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成果

嘉峪关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社会福利院建院后,收养城市“三无”人员150人,社会弃婴、孤残儿童68人。1990年7月,嘉峪关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成立。

嘉峪关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成果

一、城市社会福利事业

1997年,嘉峪关市社会福利院成立,系甘肃省二级福利院,是以收养社会弃婴、孤残儿童、“三无”老人和社会托养老人为主要职责的社会福利性事业机构。社会福利院占地面积5095.71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48平方米,隶属市民政局。市社会福利院建院后,收养城市“三无”人员150人,社会弃婴、孤残儿童68人。2007年,“三无”人员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90元提高至400元,儿童由每人每月230元提高至500元。2007年,甘肃省民政厅和市政府投资430余万元在市社会福利院院内新建儿童服务楼。

1994年实行收养登记制度,至2010年年末,办理国内收养登记159件,涉外收养登记13件。

二、农村“五保”供养

1983年前,全市农村鳏寡孤独“五保”对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分散供养的办法。1983年上半年,对全市农村“五保”户进行普查,共有“五保”户20户、23人,其中老年人21人,孤儿2人。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民政部门协助乡镇对分散供养的23名“五保”对象以供给承包合同的形式安排到村,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600斤粮、6斤油、2吨煤,每月10元零花钱,一年两套单衣、三年一套棉衣、五年一套被褥,所需经费由村民委员会在公益金中列支。

1984年12月,市民政局协助嘉峪关乡建起一所敬老院,兴建瓦房五间,对4名“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1985年10月,文殊乡办起一所敬老院,建房18间,收养“五保”老人7名。对“五保户”实行以村分散供养和乡敬老院集中供养相结合的方式。

1997年,市政府投资75万元在峪泉镇修建公寓式农村敬老院,对农村符合“五保”条件的供养对象集中供养,得到甘肃省民政厅的认可,逐步在全省推广。同时,发展院办经济,先后投资11万元,帮助敬老院修建猪舍、羊舍及蔬菜大棚,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改善老年人生活。

2006年,对符合供养条件的54名“五保”对象全部按规定审批备案登记,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其中对分散供养的24人责成镇、行政村与供养人签订责任书,落实定期探视制度。同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至3500元,2010年又提高至4800元,并将“五保”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五保”户治病全额报销。

三、社会福利企业 (www.xing528.com)

2006年前,全市有酒钢福利劳保厂、酒钢德力源公司、嘉峪关市福利海绵厂、嘉峪关市瑞驰工贸有限公司4家福利企业,共安置72名残疾人就业。2010年,全市有嘉峪关市福利海绵厂、嘉峪关市蓝天制衣有限责任公司、酒钢福利劳保服装厂3家福利企业,安置59名残疾人就业,占三家企业职工总数的63%。

四、福利彩票发行

1986年12月,国务院通过民政部请示,用有奖募捐的办法,打开向社会筹集福利资金的渠道。1988年5月,市民政局组织发售“传统型”奖券15万元。

1989年5月,市民政局组织发售“即开型”福利彩票20万元。

1990年7月,嘉峪关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成立。2000年,根据甘肃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的安排,10月18日嘉峪关市开展“黄河风彩”电脑福利彩票发行工作,设立12个投注站,销售金额17万元。2001年,增设投注点6个,全年销售金额374.57万元。1988—2010年,总计销售福利彩票1.83亿元。至2008年,募集福利公益金827.79万元,为兴办福利事业、扶助孤老残幼和困难群体支出887万元。2007年7月27日,中福在线在嘉峪关市开业销售。同年11月27日,中国福利双色球彩票在嘉峪关市开出1.13亿元巨奖。至2010年年末,全市设立投注点68个。(福利彩票发行情况详见表22-2-3)

表22-2-3 1988—2010年相关年份嘉峪关市福利彩票发行情况统计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