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达标率不到60%,在326名中学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167名,占教师人数的51.2%。1986年,全市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后,通过采取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外地师范学院培训,鼓励教师上电大、函大,参加自学考试,参加教材教法及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深造,92%的中学教师、95%的小学教师获得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2000年后,师资培训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市属学校有5名教师出国参加半年以上的培训,并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参加甘肃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组织的长短期培训班,培训骨干教师。
2002—2007年,实施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培训分为读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行动研究三个阶段,聘请西北师范大学校本培训指导专家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方法培训。
2010年,全市有教职工2260名。其中,副高职称235名,中级职称851名。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97.4%、初中95.7%、高中91.6%。
二、教师招聘
1980年秋季起,全市中小学生逐年增加,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983年6月,酒钢组织有关人员赴省内外大专院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1984、1985年从陕西、四川、山西、河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招聘中小学教师150余名。与此同时市属中学为解决师资力量紧缺问题,也从外地招聘教师。经市政府决定,市教委于2002年8月面向全市公开招考教师,录取11名;2003年,面向全省公开招考教师,录取30名;2006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7名教师;2007年招聘教师82名。
三、教师资格认定
2001年12月起,市教委首次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成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专家审查委员会,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察;培训具有国家级和省级资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负责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至2007年年末,发放教师资格证2100余本,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四、实施“131”名师工程
2001年,根据《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对教师的培养要求,市教委实施“131”名师培养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市培养100名骨干教师、30名学科带头人、10名教育教学专家。2009年,全市评出市级教育教学专家8名,学科带头人55名,骨干教师311名;产生省级教育专家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教师22名。至2010年,此项工程已实施10年,进行了4次考核评审。(www.xing528.com)
五、学术研讨与交流
中小学学术交流与研讨主要通过各学会在校际、市际、省际间交流完成。市教育局教研室与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外语、生物等学会,每年组织一线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科竞赛。2005年先后组织老师参加小学语文改革成果经验交流会、第十八届全国高三教学与2005年教学大纲解读研讨会、甘肃省第四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全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献课观摩活动、2005年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思维训练研修班、参与式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等。2006年5月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24人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省中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与新语文教学研讨会,8月在嘉峪关市举行海峡两岸中小学教师暑期进修研讨会,10月组织18名教师参加在兰州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12月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兰州举办的全省教科研方法培训暨校本教研成果交流研讨会。2010年,全市62名教师在省以上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奖,有573篇论文参加省级以上评选活动,申报省级立项课目111项。
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开阔教师视野。酒钢三中在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兵库县立姬路南高等专科学校结成友好学校,进行互访和文化教育交流。2000年,日本兵库县立姬路南高等学校校友会再次来嘉峪关市进行友好交流,并捐赠50万日元用于酒钢三中日语班教学。2002年,酒钢三中成功举办新世纪论坛—甘肃省第二届创新教育研讨会,先后聘请美国、新西兰、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尼日利亚等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与语言交流能力。2005年组织学生赴新加坡游学,开拓视野。2005年5月市教育局组织部分校长赴美,观摩学习美国基础教育。2006年6月,组织有关教师到西欧考察职业技术教育。
六、教师待遇
1978年开始,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和错误处理的教师得到平反。国家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逐步得到落实。1981年后,有32名教师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2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其中5名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2005年,市委、市政府从教师中选拔25人担任各中学领导职务。
1977—1982年,经过两次工资调整,中小学教师工资普遍调升二级。此后通过多次增加工资和补贴,教师工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990年,教育系统职工月平均工资228.02元,津贴和补助57.15元,合计285.17元。1996年,月平均工资(包括津贴和补助)提高至2297.73元。200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人均工资提高10%左右。教师职业成为大学毕业生仅次于公务员职业的选择。
1985年,市委、市政府为家在农村的59户教师解决“农转非”户口,并新建住宅7600平方米,解决市属学校102户无房户教师的住房困难,136户教师搬进新居。农村各学区修建教师住房,有31户教师迁入新居。1995—1999年,市政府为教育系统修建122户“统配房”,解决部分市政教职工的住房困难。
2005—2006年,先后分四批组织130名优秀教师赴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考察学习,组织部分老教师外出疗养,为市属教育系统教师组织体检,为符合条件的教师及时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1980年前,社请民办教师由大队或生产队按不脱产干部对待,通过评工记分参加生产队收益分配。国家对民办教师每人每月补助15元。198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分期分批解决民办教师转“公办”问题。“民办”教师转“公办”后,工资待遇和各类津贴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市停止聘请民办教师。1988年10月,农村教师实行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制度,工作满五年再上浮一级,并且享受每月4次的返城交通费报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