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盘王节:广东瑶族的祭祖活动

盘王节:广东瑶族的祭祖活动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盘王与三公主相亲相爱,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在广东乳源过山瑶民间,人们把“盘王节”祭祖还愿活动称为“拜王”。盘王节之欢腾盘王节之瑶家乐盘王节“还盘王愿”,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其平常的祭祖仪式活动多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只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如盘王节等才会聚集村寨人员一同祭祀。

盘王节有多种不同的称呼,或称“做盘王”“跳盘王”“祭盘王”“还盘王愿”,或称“祭盘古”“祖公愿”“打盘古斋”,是过山瑶传统盛大祭祖活动的统称。盘王节活动历史悠久,在16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史籍记载。过去的盘王节是以祭祀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其意义与排瑶的耍歌堂大致相同。节日期间,瑶族人民穿着盛装,聚集在一堂,或唱“盘王歌”,历数祖典,追念先人的恩德;或杀牲设宴,热情款待亲友宾客,加深民族内部骨肉之情;或击长鼓,摆歌堂,歌舞通宵达旦。由于瑶族支系较多,各地举行的时间不尽统一,或夏历七月初七、七月十五,或十月十五、十月十六不等。

欢庆盘王节

瑶族祭祀盘王的活动早在晋朝就有记载,明人邝露目睹瑶人祭祀盘瓠之俗,载于《赤雅》卷上,曰:“瑶……皆高辛狗主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为五参。奏乐则男左女右,铙鼓,胡笙,忽雷,响瓠,云阳。祭毕,合乐,男女跳跃,击云阳为节,以定婚媾。侧其大木槽,叩槽群号。”

瑶族尊崇盘瓠(龙犬)图腾,重视祭祀始祖盘瓠。这时期传抄的《评王券牒》多有“准春夏秋冬祭拜盘皇,命用鼓板歌禾(乐)会,不许外人妄(议)”,“调动长沙木鼓,歌乐六(芦)笛笙筲,引出六男六女,连手把肩”,“吹唱欢歌圆(还)愿”盘王的记载。顾炎武的汉文史籍《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提到,瑶人“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祝祭”。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人语》载广东瑶族“七月望月,祀其先祖狗头王,以小男女穿花衫歌舞为侑”。这些记载与瑶族民间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连州瑶族布袋木狮舞

连山过山瑶歌舞准备

“盘王节”是瑶族盘瑶支系特有的节日,盘瑶是瑶族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都属于盘瑶系列。盘瑶,顾名思义,就是信仰盘王的瑶族支系。远在元明时期,生活在湘、桂、粤边境及两广地区的瑶族,还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以信仰盘瓠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祠祖先,被人称为盘瑶。

盘瑶支系以农业游耕为主,“吃尽一山则他迁”“吃尽一山过一山”,所持《过山榜》(《评王券牒》)是盘瑶最大的支系文化特征。“自云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由此得皇帝赐文榜,持皇榜得入青山千万山,“刀耕火种,自耕自食”。由于有皇榜的庇护,盘瑶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山地农业比较早得以发展。其居住面积大而人口分散,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耕山种林,多种山地作物种植是盘瑶传统的农业经济。盘瑶另一个文化特征就是以长鼓舞为祭祀舞蹈,在祭祖仪式中不断演绎跳跃。长鼓舞是瑶族民间典型的舞蹈,其流传很广,在广西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广东连山、连南、乳源,湖南江华、宁远、蓝山,云南富宁、贵州榕江、丛江等瑶族地区相当盛行。宋朝史籍就有《长鼓舞》记载:“瑶人之乐,有卢沙、统鼓、胡芦笙、竹笛……统鼓甩长,大腰鼓也。”瑶族为纪念祖先而制作长鼓,为祭祀祖先而跳长鼓舞。是为支系文化的一大特色。瑶族百万子孙供奉盘王为共同祖先。为了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创业功绩,瑶族人每逢秋收季节,便在盘古庙或在旷野里摆开拜王典仪。

盘王节起源于祭拜祖先“还盘王愿”,起源于对盘王祖先的崇拜。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频繁的山地民族,在流离迁徙的过程中,遇上了难以抵御的天灾和狂风暴雨,为祈求安宁,他们祭拜始祖盘王,请求祖先神灵保佑,并凭船许愿,若得以躲避了灾难,平安渡海,将年年祭拜供奉祖先。许愿后果然应验,海上顿时风平浪静,瑶族人得以躲过灭顶之灾。为铭记祖先的庇护恩泽,瑶族从此以后年年还愿,年年歌颂祖先恩德,由此产生了祭祖还愿仪式。

