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城魏晋墓群:世界遗产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魏晋墓群:世界遗产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果园—新城魏晋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城魏晋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市政府投资建成新城魏晋墓壁画博物馆。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共三幅,长34.5厘米,宽17厘米。新城魏晋墓7号墓出土,位于中室东壁第一层。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群:世界遗产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墓群分布及墓室形制

新城魏晋墓群位于距嘉峪关市东20千米的新城镇政府南侧的戈壁滩,占地13平方千米,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1700多座。2001年果园—新城魏晋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城魏晋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4月21日至5月7日,在甘肃省博物馆、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武威文管会专家的帮助下,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组织力量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整理。后于1972年6月、10月,1973年1月、9月,1975年秋,1979年11月,2002年9月,先后清理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有9座为较大型的砖室墓,有二室墓,也有三室墓,形制、结构大体相同。1988年,市政府投资建成新城魏晋墓壁画博物馆。

二室墓由砖券墓门、前室、左右耳室、过道门、后室组成,用印纹方形花砖雕刻砖、长方形砖叠造。墓门为拱形券,券顶以上砌彩绘砖门楼,墙面嵌有檐椽、斗拱、人、兽、猪、羊、鸡等造型雕刻的花砖。前室为方形,左右耳室为长方形。前室四壁都有彩色画像砖饰壁面,顶部用长方形砖四面攒顶叠造成覆斗式。过道门是拱形。后室是长方形,仅后壁有彩色画像砖,顶部与前室叠造相同。前后墓室底部,皆用方形印花纹砖平铺。

三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有的前室左右有耳室。建墓用砖分为印纹方形花砖、长方形砖、雕刻砖、画像砖等多种款式。墓门用条形砖叠造拱形券,券顶以上采用条形砖砌造门楼,墙面嵌砌有斗拱、人物、兽首、鸡、羊等造型的雕刻砖。墓门用条砖封闭。前室方形,有的东西壁有一耳室,均为长方形,四壁有伸出壁面17厘米、用条形砖嵌造的上下层屋檐。前室顶部均以条形砖用四面攒顶的方法叠造成覆斗式,四壁均嵌画像砖。中室顶部砌法与前室同,东西两壁嵌有画像砖。中、后室过道门为三重券。后室为长方形,都用条形砖叠造,仅后壁有画像砖。

每座墓都有坐南向北的一条长而深的斜坡式墓道和高达9~11米的门楼。墓道两侧的墙壁用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和花纹的方砖砌成。墓室四壁皆以干砖叠砌,顶部为砖砌覆斗形结构。壁砖上绘有壁画。墓的构造与同时期中原墓葬完全不同。从壁画内容看,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为主,凡生前有文武官职的都有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的“出行”“出巡”图和与此相关的“安帐扎营”图及其家居“宴乐”图。同时,民间画师们的丹青笔触也对准现实生活,描绘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众多画面。有些壁画弥补了古代文献记录的不足,为深入了解魏晋时期河西的历史,从事魏晋绘画史、音乐史、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资料。

二、重点画像砖

新城魏晋墓1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画面为一座高墙大院,院墙上建有垛口和角楼,坞外有树木、果园、水井、牛羊马圈等,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地方豪族的生产及生活情况。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画面内容为一农夫驱牛拉犁耕作。画面生动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农业生产的耕作和技术。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1号墓出土,长34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彩画出图案。画面用土红色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远处的一片草木;下半部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中间一水井,左侧一人在井旁汲水,身后有两头牛在水槽里饮水;牛身旁一只鸡,身后二只鸡;水井右侧有二匹马正在水槽饮水,马头前朱书“井饮”二字。现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共三幅,长34.5厘米,宽17厘米。分别位于前室东壁第三层、前室西壁第二层、前室南壁第一层。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彩画出图案。三幅画画面内容大体相似,为坞门前一男子手持木棍在守卫。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7号墓出土,位于中室东壁第一层。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间摆一张褐色棋桌,桌上画一棋局,纵十二道,横四道,有明显的交叉点。桌两端各跪坐一男子,身着红色长袍,头戴元宝帽;左边一人两手举起,掷采,二琼(两头尖的长方形竹木片,即后世所说的“骰子”)已出手,悬在棋局上方;右边一人左手高举,右手伸向前方,五指平伸。现存于新城魏晋墓。

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位于中室西壁第四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有身着相同服饰、留八字胡须的二乐师为男墓主人奏乐,其中左边的在弹琵琶,右边的在吹箫,中间放着盛有食物的圆槃、缽和耳杯等食器。现存于新城魏晋墓。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位于前室西壁第三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一辆犊车停放在地上,车轮阔大,车顶有卷棚,车厢上竖有直木,一牛立于犊车前,牛缰绳系于车辕上。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坞壁图”彩绘砖

