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祁连山及山前绿洲荒漠区生态水文研究: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祁连山及山前绿洲荒漠区生态水文研究: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对植物和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迟于国外。随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发展,研究不同气候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用材林和经济林、纯林和混交林等,对养分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国外生态计量学研究的活跃,中国近年来对不同植被类型化学计量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总体而论,中国森林的养分研究虽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同步性及方法还不统一。

祁连山及山前绿洲荒漠区生态水文研究: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国内对植物和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迟于国外。我国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了8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易志军等提出了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如何选择和量化与土壤生产力紧密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从而对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如何将土壤属性和林地生产力的有机关联[21]。耿玉清等通过单因子比较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研究了北京不同区域森林土壤的现状,为森林健康监测及森林经营关键技术提供了依据[22]。陈伟对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化学性质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植物与土壤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依据[23]。何志祥等分析了雪峰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发现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梯度影响下的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24]。目前,对土壤取样的方法有两种,典型地块定点采样法和网格定位采样法。养分描述从定性研究发展到了定量研究,特别指出的是,地统计学方法被证实是研究土壤养分变异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只适合中小尺度的养分研究。如何客观反映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将土壤养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还有待研究。

同研究土壤养分历史时期一样,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研究发展到了以林木器官养分状态为诊断的树种搭配。沈国舫对油松人工林的营养元素在各林木器官的含量和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人工油松林营养诊断及营林措施提供了依据[25]。阮宏华等对空青山次生栎林营养元素含量、分布格局和生物循环进行了深入研究[26]。近年来,对林木养分元素的研究更加深入,高甲荣对黄土区油松人工林氮、磷、钾、钙、镁5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及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林地经营过程中减少养分损失的措施[27]。赵护兵等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的乔木灌木和草地植被类型营养元素的分配和积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28]。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养分研究多集中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而且多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随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发展,研究不同气候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用材林和经济林、纯林和混交林等,对养分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国外生态计量学研究的活跃,中国近年来对不同植被类型化学计量学开展了大量研究。Han等通过对我国分布的753种陆生植物叶片氮、磷比值研究发现,我国植物叶片磷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9]。甘秋妹对大兴安岭林区不同退化阶段的蒙古栎林、灌丛、灌草丛和草丛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认为土壤化学计量比对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同退化阶段的植被生长主要受氮素的限制[30]。总体而论,中国森林的养分研究虽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同步性及方法还不统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