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
更是一类人的名字
不只水纹是波浪形的,耒耜在大地上划开的痕迹也是波浪形的。
假若我们从空中俯瞰,大地会完全呈现出另一种模样,波浪形的犁痕将会显得无比壮观。假若地球本身就是一件泥质的陶器,那么大地上的犁痕就是它壮美的纹饰。
本书第一章里说过,中国大约在距今12000年以前进入原始农业时代,也就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县吊桶环遗址找到了距今12000年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在湖南澧县的彭头山和八十垱遗址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遗存,并在洞庭湖南北发现了距今9000年至7000年间的有如星火燎原之势的彭头山稻作文化遗址群。在北方,在距今10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发现炭化黍粟的遗存;在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炭化黍粟颗粒,从而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华北旱作农业起源年代的认识。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传说中的“神农创五谷”,就是说神农氏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所谓“五谷”,主要是指稻、黍、稷、麦、菽。《孟子》说:“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毛泽东诗曰:“喜看稻菽千重浪”,就是形容五谷庄稼在大地上如波涛般涌动的壮美景象。
“五谷”之中,稻,指水稻;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黄米和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最古老的水稻,在大约10000多年前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的祖先被人类从三万余种植物中分辨出来,一步步培育成人类可以食用的水稻,“因为人类的需求,种子不再长芒刺,不再主动脱落,而是等待人们的收割”[1]。
黍多见于黄河上游地区及东北地区;稷多见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稷耐旱的特性,使它可以在北方地区被大量种植。黄色的土地给予它生命,奔腾的黄河浇灌着它,被人类驯化的野草,结出了金黄色的穗子。在几千年中,它是北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3]
稻与黍、稷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但是中间的过渡地带相当大,而且黍稷的栽培也可见于南方高地山岭”[4]。
关于上述农业产生(也就是神话系统中的“神农创五谷”)的时间,日本学者宫本一夫认为:“华北与华中地区,分别开始栽培粟、黍和水稻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年前以后。”[5]那时,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在前面提到的河南贾湖、浙江河姆渡等遗址,都发现了炭化米,被证明是栽培稻,而不是野生稻。
农业的区域分布,可以从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分布中得到印证。从仰韶文化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部落村庄遗址,以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片木结构建筑遗迹、大量的骨耜、成堆的稻谷稻壳来看,那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比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人们在几块土地上轮流倒换种植,无须经常流动到别处去重新开荒。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耒的发明人据说是神农。神农最重要的贡献,应当是发明了耒耜。《周易》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6],意思是说包羲氏(伏羲氏)之后,神农氏继承了他的事业,砍伐树木做成翻土农具,使木材弯曲做成耕地用的农具,耕地锄草的农具能够省时省力,并将这些农具传授给普天之下。《白虎通义》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7]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播农业。
《诗经》中唱:
畟畟良耜,
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8]
就是描述耒耜插入泥土,又把百谷的种子撒入泥土的场面。这首名为《良耜》的诗篇,把春耕秋收的全过程讲述了一遍,也重温了一年的艰辛与欢乐,以此来表达对社稷之神的感恩之情。(www.xing528.com)
关于神农的籍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说:“神农生于黔中”(湖南地区古属黔中地),明确地道出了神农出生于今天的湖南。据说神农为了找到对付板结土块的办法,曾带着一个名叫垂的助手溯湘江而上,登上衡山,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立刻感到天高地阔,肺腑通畅,对大地人间,产生出无尽的责任感。他们沿江而行,看见一位农人,用一根木棍撬开石块,捉石头下的肥蟹。神农接过木棍,连撬几块石头,立刻发现了杠杆的秘密。他随手把木棍往土块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结的土块立刻松散开。神农大喜过望,几经试验,发现略弯的木棍比直棍更好使,很快,耒耜的雏形创造出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神农从野猪拱土的动作里得到了启示。野猪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哼哼唧唧,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神农从此获得了启发,决定试着做一件工具,按照同样的方法翻松土地,神农也因此成为古老年代里的仿生学大师。他在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向下压,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下去,就可以翻耕出一片土地。