农耕彩绘砖

井饮彩绘砖

六博彩绘砖

奏乐彩绘砖

歇车彩绘砖

新城魏晋墓已发掘的13座墓室中,画面为烤羊肉串的彩砖有十多块,烤羊肉串的叉均为三股叉。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7号墓出土。画面表现男女墓主人宴饮情形,二人相对而坐,中间置圆盘及食器。现存于新城魏晋墓7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位于前室西壁第四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二婢相对席地而跪,身前各置一个圆盆,盆内各盛一只鸡,二婢正在拔除鸡毛。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5、6号墓出土。5号墓中的画砖位于前室西壁第三层。画面中一庖丁右手拉着牛缰绳,左手举着铁鎚砸向牛头,牛前置一大盆。6号墓中的画砖位于前室东壁第三层,画面中一庖丁右手用力攥着牛缰绳,左手高举铁锤,砸向牛头,牛四足痉挛,挣扎着不肯向前。从这两幅宰牛图看,当时是用铁鎚敲击牛头部的方法宰牛。6号墓建成时代略晚于5号墓,其画面更为形象逼真。现分别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新城魏晋墓。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位于前室北壁墓门西侧第四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一只膘肥体壮的猪被伏在一端斜案之上,一着红衣男子右手举刀,左手按猪的臀部,准备杀猪,身后放置一个大盆。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也叫信使彩绘砖,位于前室北壁、墓门东侧第四层,长26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黄彩画出图案。画面中一头戴黑巾帻、身着皂缘袖领中衣、五官没嘴的佐吏,右手持棨,左手揽缰绳,策马飞奔。马四蹄腾空,表现出奔跑速度之快;五官没嘴,表示驿使职业的保密性。这幅驿使图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发现最早的我国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烤羊肉串彩绘砖

宴饮彩绘砖

杀鸡彩绘砖

宰牛彩绘砖

宰猪彩绘砖

驿传彩绘砖

新城魏晋墓4、5号墓中各有一块梿枷打谷彩绘砖。画面内容基本相似,均为一农夫高举木梿枷向一堆高高隆起的农作物打去。梿枷打谷彩绘砖为研究梿枷这种农具提供了形象资料。现分别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4号墓出土,共三幅。位于前室东壁第二层的一幅,画面为一农夫持杈扬场,身后一只狗蹲在地上;前室南壁东侧第二层的一幅,画面为一农夫持杈扬场,二只鸡前来啄食;前室北壁东侧第四层的一幅,画面为一农夫持杈扬场,粮堆上有二鸡啄食。笔法简练,构图生动,形象勾勒出农夫劳作的场景。画面中的杈为直柄横首,横首上凿四至六孔,纳木其中,用于箝取草秸,或扬场时除去杂草和麦秸,至今农村仍在使用。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4号墓出土,位于前室西壁第三层,长35厘米,宽16厘米。砖画保存完好,画面清晰。砖面白色打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彩画出图案。画面中一身着红衣的婢女跪在灶前烧火,左手持一根柴火杆,往灶内添柴,红色的火苗向上蹿。灶上放一钵,身后放一宽沿盆。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4号墓出土,位于前室西壁第三层,长36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彩画出图案。画面为二猎人一前一后在奔跑,前面猎人的一只鹰正飞捕前方飞速逃窜的兔子。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5、6号墓出土,5号墓中有一幅,6号墓中有三幅。四幅画画面均为一农夫或立或蹲在二牛抬杠牵引的耙上耙地。关于耙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画面中的铁齿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形象资料,现今甘肃一些农村还在使用。现分别由甘肃省博物馆和新城魏晋墓保存。

新城魏晋墓已发掘的13座墓中关于狩猎题材的彩绘砖有30余幅。从画面场景看,当时狩猎方法多样。狩猎者中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捕猎方法有射猎、鹰猎、犬猎,还有矛刺等;有徒步狩猎,也有骑乘狩猎;有单骑狩猎,也有结伴围猎;狩猎对象有野羊、野兔、野鸡、鸟等。(www.xing528.com)

