高,而且宽度也增大。一般海拔1800~2200 m为山地荒漠草原;海拔2000~2800 m为山地典型草原,是祁连山的优良牧场。山地的阴坡、半阴坡,生境比较湿润,分布寒温性针叶林,而山地的阳坡比较干燥,为草原分布。森林与草原呈复合分布,共同组成山地森林草原带。分布于阴坡的山地森林,愈向西,森林发育愈差。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东部为2500~3200 m,西部为2700~3300 m,主要由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为建群种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树种组成十分单一,森林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纯林,是寒温性针叶林在荒漠地区山地长期旱化的变型。森林向西分布,下限高度抬高,带的宽度则变小,最后以斑块状消失于北大河附近。

图3 祁连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

②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200~3800 m,阴坡、半阴坡分布有高寒常绿针叶灌丛和高山落叶灌丛;阳坡和平缓的地形部位则为高寒草甸所分布,两者组合为高山灌丛草甸带。此带的上限,东部为3800 m,西部为3900 m。在冷龙岭以东,由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烈香杜鹃组成的寒温常绿灌丛,仅分布于海拔3800 m以下的阴坡,是我国高寒常绿灌丛分布最西和最北类型。冷龙岭以东海拔3800 m以上和冷龙岭以西的东祁连山海拔3200 m以上的阴坡分布着以鬼箭锦鸡儿、山生柳和金露梅为建群种组成的高山落叶阔叶灌丛。(www.xing528.com)

③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分布于海拔3800 m以上至雪线以下的地段,海拔4000~4500 m为高山垫状植被带,生长有稀疏的垫状植物和地衣等。

(4)三向地带分布:热量和水分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是宏观性的指标。且随海拔、热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物也呈规律性分布。

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的气温、积温、降水、地温、土壤含水量等都表现出随海拔递变的梯度特征,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气温降低约0.52℃,≥0℃和≥10℃的年均积温分别降低150.3℃和160.6℃,在海拔1700~3300 m区间内,年均降水量增加约17.41 mm,在海拔3300~3800 m区间内,年均降水量减少约30.21 mm,年均土温降低约0.8℃,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递增约5.13%。祁连山北坡荒漠草原气候带,由于水分条件不能满足乔灌丛生长,只能生长些稀疏的荒漠草丛,优势种数量较低;干性灌丛草原气候带,由于降水量较小,蒸发量仍然很大,是荒漠向森林景观的过渡带,地表呈灌丛与草原的镶嵌分布景观,优势种数量逐渐增大;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由于水热条件满足青海云杉林和林下灌丛及草原生长,地表总体上呈森林与草原交错分布景观,优势种数量较多;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由于温度条件不能满足大乔木生长,但可满足灌丛及草丛生长,地表呈灌丛草甸景观,优势种数量逐渐减少;高山寒漠草甸气候带,气温极低,已不能生长灌丛,仅分布极耐寒湿的高山垫状植物,呈寒漠草甸景观,优势种数量较少。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是由其坡位、土壤、植被等下垫面主要因子与气象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垂直气候带上的植被群落和对应的土壤类型既是垂直气候带各气象因子的产物,又对各气象因子有指示作用。

(5)建群种青海云杉

青海云杉为乔木,高达23 m,胸径30~60 cm;一年生嫩枝淡绿黄色,有或多或少的短毛,或几无毛至无毛,干或二年生小枝呈粉红色或淡褐黄色,稀呈黄色,通常有明显或微明显的白粉(尤以叶枕顶端的白粉显著),或无白粉,老枝呈淡褐色、褐色或灰褐色;冬芽圆锥形,通常无树脂,基部芽鳞有隆起的纵脊,小枝基部宿存芽鳞的先端常开展或反曲。叶较粗,四棱状条形,近辐射伸展,或小枝上面的叶向上伸展,下面及两侧的叶向上弯伸,长1.2~3.5 cm,宽2~3 mm,先端钝,或具钝尖头,横切面四棱形,稀两侧扁,四面有气孔线,上面每边5~7条,下面每边4~6条。球果圆柱形或矩圆状圆柱形,长7~11 cm,径2~3.5 cm,成熟前种鳞背部露出部分绿色,上部边缘紫红色;中部种鳞倒卵形,长约1.8 cm,宽约1.5 cm,先端圆,边缘全缘或微成波状,微向内曲,基部宽楔形;苞鳞短小,三角状匙形,长约4 mm;种子斜倒卵圆形,长约3.5 mm,连翅长约1.3 cm,种翅倒卵状,淡褐色,先端圆。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青海云杉生长缓慢,适应性强,可耐-30℃低温。耐旱,耐瘠薄,喜中性土壤,忌水涝,幼树耐阴,浅根性树种,抗风力差。喜寒冷潮湿环境,生于海拔1750-3100 m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及潮湿谷地。

青海云杉为我国特有树种,产祁连山区、青海(都兰以东、西倾山以北)、甘肃(河西走廊靖远榆中夏河、卓尼、舟曲)、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内蒙古大青山海拔1600~3800 m地带。常在山谷与阴坡组成单纯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