对于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在翻土的过程中,神农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烘烤出一个弧度,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他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尖头,成为“双齿耒”。徐州博物馆所藏的东汉画像砖上的神农画像[图5-1],神农手持的,就是“双齿耒”。
后来,他又将木耒的尖头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耒”就升级为“耜”,或者说,“耜”是“耒”的2.0版本。“耜”的刃口在前,从而减小了翻土时的阻力,还可以连续推进。由于木制板刃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乃至陶质,甚至发展到了可以拆卸、组装的板刃外壳,损坏后可以随时更换,这就是犁的雏形了。
神农在湘江边创造了耒,人们发现这个河段很像耒的底前曲,就将这条河命名为“耒水”,耒水之北的那座城,后来名之为“耒阳”(水之北为阳)——早在公元前221年,即秦朝初年,这里就有了耒阳之名。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又在这里设置耒阳县。从秦代到今天,“耒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未变,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处以“耒”命名的地方。[9]
在有些文献中,神农是“三皇”之一,这样,“三皇”就成了燧人、伏羲、神农,不见了女娲。而在另一些版本中,神农又取代了伏羲,使“三皇”的组合变成了燧人、女娲、神农。
[ 图5-1]
神农画像,东汉
徐州博物馆 藏
还有一些文献,将神农指认为炎帝。这样神农就不是“三皇”之一,而是与“五帝”中的黄帝并称“炎黄”。
在西汉之前的传说中,神农与炎帝不是一个人,西汉时,神农与炎帝合二为一。[10]
问题出现了——倘若神农就是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那么后人根据黄帝历、天干地支及《帝王世纪》《皇极经世》推算,黄帝即位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二十岁,因此再向前倒推20年,黄帝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717年,距离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公元2010年,已经过去了4738年。
如此算来,神农炎帝的年代,应在距今4700年上下。但考古学家在江西的仙人洞、吊桶环的稻作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0000年前的“蚌耜”,又在淮河之滨的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石耜。
生活在距今4700年左右的神农炎帝,如何发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的耒耜呢?
合理的解释是,神农并非只是一个具体的人,也是神农氏部落所有首领的名称(黄帝也是一样)。在那个文字还没有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有那么不同的名字来区分形形色色的人。对人、部族的称呼,都是大而化之的。所以我们今天说到的名字,像燧人氏、伏羲氏(又称伏牺氏、庖牺氏、宓牺氏、宓羲氏、伏戏氏等)、神农氏、轩辕氏等,既可能是特指,又可能是泛指。人们用专业技能来标志他们的领袖,比如把发明用火的人称为燧人氏,把“造书契”“作八卦”“结绳为网以渔”的人称为伏羲氏,把创造了原始农业的人称为神农氏,把发明车舟的人称为轩辕氏,他们各自的继承者,也就有了相同的名字。因此,神农氏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综合体。它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类人的名字,这类人,就是这些农业部落在不同时代的领导者。只要部落存在,作为领袖的神农就存在。在不同的时间里,就存在着长相不同、胖瘦有异的神农。在世上,有无数个“神农”存在。甚至于随着神农部落的迁徙、势力范围的扩大,在不同的地域的传说里,都有神农的身影浮现,于是在中国的古籍中,出现这么一些籍贯不同、口音各异的神农氏:
一,陕西宝鸡的神农氏(姜水炎帝);二,陕西华阳的神农氏;三,古颛顼之国的神农氏;四,河北涿鹿之野的神农氏;五,湖北随县历山乡的神农氏;六,山西太原神农原的神农氏;七,山西羊头山的神农氏;八,古长沙国的神农氏;九,古黔中的神农氏;十,古东夷的神农氏(蚩尤炎帝);十一,湖南九嶷山的神农氏;十二,湖南茶乡(今炎陵县)的神农氏;十三,南岳衡山的神农氏;十四,越南北户孙(南方之极、北户孙之外)的神农氏;十五,越南日林国的神农氏;等等。
这也是今天的人们为神农出生地争论不休的原因。
关于神农与炎帝的关系,历史学家张肇麟先生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说,“三皇传说代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三皇并非是相连的三个世代。”《六艺论》说:“燧人至伏牺(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钩》说:“女娲以下至神农,七十二姓”;还有一种说法,“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11];时间的距离,足够遥远。因此,张肇麟先生总结说:炎帝其实是神农的远代子孙,“神农氏与炎帝各自都有很长的世系,二者各自延续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久。《路史》所给之炎帝世系为炎帝柱、炎帝庆甲、炎帝临、炎帝承,一直到炎帝参庐,共有一二十世。此名单仍不完全。故炎帝与神农氏即使有血缘上之联系,亦不可合而为一。”[12]
而遍布各地的神农,也并不是那个“最初的神农”,而是他事业的继承者。最初的那个神农,只能出现在原始农业最初期,带领那个时代的人们,告别茹毛饮血,走进文明的新时代,让后世一代又一代的神农,分享他的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