梿枷打谷彩绘砖

扬场彩绘砖

烧火做饭彩绘砖

放鹰猎兔彩绘砖

耙地彩绘砖

狩猎彩绘砖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位于前室东壁第四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为一农夫左手持鞭,右手揽缰绳,立于二牛抬杠牵引的耱上平整土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中发掘出的关于采桑题材的彩绘砖共有10幅,均位于前室。画面中采摘桑叶的人物有妇女、儿童,有衣饰较好、长衣曳地的妇女,也有短衣赤足的婢女;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这些砖画反映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蚕桑业是仅次于农、牧业的一个产业。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位于前室北壁,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中神态各异的羊只悠然自得,膘肥体壮。反映出当时嘉峪关、酒泉一带地区水草美的现实,也印证了“河西畜牧天下饶”的历史记载。现存于新城魏晋墓博物馆6号墓室。

新城魏晋墓6号墓出土,位于前室北壁第二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砖面施一层白色底,四周勾土红色边栏,用黑、红、赭彩画出图案。画面为一牵驼人一手持木棍,一手拽缰绳,缓步前行,步态悠闲。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新城魏晋墓3号墓出土。画面为三个滤醋罐摆放在高凳上,滤醋罐底部有小孔,罐中酿成的食醋由小孔注入凳下的瓦盆。画中描绘的酿醋过程与今日河西走廊农家制醋方法相同。现在新城魏晋墓博物馆7号墓室保存。

新城魏晋墓3号墓出土。画面为红色公马与白色红斑母马正在交配。画面惟妙惟肖。表现了当时河西走廊注重饲养优良马种和良种选择的真实情形。

耱地彩绘砖

采桑彩绘砖

羊群彩绘砖

牵驼彩绘砖

滤醋彩绘砖

配种彩绘砖

新城魏晋墓7号墓出土。画面为三随从骑着高头大马,身着盔甲,手持长矛,挺胸抬头,威风凛凛地为主人开道,反映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威武场面。现在新城魏晋墓保存。

新城魏晋墓5号墓出土。画面右侧一佐吏骑马前导,后跟两排五骑;中为墓主人,骑马扬鞭;墓主人后跟一排三骑;次后一骑佩弓持鞘,率二排八骑,紧随于后。现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新城魏晋墓3号墓出土。画面上部两列荷戟持盾的士兵在骑马军官和持剑步卒的指挥下,整队操练,下部两农夫正在扶犁驱牛耕作。现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出行彩绘砖

出巡彩绘砖

军屯彩绘砖

三、新城魏晋墓出土文物

新城魏晋墓出土。长方形,残长18厘米,宽10.5厘米,厚0.3厘米。四周不起边,为平面石片。一面有墨迹。当地特产的嘉峪石精磨而成。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汉代骨尺

1972年出土于新城魏晋墓。国家一级文物。共二件,一件完整,一件顶端残缺。骨尺刻度精确,均长23.8厘米(相当于今市尺8寸)。上有21处刻度,其中寸位刻度9处,半寸位刻度10处,起点、终点刻度2处。刻度是星点,制作精细。两骨尺在一端均钻有一小圆孔。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新城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二十多块古丝绸残片,图案为菱形、“人”字形等花纹。残片分为绮、纱、绢、绨等,颜色有大红、浅红、绛红、紫红、浅黄、浅灰、土黄、褐等,多为衣面、衣里、衣衫领、裙带、云耳、垫肩、抹胸、花鞋等衣物及招幡。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雷公”绢画

新城魏晋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绢画为红色底,中部画一雷公形象,上有黑色隶书“死人属泰山,生人得十死”等文字,为驱魔禳解之物。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棺板画

新城古墓葬中出土的木棺多由柏木制成。木棺大小相差不大,长2.15~2.26米,宽0.55~0.56米,盖长2.5~2.75米,板厚0.10~0.15米不等。棺板外面涂黑漆,内部有的涂朱红色。1号墓、13号墓的棺板均有绘画。1号墓为合葬墓,墓内的男、女棺棺盖里部以红、黑、白、石青四色绘以女娲伏羲和云气纹图案。13号墓的男、女棺棺盖板里部绘有色泽鲜艳的神像图画。男棺棺盖板前部绘“东王公”,后部绘“西王母”,以云气纹图案衬底,黑墨线括边。女棺棺盖板里部绘一幅女娲、伏羲图,也以云气纹图案衬底,杂以红、黑、白、黄、石青几种颜色;后档头里部,用墨线绘一幅卦象图,方位射线、星点都十分规整,画面保存较好。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炭精石猪

新城魏晋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猪呈黑色,丰满圆实,光滑铮亮,用碳石刻制而成,雕工精巧。眼、耳皆涂朱红,体长8.5厘米,高3.5厘米。同时还出土有大小不等的若干炭精石刻猪,也有用炭精石磨刻成的卧猪。形象逼真动人,皆为珍贵之物,对研究煤炭史和炭精工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