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瑶族分支及族称的起源与发展

瑶族分支及族称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称“瑶”字始见于宋。至南宋,在《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溪蛮丛笑》等书中,瑶一称已习见,瑶与“莫徭”有前后继承关系。今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王券牒》,亦称其始祖有功于国,母帝之女,有蠲免国税徭役的特权,“莫徭”一称由此而得。黄姓,据称其先祖与庞姓一道于洪武十六年徙自贺县。其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与湖南江华和广西贺州等地的瑶族相近,与排瑶则有较大的差异。

瑶族分支及族称的起源与发展

瑶族称“瑶”字始见于宋。《宋史·蛮夷传》载:“庆历三年……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至南宋,在《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溪蛮丛笑》等书中,瑶一称已习见,瑶与“莫徭”有前后继承关系。今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王券牒》,亦称其始祖有功于国,母帝之女,有蠲免国税徭役的特权,“莫徭”一称由此而得。瑶族从“莫瑶”一路走来,经过了历代的锤炼,发展为今天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为聚居、民族风情特色最为浓郁的世居民族。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或苗语支,广东瑶族语言属瑶语支,分属盘瑶支系的排瑶与过山瑶。

连南排瑶男子

a.连南排瑶妇女

排瑶 据练铭志等所著《排瑶历史文化》书列举连南排瑶唐、房、盘、邓、沈、李、龙等姓和阳山排瑶庞、黄等姓共15份族谱及6个与族源有关的传说故事或歌谣,除阳山庞、黄二姓外,其余各姓均称来自湖南。其具体地点有道州(今湖南道县)、辰州、江华县和桃源洞等。其中连南南岗排的唐、邓二姓入粤时取道广西,在那里栖留过若干岁月。其迁徙的时间,从五代起至明中后叶不一。阳山《庞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广西贺县迁来,至今600多年,有世系表。黄姓,据称其先祖与庞姓一道于洪武十六年徙自贺县。

排瑶自迁徙到连地,主要分布居住在今涡水河黄埂,在明代,连南瑶族已经形成了“八大排”。排瑶分布居住的地方,在明代已经形成了“八排即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军寮排、大掌排、火烧坪排、里八洞排、马箭排”,曾有“八排二十四冲”之称。排,即聚居数千人的大山寨;冲,即居住数百人以下的山村。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据凌锡华的《连山县志》记载:“排之大者八,小者七,其冲一百七十三。属连山者五大排,三小排,一百二十大小冲;属连县者三大排,一小排,十三小冲;属阳山者三小排,三十四小冲。”

b.连南排瑶少女

连南过山瑶

排瑶现有人口近8万,主要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在连山、阳山有部分散居人口。排瑶自称“”,用汉语记音为“要敏”,意为瑶人。除排瑶讲的是标敏土语外,其余各地过山瑶均讲绵荆方言尤绵土语,排瑶主要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过去因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当地人称呼为“排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逐年拨出专款改善瑶民的生活环境,帮助瑶族移民搬迁,大部分排瑶人口迁离原居住地,到山下平地田峒的地方定居,“八大排”原址如火烧排、军寮排、马箭排、横坑排、里八洞排等大多已无人居住,南岗排虽然有些人居住,但已被列为古村落受到国家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排瑶人口分别归属白芒、九寨、南岗、三排、金坑、大掌、军寮、香坪、盘石等9个人民公社。80年代后,先后将人民公社改为区和乡、镇,排瑶人口主要分布在金坑、大坪、香坪、盘石、涡水、三排、南岗、大麦山镇内,部分分布在三江、寨岗等乡镇。进入21世纪,乡镇撤并,排瑶主要分布在县所辖7个镇、69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内。

过山瑶 与排瑶一样,过山瑶大多数来自湖南,少数来自广西、福建。从湖南迁来的,有连南县的赵姓、邵姓、祝姓,连山县的冯姓、房姓、赵姓、盘姓,乳源县的赵姓、盘姓、邓姓和连州市的盘姓、赵姓、邓姓、唐姓及李姓等。徙自广西者(均称贺县),其实即是桂北,有连南县大麦山镇一带的赵、盘二姓,阳山的黄姓、庞姓,连山县李姓、周姓、邓姓和韦姓。称来自福建者,有乳源县茶坪东田的赵姓和荒洞的盘姓等。

过山瑶入粤的时间大都较排瑶晚,约在明代中后叶至清代中后叶。徙自贺县者,有可能与上述南岗之唐、邓二姓排瑶一样,广西只是迁徙过程中的一个歇脚站。从族谱及广东瑶族发展的历史都表明,瑶族不是粤地土著,其初见于南朝末年,其地集中发展在粤北。宋初始自粤北向南发展,至明中叶进入繁盛时期。

连南过山瑶妇女(www.xing528.com)

a.乳源过山瑶男子

b.乳源过山瑶妇女

c.连山茶联过山瑶

d.连山茶联过山瑶妇女

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迁徙无常,“食尽一山过一山”而得名。据民国《连山县志》记载:“又有一种过山瑶者,居无定冲,视山坡有肥地可垦,即率妻孥颗记结茅住之……男女饮食较洁净,耕作余闲则结队游历,寻得佳胜处,又徙宅从之矣,故曰过山瑶。”迁徙游耕是过山瑶主要的生活特征,由于“吃尽一山则他迁”,砍山烧,刀耕火种,被学术界论证为“游耕民族”。

过山瑶亦是他称,自称为(音译为“勉”,意译为“人”)或“”(言译“优勉”音译为“瑶人”)。汉语记音为“勉”,意为人。据连山、连州、连南、乳源过山瑶自述,过山瑶主要从湖南、福建进入广东粤北各地,如连南的过山瑶,据他们的族谱记载,于清道光年间先后从广西和湖南迁来。其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与湖南江华和广西贺州等地的瑶族相近,与排瑶则有较大的差异。过山瑶由于迁徙比较频繁,其村寨一般小而分散,一个村寨只有十几户人家,甚至有的只有三五户。新中国成立后分别集中定居下来。

历史上瑶族的他称曾经有过蛮、荆蛮、蛮夷、南蛮、莫徭、徭等多种称谓。尽管时代不同谓称也不尽一样,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对瑶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为更好地体现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各少数民族的平等爱护和尊重,经国务院批准,决定采用“王”字傍的“瑶”字正式命名中国的瑶族。喻为光洁、美好之意。从此,这个古老的民族,终于有了自己漂亮和美好的名字——“瑶族”。广东过山瑶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柳坑、东坪、游溪等乡镇和方洞林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寨岗、寨南、大麦山等乡镇,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三水乡和大旭山林场,连州市的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以及仁化、曲江、翁源,英德乐昌和阳江市的阳春县等地。

连州瑶安过山瑶

曲江过山瑶

阳春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