盘王节是由“跳盘王”发展而来的。“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歌载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娱悦盘王,并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关于跳盘王的来历,瑶族民间几乎家喻户晓,即上述《盘瓠传说》。盘王节即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据盘瑶民间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皇久战,难决胜负。评王召集群臣宣布,谁能获得高皇首级,将予以重赏,并招为驸马。诸将无人敢应征,唯独瑶族始祖盘瓠挺身而出,机智勇敢,渡过大海,提取了高皇的首级,为国立功。评王招其为驸马,并封其为会稽王。盘王与三公主相亲相爱,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来盘王不幸被羚羊抵下山崖身亡。其儿女们捕捉羚羊,以羊皮制成长鼓,击鼓歌舞,吊祭盘王。故有“击鼓祭盘王”之说。

在广东乳源过山瑶民间,人们把“盘王节”祭祖还愿活动称为“拜王”。过山瑶由于居住分散,没有公共的祭祀庙宇,祭祀仪式一般以一家一户的家庭或同一宗族的亲戚共同举行,当决定举行祭祖还愿时,家人或宗族同仁相聚在厅堂或在旷野临时搭一个祭坛,专设一神龛,祭放盘王及本姓氏房族祖先的灵位,以及道教的太上老君、张天师等诸神的灵牌。“还盘王愿”是最为隆重最具规模的祭祖活动,盘王是瑶族人最大的祖先神。由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都伴随着群体的歌舞活动,由此,“还盘王愿”还是一种以祭祀盘王(盘瓠)为目的的集体歌舞娱神活动,通过祭祀盘王先祖,子孙后代将获盘王及祖先们的神灵庇护,保佑村寨人丁兴旺,六畜平安。在每一次的“还愿”活动中,族人除还以曾经许下的诺言心愿外,还会继续祈求先人不断为族人降福消灾,保佑族人一切平安。在许下“盘王愿”后,如愿得某年秋后丰收,瑶族必择丰收年的某一吉日再举行“还愿”仪式,由此还愿仪式源源不断。“还盘王愿”除了缅怀祖先、祭拜祖先、感谢神灵赐福保佑外,还有庆贺丰收之意。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的祭祖惯例,形成特殊的有意义的日子。

盘王节之欢腾(www.xing528.com)

盘王节之瑶家乐

盘王节“还盘王愿”,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迁徙频繁的过山瑶常以一家一户为居住单位居住或一姓家族组成小村寨,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距离,有的甚至数十里之远。在平原或丘陵居住的瑶族也有几十户组成的村落,但超百户的大村寨不多见。其平常的祭祖仪式活动多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只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如盘王节等才会聚集村寨人员一同祭祀。

祭祀盘王的最初形式是以最原始的祭祖的形式出现,即“跳盘王”,以跳为主题,并带有萨满的色彩。有跳神、跳铜铃舞、跳长鼓舞、跳双刀舞、跳灶王舞等等,在演绎“跳盘王”时,有的支系还模仿图腾龙犬漂洋过海杀敌的动作,有的动作表现开荒、造林、伐木、播种、除草、收割等情节,其中跳长鼓舞再现了盘王出世、盘王创世、刀耕火种、砍山狩猎以及盘王谢世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对祖先盘瓠的崇敬心情。当道教传入瑶族地区以后,“跳盘王”仪式又加入了道教仪式的内容。模仿道教还愿酬神仪式,达到娱神乐神境界。故又称为“还盘王愿”或“还祖宗愿”。瑶族《过山榜》上记载:“秋冬祭拜盘王,伊一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肩,身着花衣花裙,惊天动地唱不绝。”

盘王节竹竿舞

盘王节的祭祀仪式有着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盘王。节前几天先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节日当天以祭祖为首。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盘王歌》瑶书中有记载,主要是以诗叙述盘王一生的事迹,七字句式。诗句精练,曲律古雅而浑厚。“盘王舞”以鼓锣伴奏,舞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健美、威武,再现了瑶族先民耕种狩猎、出征杀敌的一幅幅模拟画面,并时而有男女伴唱。盘王节除祭盘王、唱盘王、跳盘王外,有的地方还跳花棍舞、放花炮、唱情歌。

a.舞前准备

b.长鼓舞表演

c.欢庆节日

盘王节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盘王节仪式由四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一名助手,共八人,此外还有四名歌娘歌师、六名童男童女、一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盘王节再现了瑶族人民祖先创业史和艰辛的迁徙历程,是一份保留完整的行为历史脚本,是对瑶族社会发展进程的释解,对民族历史的再叙,对现实生活的启迪。因而是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珍贵史料,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盘王节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众节庆活动,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2006年已被国家认定为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确定了她的文化地位和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